加工水平理論

加工水平理論

加工水平理論(Level-of-processing mode)是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 & Lockhart, 1972)提出的一個單一記憶系統理論。其基本思想是,記憶痕跡的的持久性是加工水平的直接函式。一個刺激如果較長時間的呈現在個體面前,就可能得到較高水平的加工。

基本思想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認為,個體對呈現在他面前的刺激,可以進行不同水平的加工。最低水平的是感覺加工,例如特徵提取;較高水平的是模式識別或知覺;最高水平的就是語義提取。因此,衡量加工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後兩種加工的多少。加工水平的“高低”又常常被叫做“深淺”,不過意義是一樣的。

加工水平理論的基本思想是,記憶痕跡的持久性是加工水平的直接函式。一個刺激如果較長時間的呈現在個體面前,就可能得到較高水平的加工。例如,個體面對一串無意義的隨機數字,經過較長時間的聯想,可以想出某種認為的意義联系,從而加深記憶痕跡;更不用說一部優秀的小說,在反覆品味之下印象日益加深。總之,那些得到深入分析、精細聯想、清晰表象、豐富意義的信息可以產生比較深刻的記憶痕跡,從而維持較長時間;而那些僅僅受到表層分析的信息只能產生較弱的記憶痕跡,持續時間也就較短。

實驗依據

實驗一

早在克雷克和洛克哈特的加工水平成形之前,就有人證明了加工水平對於記憶效果的影響。例如,海德和詹金斯在一個實驗中,設定了4種不同的任務,第一種任務要求被試以每2秒鐘讀1個單詞的速度,讀一張包括24個單詞的詞表;第二種任務要求被試對該詞表的每一個單詞進行“愉快”或“不愉快”的評價;第三種任務是要求被試指出該詞表的單詞是否包括“E”這個字母;第四種任務是計算該詞表的單詞中包含的字母數。實驗中,每一種任務都由一組被試完成。在被試完成任務後,要求他們回憶這些單詞。實驗結果顯示,有意義學習組和感受評定組的記憶成績顯著優於尋找字母組和字母計數組。實驗結果說明,只要對信息進行了深層次的加工,例如評價該辭彙是否愉快等,就可以得到較好的記憶成績。即是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所說的“記憶就是信息加工的副產品”。

實驗二

克雷克和塔爾文在1975年的一個實驗也為該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實驗中,向被試呈現關於特定單詞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分為結構水平、語音水平和語義水平。例如:

結構水平問題:這個詞是大寫的嗎?

語音水平問題:這個詞與weight是押韻的嗎?

語義水平問題:這個詞能否填入以下句子:“The gir palced the( ) on the table”。

實驗中,先呈現問題,再呈現單詞,然後要求被試儘可能快地做出“是”或“否”的反應,記錄他們的反應時。由於事先不告訴被試將要進行任何記憶或學習測驗,可以認為被試的學習是一種不隨意學習。

在問題回答完畢之後,再進行單詞再認測驗。實驗結果顯示,被試對結構水平、語音水平和語義水平辭彙的記憶水平依次提高,反應時也依次增加。實驗結果表明,反應時與再認成績都受到加工水平的影響。加工越深,所需的反應時或信息加工時間就越長;同時,加工越深,再認成績就越好。在三種加工任務中,以語義加工所需的反應時最長,其再認成績也最好。  

另外,克雷克和塔爾文也提出,同樣是語義加工,加工越精細,記憶效果就越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