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作為訪歐之行的第五站,溫家寶2日在劍橋發表了題為《用發展眼光看中國》的演講,受到劍橋師生的熱烈歡迎。在演講接近尾聲時,一名27歲、操著德國口音的西方男子突然高聲喧譁,並向台上扔鞋子。那一刻,全場憤怒了,場內響起了“你真是太無恥了”、“滾出去”的斥責聲。在滋事者被警方帶離後,溫總理從容地說:“老師們,同學們,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他的沉著應對贏得了劍橋師生長時間的掌聲。英國《泰晤士報》稱,“中國總理表現得非常平靜。儘管遭到干擾,他仍然致力於尋求同英國建立更加密切的關係”,“在2006年,溫家寶曾訪問英國,他和他代表的中國用友善的外交政策贏得了英國人的歡迎,今年更是如此”。
法新社稱,劍橋大學發言人向法新社表示,這只是一起孤立事件,這一插曲並沒有“破壞整個演講進程”。路透社稱,滋事者在聽眾的一致斥責聲中被英國警方帶離現場。英國警方發言人表示, 該名男子已經以違反公共秩序法第4款規定被起訴,將於2月10日在劍橋地方法院接受審訊。
《香港商報》4日報導,劍橋大學對扔鞋事件發表聲明。校長理察說:“我對某個人違反劍橋大學傳統,不尊重演講者的行為表示非常遺憾。劍橋大學是理性爭鳴和辯論的場所,不是擲鞋的地方。”理察還對中方人員說:“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劍橋師生。溫家寶總理現場的表現令人敬佩。演講內容精彩充實,深深吸引了聽眾。”
劍橋觀點
劍橋大學事後立即發表聲明,對滋擾事件表示“極為遺憾”。劍橋大學副校長艾利森·理察說:“我們為中國總理能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講感到榮耀,滋事者的行為是對劍橋大學受邀嘉賓的不敬,劍橋大學是一個辯論的地方,不是扔鞋子的地方。”英國倫敦攝政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皮爾森氣憤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滋事者和他背後的操控集團給英國學術界留下了不光彩的紀錄”。來自劍橋大學的訊息稱,該學生可以確定是德國人,在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讀博士研究生,現年27歲。劍橋學生正強烈要求校方開除此人。
英國政府
據外交部官方網站訊息,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英國政府和劍橋大學已經對溫家寶總理演講遭干擾事件表示歉意。
外交部發言人說,2月4日,布朗首相親筆致信溫總理,高度評價中英關係和溫總理訪歐、訪英取得的重要成果。布朗表示,溫總理在劍橋的演講廣受歡迎,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英方對演講受到干擾感到很抱歉,警方正在依法處理此事。劍橋大學校長理察也致函溫總理,對事件發生表示誠摯道歉。她說,暴力行為與大學秉持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劍橋大學對此堅決反對。
外國網友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焦點。但作為被關注的焦點,不僅意味著會獲得更多的期待和掌聲,也意味著它會面臨更多的不解、質疑、偏見甚至是敵視。這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也是督促我們調適心態、涵養氣質和風範的外在要求。
溫總理被鞋襲,再次證明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已經被承認,因為沒有人會在國際場合對一個小國家的領導人抗議。
這是一個世界巨人面對卑鄙行為時應該擁有的舉止。
演講(全文)
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在劍橋大學的演講
尊敬的校長,
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外邊下著大雪,天氣嚴寒,但是我的心是熱的。我早已盼望在劍橋同老師、同學們見面,互相交流。現在正是金融危機的嚴冬季節,但是我看到年輕人,仿佛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光明和未來。因為我堅信,知識的力量,年輕人的勇氣,是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整個世界的命運。一篇好的演講應該是不加修飾的。用心說話,講真話,這就是演講的實質。我希望我的演講能夠給老師、同學們思想以啟迪。你們能夠記住其中一兩句話,那我也就滿足了。
到高等學府,我的心裡總是充滿敬意。這種心情是由於我對知識、對老師、對學校的尊敬。所以,我方才深深地給校長、給老師們鞠個躬,那不是禮節,而是一個學生對待校長和老師應盡的禮貌。
來到嚮往已久的劍橋大學,非常高興。劍橋舉世聞名,培養出牛頓、達爾文、培根等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是劍橋建校800周年,我謹致以熱烈祝賀!首先,我向劍橋大學贈送“中華數字書苑”,其中收錄了中國出版的20萬種電子圖書,涉及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大家可以從中更多地了解中國。
這是我第四次訪問英國。中英相距遙遠,但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不斷增多。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經貿、文教、科技等領域的有效合作,為發展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我向長期致力於中英友好的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
我深深愛著的祖國——古老而又年輕。
說她古老,她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對人類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說她年輕,新中國成立才60年,改革開放才30年。中國人民經過長期不懈的鬥爭建立了新中國,又經過艱苦的探索,終於找到了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文明古國煥發了青春活力。
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最根本、最具有長遠意義的是體制創新。我們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府的巨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我們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把發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結合起來,實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在公正的條件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國家政通人和、興旺發達;就是維護人的尊嚴和自由,讓每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迸發,成功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30年來,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2億多,人均壽命提高了5歲,8300萬殘疾人得到政府和社會的特殊關愛,這是中國保障人權的光輝業績。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的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使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
我願借用兩句唐詩形容中國的現狀:“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國人正在努力實現現代化,這是一個古而又新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的一場偉大實踐。掌握了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民,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深深愛著的祖國——歷經磨難而又自強不息。
