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29年1月,東江特委派劉錫三(原名何丹成)到饒平任縣委書記,恢復黨組織,組織游擊隊在饒平境內開展游擊鬥爭,並活動於大埔的沐教、和村和平和的大溪、詔安的官陂等地。當年春,饒平上饒區黨組織得到恢復發展,形成以饒平石井鄉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奠定了饒和埔詔紅色區域前期堅實的革命基礎。
1929年春,受中共東江特委委派到饒平上善重建中共饒平縣委,任縣委書記,迅速打開了饒和埔邊區武裝鬥爭的局面,還在上善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進行土地改革。1931年2月,到閩粵邊境擔任中共曉和埔詔縣委書記。在一次反圍捕中負傷,他不顧槍傷未愈,跋涉到漳州,往返沿途動員教育了一批隱蔽的區鄉幹部得赤衛隊員返回蘇區堅持革命鬥爭。1932年9月,敵軍及民團對紅色根據地連續三次圍攻,他和縣委機關被迫退上高山密林迂迴轉戰。艱苦的鬥爭使他肺病復發,經常咯血,輾轉於大埔高陂,饒平浮山等地民眾家裡療養,邊養病邊指揮當地的革命鬥爭。1933年9月17日,敵駐浮山一個連,在黎明前把他養傷的東洋村團團圍住。他聞警向村後竹叢方向撤退,不幸被敵人流彈擊中腹部,後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在荊叢中。天亮敵人發現後將他扛回浮山,途中因傷勢嚴重壯烈犧牲 。
建蘇分田 形成紅色割據 1929年7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到達閩西,開展土地革命,給饒平的革命鬥爭帶來極大影響。同年10月,饒平縣委根據閩西第一次黨代會《土地問題決議案》“原耕為基礎,抽肥補瘦,抽多補少,按人口進行平均分田”精神,以縣內第一個建立蘇維埃政府的雙善鄉為分田試點,著手在上饒區建蘇分田。
1930年3月,中共饒平縣委在石井鄉大門口村召開全縣農民代表會議,選舉劉金丹為饒平縣革命委員會主席。隨後,成立了上饒區、區南區、石井、康貝、嶺案、茂芝、埔坪、石崗、龍潭角、下祠等一批區、鄉蘇維埃政府,開展全面分田。
1930年8月,饒平縣委從饒平雙善鄉遷到黃岡區刺圍巷頂,開展武裝鬥爭,促進了饒平南部紅色割據區域的形成。
1930年11月,中共南方局根據《中央政治局關於蘇維埃區域目前工作計畫》的指示精神,決定由閩西特委負責改組整合饒平縣委、平和縣委、大埔縣委,同年12月,成立中共饒和埔縣委,統一領導革命鬥爭。
1931年4月,中共閩粵贛特委派原饒平縣委書記劉錫三接任縣委書記,饒和埔縣委改稱為饒和埔詔縣委。同年6月,中共饒和埔詔縣委擴大饒和埔詔紅軍第三連,多次打擊饒平境內反動民團,恢復閩西通道。1931年11月,余丁仁(饒平人)等3人代表饒和埔詔縣到江西瑞金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從1930年12月饒和埔縣委成立至1931年底的一年多時間,饒平境內建蘇分田、武裝鬥爭進入全盛時期。饒平蘇區覆蓋了上饒、饒洋、新豐、建饒、浮濱、東山、聯饒、黃岡、新塘、湯溪、新圩、浮山、錢東、韓江林場等14個鎮場的178個鄉村。
鞏固發展饒平蘇區 1932年4月,中央紅軍攻占閩南重鎮漳州,推動了饒和埔詔革命形勢的發展。同年6月,饒和埔詔在詔安石下村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饒和埔詔蘇維埃政府,余丁仁任主席,謝卓元任裁判部長,陳明昌任軍事部長。同年7月,縣委召開擴大會,根據蘇區中央局關於“擴大蘇區到廣東境內,恢復和發展饒和埔蘇區”的指示精神,作出《關於夏收鬥爭與“八一”工作布置》,提出組織和發動民眾,開展抗租、抗稅鬥爭,重申土地革命,擴大游擊戰爭方針。會後,縣委分頭開展工作,第三、第四、第五、第九和第十一區的區委和蘇維埃政府得到恢復,有198個村繼續進行分田。同時,在饒詔邊境的一區(饒平黃岡)、二區(饒平浮山)建立後方軍械修造廠,創辦消費合作社和醫療所,在白區饒平縣城秘密設定購銷站,千方百計籌集蘇區軍民急用物資。
1933年春,余丁仁代理饒和埔詔縣委書記。繼續開展土地革命、擴大游擊戰爭工作。1933年10月,劉萬士(饒平九村人)出席在汀州召開的福建省蘇維埃代表大會。1934年1月,劉萬士又代表饒和埔詔縣到瑞金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福建事變”之後,饒和埔詔革命力量有所恢復。1933年11月,福建省第三次黨代表大會後,饒和縣承擔擴大紅軍任務150名。同月,縣委書記賴洪祥和縣委委員張崇帶領游擊隊到岩下、磜頭一帶進行恢復上饒蘇區工作。余丁仁率領部分工作人員轉到詔安的深湖和饒平的赤坑一帶鄉村發展詔(安)黃(岡)新區。不久,發展了一支200多人的赤衛隊伍,革命力量擴大到饒平的漁村、下蔡、赤坑一帶,從而同第二區的景坑、新營和胡嶺一帶游擊區連成一片。
1933年年底,共產黨員文錫題帶領紅軍游擊隊近千人駐紮在饒平坪溪鄉一帶抗擊駐潮汕的國民黨反動軍隊。
