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霞舊居

劉青霞舊居

劉青霞舊居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城區,故居原為尉氏縣大地主“劉半縣”莊園的一部分,始建於清末,占地約19畝,磚木結構。劉青霞舊居的建築風格是清末典型的我國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築,也是我國建築風格轉化時期的典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故居於2006年六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規模

劉青霞舊居 劉青霞舊居

劉青霞舊居是為紀念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劉青霞女士而保留。故居原為尉氏縣大地主“劉半縣”莊園的一部分,位於尉氏縣城正中央,跨東西兩條大街是有名的“師古堂”大院。昔日大院十分雄偉,一排三座插花走獸大門,門前出平台,台前是存放轎車、拴馬的廣場,全師古堂約有房三百餘間,占地約19畝,這裡是“劉半縣”家族中最集中最好的建築群。

昔日劉氏家族的莊園大致分布在縣城東大街至西大街,西大街至後新街之間,東大街和新民街路東還有其當鋪、錢莊和商號,人民路南有其南花園,北門裡還有其北花園,總之劉氏家族的房產占據了半個縣城,古稱“劉半縣”。

建築布局

現在保留下來的“劉青霞故居”分東西兩部分,座落在西大街兩側,東院有房36間,分內外兩進院落,內院堂樓面闊五間,進深丈八,通高三丈七,東西樓略低,仍面闊五間,進深丈五,水磨磚出廈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磚,青瓦高疊脊出獸,下層木柱出廈一周,廈下大亮窗,室內雕花木隔扇,室中有樓梯可登上層,昔日院內怪石並奇花裝點,牡丹、桂花、丁香、臘梅四時芳香,目前尚存有劉青霞女士親自栽種的臘梅一株。

西院分三部分,其中:南跨院有南、北、西兩層三座樓各10間共30間,東為迴廊和門,門兩側各有房3間共6間,北跨院北樓一座兩層共16間,西屋一座5間,東客廳一座進深三丈面闊5間,西跨院有西樓一座10間,南北樓各一座均為6間,共12間,跨院南還有方三丈客廳一座,耳房一間,整個西院共有房88間,其建築風格同東院。

人物生平

劉青霞舊居內部 劉青霞舊居內部

劉青霞(1877一1922年),河南安陽人。出身官宦門第,原姓馬。其父馬丕瑤曾任“帝王之師”,教授過光緒皇帝,後外任兩廣總督,次兄為晚清翰林。18歲嫁於河南尉氏劉耀德為妻,人們因此稱為劉青霞。

劉耀德家中曾掛過“雙千頃”牌,外號劉半縣。並擁有錢莊、當鋪百五十餘,為當時中州首富。劉因嗜鴉片早逝,生前無子。為避免族人急奪財產,青霞詐稱有遺腹子,到開封分娩,抱其夫姊所生,稱為己子,取名劉舶元。族人多不置信,爭家產成訟。青霞不為族人所累,涉足下層,她捐良田15頃作為“劉氏義莊”,規定:凡劉氏六十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免費領小麥三斗,並於每年臘月初八開倉放賑。

1906年,劉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領袖張鍾端和尉氏縣留日學生潘祖培、羅文華、劉恆泰影響,隨兄馬吉樟東渡日本,結識了魯迅先生,並加入同盟會。同盟會河南支部在東京創辦《河南》雜誌,青霞捐兩萬元巨金作為經費,使雜誌得以出版.半年後由日本返國歸故里,為喚醒民眾,著眼於女子教育,於1908年在尉氏開辦華英女校,成為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還分別捐錢3000兩資助過尉氏高等國小堂和中州女學堂及中州公學,捐銀3萬兩資助北京豫學堂.還在尉氏創辦蠶桑學校,捐地3000畝創辦實習桑園。捐銀9000兩修造賈魯河石橋,捐地110畝創辦孤貧院等。為此,她得到了京師各界的敬仰,被聘為北京女子法政學校校長,北京女子學務維持會會長,北京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