我年輕時曾長期工作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長著一種稀有的樹種,叫胡楊。它紮根地下50多米,抗乾旱、鬥風沙、耐鹽鹼,生命力極其頑強。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稱為英雄樹。我非常喜歡胡楊,它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徵。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一次次戰勝了天災人禍,渡過了急流險灘,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深重的災難,鑄就了她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品格。中華民族的歷史證明了一個真理: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從民族的進步中得到補償。
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在汶川地震災區的親身經歷。去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震驚世界的特大地震,北川中學被夷為平地,孩子傷亡慘重。可是,時隔10天,當我第二次來到這裡時,鄉親們已在廢墟上搭起了板房教室,校園裡又迴蕩著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當時我在黑板上,給同學們寫下了“多難興邦”幾個字。地震發生以來,我7次到汶川災區,碰到這樣感人的事跡不勝枚舉。我為我們中華民族這種愈挫愈奮的精神深深感動。這種偉大的精神,正是我們的民族飽經憂患而愈益堅強、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中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列,但我們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同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這種基本國情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排在世界100位之後,僅為英國的十八分之一。到過中國旅遊的朋友,你們所看到的城市是現代的,而我們的農村還比較落後。
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面臨三大歷史任務:既要努力實現歐洲早已完成的工業化,又要追趕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既要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又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既要實現國內的可持續發展,又要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中國要趕上已開發國家水平,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還會遇到許多艱難險阻。但是,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住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我深深愛著的祖國——珍視傳統而又開放兼容。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被奉為最高價值,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古老的經典——《尚書》就提出“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理想,主張人民和睦相處,國家友好往來。
“和為貴”的文化傳統,哺育了中華民族寬廣博大的胸懷。我們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載萬物一樣,寬厚包容;又能像蒼天剛健運行一樣,彰顯正義。
15世紀,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到過三十幾個國家。他帶去了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還幫助沿途有的國家剿滅海盜,真正做到了播仁愛於友邦。
國強必霸,不適合中國。稱霸,既有悖於我們的文化傳統,也違背中國人民意志。中國的發展不損害任何人,也不威脅任何人。中國要做和平的大國、學習的大國、合作的大國,致力於建設一個和諧的世界。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學習。今天的中國,有3億人在學英語,有100多萬青年人在國外留學。我們的電視、廣播、出版等新聞傳媒,天天都在介紹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正因為我們善於在交流中學習,在借鑑中收穫,才有今天中國的繁榮和進步。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已經把世界連成一體,文化的發展將不再是各自封閉的,而是在相互影響中多元共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人類文化貢獻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她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國將永遠堅持開放兼容的方針,既珍視傳統,又博採眾長,用文明的方式、和諧的方式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老師們,同學們:
我之所以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就是因為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一百年前封閉落後的舊中國,也不是30年前貧窮僵化的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已煥然一新。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古老、多彩和現代的中國。我希望朋友們,多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今天的中國人究竟在想什麼、做什麼、關心什麼。這樣,有助於你們認識一個真實的、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中國,也有助於你們了解中國是如何應對當前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世界金融危機中,中國和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都受到嚴重衝擊。現在危機尚未見底,由此可能帶來的各種嚴重後果還難以預料。合作應對、共渡難關,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我認為,應對全球性危機,需要增進合作。有多大程度的相互信任,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合作。中國政府主張:第一,要首先辦好各國自己的事情,不把麻煩推給別人;第二,要精誠合作,不搞以鄰為壑;第三,要標本兼治,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我在達沃斯會議上已重申,應該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努力營造有利於全球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
這裡我想談一談中國是如何應對這場金融危機的。
