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指採用系統功能語法進行分析的文體學派。
發展
70年代初以來,功能文體學蓬勃發展。“功能文體學”為“系統功能文體學”的簡稱,它特指以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的文體學派。韓禮德是功能文體學的創始人之一。1969年他在義大利召開的文體學研討會上宣讀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語言功能與文學文體”(韓禮德,1971)。該文提出了“語言的功能理論”是進行文體研究的較好工具。所謂的“語言功能理論”是指“從語言在我們生活中起某種作用,服務於幾種普遍的需要這一角度出發來解釋語言結構和語言現象”。韓禮德區分了語言具有三種“純理功能”或“元功能”:即表達說話者經驗的“概念功能”;表達說話者態度、評價以及交際角色之間的關係等因素的“人際功能”和組織語篇的“語篇功能”。這三種純理功能相互關聯,是構成語義層或者“意義潛勢”的三大部分。韓禮德運用屬於概念功能範疇的及物性系統對威廉戈爾丁的小說《繼承者》的文體進行了詳細分析(詳見申丹,1997;張德祿,1999)。
韓禮德的這篇論文可謂是系統功能文體學的經典之作。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其語言功能理論打破了傳統上文體與內容的界限。任何語言結構都有其特定的語言功能。韓禮德明確指出,“文體存在於任何領域之中”。他所區分的用於表達經驗的概念功能屬於文學文體學不予關注的“內容”這一範疇。將文體研究擴展到這一領域有利於揭示人物生存活動的性質和觀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一特點即其分析的系統性。韓禮德對《繼承者》中及物性過程類型合數量、參加者的類型和數量以及環境成分的類型和數量都進行了具體分析和精確統計,並通過圖表的形式將分析統計結果予以系統的圖示,讓人一目了然。這種分析的系統性是以其語言學模式的系統性為基礎的。
在韓禮德之後,有不少功能文體學家採用及物性模式對文體的語義層面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至於人際功能方面,功能文體學家一般從分析語氣、情態、人稱、表達態度的形容詞和副詞等入手探討文本中反映出來的信息的傳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關係(小說作者/敘述者、人物、讀者之間關係),以及他們對於經驗內容的立場態度和價值判斷。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功能文體學研究的是戲劇或者廣播訪談等實際對話中的人際功能,這些研究也很有可能由於其分析對象而被歸入話語文體學的範疇。至於語篇功能、功能文體學家著重探討文本中的主位結構、信息結構、句子之間的銜接與文本的主題意義之間的關係等。
早期的功能文體學家一般聚焦於某一特定的功能範疇;如集中研究作者對技巧型的人稱代詞的選擇,或集中探討作者對屬於語篇功能的主位結構的選擇。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功能文體學家注意在幾個層面同時展開分析,注意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來構成文本文體的總體特徵,以表達和加強主題意義和塑造人物(參見Birch and O’Toole,1988)。
系統功能文體學還要一個顯著特點,即強調語言、語篇和社會語境的關係。系統功能文體學認為語言是社會符號,語篇受制於情景語境。由於系統功能文體學強調情景語境的作用,80年代以來,它在注重社會語境的學術氛圍中得到長足的成長和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功能文體學家將注意力轉向文本語言和權力的關係、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合相互作用,這自然有助於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的發展。不少文體研究從語法模式來說,應劃歸系統功能文體學;但從其研究目的來說,應屬於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同一,有的文體研究從分析對象來說屬於話語文體學,但採用的分析工具是系統功能語法。也就是說,系統功能語法對文體學的影響已超出系統功能文體學的範疇,成為一種被廣泛套用的文體分析工具。
中國的功能文體學研究
功能文體學既是文體學的一個流派, 也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一部分; 關於文體學和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中國的發展和研究狀況的文章基本上都會提到功能文體學:前者如胡壯麟(1996)、胡壯麟、劉世生(2000), 後者如胡壯麟、陳冬梅( 1990)、黃國文( 2009)。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 本節將集中探討我國功能文體學的研究狀況。
研究隊伍目前我國在文體學和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領域都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 功能文體學的研究人員也主要來源於這兩大學術團體。黃國文( 2009)對我國系統功能語言學相關學術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參與人員進行了詳細介紹,我們這裡只介紹一下中國外語界文體學大型學術活動的開展情況。
1963年王佐良先生髮表了“關於英語的文體、風格研究”的論文, 標誌著我國外語界文體學研究的正式開始。1985年教育部制訂英語文體學教學大綱, 文體學正式成為國內高校外語專業開設的課程。1999年6月首屆全國文體學研討會在南京國際關係學院召開。2004年在河南大學召開的第四屆全國文體學研討會上, 成立了“中國修辭學會文體學研討會”, 簡稱“中國文體學研究會”。截止到目前為止,全國文體學研討會已經召開了6屆, 並且從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五屆研討會開始, 全國文體學研討會與國際文體學研討會同時召開。