1934年4月,余丁仁和張崇帶領游擊隊和赤衛隊200多人,在潮澄澳紅三大隊的配合下拔除了饒詔邊境黃牛山“白扇會”反動據點,從而使詔黃游擊區得到發展壯大。同年7月,賴洪祥因病療養,福建省委又派許其偉代理縣委書記,加強饒和埔詔縣委領導。當年,饒平境內共產黨游擊隊活動頻繁,給國民黨政府軍隊造成巨大打擊,國民黨政府被迫撤換饒平縣長,集中反動力量加大對境內共產黨游擊隊的鎮壓。
從1932年至1934年秋,饒平蘇區面積仍覆蓋一區、二區、三區、十一區的上饒、饒洋、新豐、建饒、浮濱、東山、聯饒、黃岡、新塘、湯溪、浮山、新圩、錢東、韓江林場等14個鎮場的大部分鄉村。在此期間,閩西特委、閩西蘇維埃政府和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多次向饒和埔詔縣委、縣蘇維埃政府發出指示並進行工作指導。
永垂青史的重要貢獻
閩粵邊區較早開闢的紅色區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饒平曾為朱德領導的“八一”起義軍進駐饒平和保存革命火種作出了重要貢獻。朱德、陳毅、周士第、李碩勛、葉劍英、林彪、粟裕、許光達、鄧發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羅明(福建省委書記)、張鼎丞(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李光宗(四十八團政委)、丘宗海(饒和埔縣委書記)、劉錫三(饒和埔詔縣委書記)、朱積壘(平和縣委書記)、連鐵漢(饒平縣委書記)、余丁仁(饒和埔詔蘇維埃主席)、陳彩芹(饒和埔蘇維埃主席)、賴洪祥(饒和埔詔縣委書記)、許其偉(饒和埔詔縣委代書記)等一大批革命前輩都曾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生活和戰鬥過,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足跡。
饒和埔詔蘇區紅軍主力的誕生地 饒平是饒和埔詔蘇區紅軍主力的誕生地。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四團、紅軍第四十八團以及饒和埔詔紅軍第三連、饒和埔詔獨立支隊等革命武裝都是在饒平境內發展壯大的。這四支革命武裝都先後在饒和埔詔蘇區和閩西蘇區境內全力配合中央紅軍作戰,有效地打擊國民黨軍隊以及地方反動民團,牽制了國民黨的鄧龍光部、張瑞貴部、張貞部、劉和鼎部等四個師的兵力,為饒和埔詔蘇區的形成發展和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鬥爭作出重大貢獻。
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之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饒平承擔並完成了中央蘇區的大量工作任務,包括閩西蘇維埃政府下達的有關紅軍學校招生、擴大紅軍、補充兵員、財政負擔等任務。饒平人民在紅色區域內建立了槍械廠、後方醫院,組織運輸隊、救護隊、擔架隊配合紅軍征戰,組織民眾運送各種物資進入中央蘇區,為蘇區的鞏固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饒平還是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之一。為保證中共中央建立的從上海——香港——汕頭——澄海——饒平黃岡——饒平浮山圩——平和縣——大埔縣——永定縣的秘密交通線的暢通,饒和埔詔縣委在浮山(二區)、黃岡(一區)建立秘密交通站,配合中央地下交通線開展工作。1930年冬至1931年春,葉劍英、鄧發、黃甦、蔡樹藩、陳友梅等一批重要領導同志都曾從這條秘密交通線安全進入中央蘇區。
無數饒平兒女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饒平縣處於中央蘇區南端,靠近國民黨在潮汕的軍事中心,歷年遭受敵軍的圍剿和洗劫較為嚴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饒平兒女為革命獻出生命的有15000多人,其中有名字可考的烈士488人,更有丘宗海、劉錫三、余丁仁、李光宗、連鐵漢、羅時元、謝卓元、陳彩芹等饒和埔詔縣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把生命和鮮血灑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建國後,饒平有261個行政村評劃為革命老區村莊,並為在二戰時期“肅反”中被錯殺的人員109人落實了政策。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副團長李鐵民帶隊到饒平蘇區進行慰問,對饒平革命老根據地所作出的歷史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犧牲日期
犧牲日期:1933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