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日益顯現。從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出口大幅下滑,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加大。中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局面。面對危機,我們果斷決策,及時調整巨觀經濟政策取向,迅速出台擴大國內需求的十項措施,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擴大內需。中國政府推出了以財政支出帶動社會投資,總額達4萬億元的兩年計畫,規模相當於2007年中國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鐵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保建設和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中國政府還推出了大規模的減稅計畫,一年可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我們還大幅度降息和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措施。
二是大範圍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計畫。我們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制定汽車、鋼鐵等十個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我們採取經濟和技術的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進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我們鼓勵和支持企業廣泛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開發適銷對路產品。
三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機的根本力量。每一場大的危機常常伴隨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經濟的復甦,都離不開技術創新。我們加快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特別是核心電子器件、核能開發利用、高檔數控工具機等16個重大專項,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中國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推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我們就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
四是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失業保險金和工傷保險金標準,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全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我們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正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我們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問題。開闢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我們採取這些措施,把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振興產業、加強科技支撐、強化社會保障結合起來,把拉動經濟成長和改善民生、增加就業結合起來,把克服當前困難和促進長遠發展結合起來。這樣做,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也將給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留給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它警示人們,對現行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理論,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
中國曾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把計畫看成是絕對的,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的不公,最終受到懲罰。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決不會把市場機制與國家巨觀調控對立起來。既要發揮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又要發揮政府和社會監管這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兩手都要硬,兩手同時發揮作用,才能實現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也才能使資源配置合理、協調、公平、可持續。
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告訴人們,不受監管的市場經濟是多么可怕。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經濟體疏於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的金融槓桿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世界。這充分說明,不受管理的市場經濟是注定行不通的。因此,必須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儲蓄與消費的關係。
有效應對這場危機,還必須高度重視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陽光還要燦爛。真正的經濟學理論,決不會同最高的倫理道德準則產生衝突。經濟學說應該代表公正和誠信,平等地促進所有人,包括最弱勢人群的福祉。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我們應該倡導: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老師們,同學們:
英國是我這次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這次訪問,加深了我對歐洲的了解。中歐合作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對中歐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更加充滿信心。我們之間不存在歷史遺留問題,也不存在根本利害衝突。中歐合作基礎堅實,前景光明。英國是最早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你們在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等方面,都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我們願意向你們學習,加強交流與合作。
未來屬於青年一代。中英關係的美好前景要靠青年去開拓。撫今追昔,我想起對中英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劍橋校友李約瑟博士。他的鴻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 ,在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繼承傳統、勇於創新,是劍橋大學的優秀品格。希望更多的劍橋人關注中國,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做中英交流的友好使者。我相信,只要中英兩國青年相互學習,攜手共進,一定會譜寫出中英關係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