根據胡壯麟、陳冬梅( 1990)的綜述, 我國的功能文體學研究應該開始於20世紀的80年代, 侯維瑞( 1983)討論了語域在文學作品中的套用, 胡文仲( 1984)以文體學的“英國學派”為名介紹了Halliday的基本觀點並加以評述,胡壯麟( 1985)通過對一首詩歌的分析, 提出形式的選擇主要決定於內容表達的需要, 張德祿( 1988)比較全面地介紹了Halliday的觀點, 並且總結出了一個“前景化”的模式。下面嘗試以年代為劃分標準, 對中國功能文體學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功能文體學研究。通過上面提到的幾篇文章可以看出, 這個時期我國的功能文體學研究者還主要是對Halliday文體思想的介紹;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篇文章, 秦秀白( 1986)、侯維瑞( 1988)等幾部文體學的教材也提及了Halliday的文體學思想。不過在這一時期有一點值得提出, Liu( 1988)已經建議把文體研究與中國英語專業的文學教學結合起來。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功能文體學研究。進入90年代, 隨著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在我國的升溫, 功能文體學方面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發展。雖然通過“中國知網”以“功能文體學”為關鍵字只能檢索到4篇文章, 但是其中的3篇——劉世生(1994 )、申丹(1997) 和張德祿(1999)——為我國的功能文體學的開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文章完整地向中國的文體學研究者介紹了Halliday的功能文體理論, 並且通過爭鳴澄清了Halliday理論中的一些概念, 它們在其後的研究中都多次被引用。這一時期還出版了劉世生( 1997)和張德祿( 1998)的兩本專著。前者以Halliday的功能文體學為基礎, 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模式: “語境·語義·文學心理”文體學; 後者則是一部功能文體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在這一時期,中國系統功能語言學界還出版了5本論文集, 其收錄的論文中有12篇涉及到功能文體學理論探討的文章, 如楊信彰( 1993)、L iu( 1997, 1998), 6篇運用功能文體學框架具體分析文本的文章, 如Ren( 1993)、Li( 1998)。
中國功能文體學在新世紀的發展。進入新的世紀,中國功能文體學有了迅猛發展。申丹( 2002)發表了她對功能文體學進一步思考的成果, 張德祿( 2005)也對他的功能文體學著作進行了修訂。在“中國知網”通過以“功能文體學”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可以檢索到151篇文章, 其中期刊論文96篇, 碩士論文52篇, 博士論文3篇。這些研究有的是進行功能文體理論方面的探討, 如林文治、劉家榮(2000)、申丹(2002); 有的是具體的文學作品分析,如管淑紅( 2009); 有的探討功能文體學與翻譯的結合, 如王瑾(2004); 有的討論功能文體學在教學中的套用, 如王璐( 2008) ; 還有的把功能文體學套用於對比分析, 如徐佳佳(2007)。同期出版的一系列論文集中也有大量的功能文體學方面的論文, 也是既有理論探討, 如Yu(2002); 也有具體文學文本的分析, 如肖禕、王揚( 2009)。
前景
黃國文( 2009)和劉世生( 2009)分別對中國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和中國的文體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並且指出了兩者未來發展的方向。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其實也適合中國功能文體學研究。我們這兒根據功能文體學自身的特點, 談幾點具體的想法。首先是功能文體學目前理論體系中有關概念的澄清。申丹(1997,2002)和張德祿( 1999)已經就文體分析的相關性原則、文學文本的情景語境、性質突出與數量突出以及文體分析的階段展開了有意義的討論。 同時, 在功能文體學的研究對象目前已經擴展到各種語類的情況下, 進一步探討這些概念的適用性問題。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Dav id Butt博士認為, 文體學在一定程度上是關於證據的學問( 2010年7月清華大學文體學座談會, 並參考Butt& Luk in 2009); 從H asan的模式來看, 功能文體學討論的就是言語表達層的證據如何通過象徵表達層的符號表達文學文本深層次的主題, 這個過程如何運作, 運作過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有哪些, 都是功能文體學需要回答的問題。
功能文體學在隨著系統功能語言學自身的發展不斷發展。進入新的世紀, 系統功能語言學自身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模態分析(如Kress& van Leeuwen1996)、功能語言類型學、評價理論、積極話語分析(如Martin 2004)、語類研究(Mart in& Rose 2008)、系統功能語言學三個維度(層次化/ strat ification、實例化/ instantiat ion和個體化/ individuation)之間的並協與互補、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料庫語言學之間的結合。評價理論和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已經被套用到功能文體分析之中,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其他發展也必將促進功能文體學的發展, 如傳統的語相分析, 現在可以從多模態的角度進行分析, 並且原來Hasan( 1989: 300)所指出的言語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現在在多模態分析的視角下有望被打破; 再如功能類型學和語類理論的發展為文本和文體之間的跨文化分析以及功能文體學與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供了語言分析方面的基礎; 此外, 系統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維度理論為探索個人風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功能文體學, 作為文體學的一個流派, 其發展方向也可以從文體學的發展前景中得到啟發。胡壯麟、劉世生(2000)指出了文體學的6個發展方向, 功能文體學在“文體學的研究對象”、“文體學與符號學”和“文體測量學”三個方面已經走出了很遠, 但是在“文體學的解釋力”、“跨學科交流”和“為教學服務”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 歷時文體學是文體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功能歷時文體學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