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劉躍進](/img/e/569/nBnauM3X4YzN1gjN1AzN0YTMxMTM1AzM2kDMxADMwAzMxAzLwc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社會職務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文學研究所、中國民族文學研究所聯合黨委委員、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學遺產》主編。兼任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主要研究方向是漢魏六朝文學與中國古典文獻學。
科研項目
1.《南北朝文學編年史》(與曹道衡合著),54.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年度重點項目。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2.《玉台新詠研究》,31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度青年項目。同時獲得勞動人事部1998年度“非教育系統留學回國人員科技活動D類資助”。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3.《秦漢文學淵源及其嬗變》。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度基礎研究項目。又獲得200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科基金資助。包括《秦漢文學編年史》(已由商務印書館)、《秦漢文學史料學》(20萬字,與曹道衡先生撰寫的先秦文學史料學合成《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已中華書局出版)、《秦漢文學研究》(發表若干論文)三部著作。
4.《秦漢文學地理及文人流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4年項目,2006年12月結項。
5.《秦漢文學史》(與徐公持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度重點項目。
學術活動
![劉躍進](/img/4/696/nBnauM3XyMTMzEzMxYzN0YTMxMTM1AzM2kDMxADMwAzMxAzL2c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1996年2月至1997年3月: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發表訪談記《在語言與古代文學之間徜徉————訪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系梅祖麟教授》(《文學遺產》1997年第3期)及《近年來美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一瞥》(《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1997年3月23日至29日: 參加香港浸會大學主辦“詩歌與宗教”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道教在六朝的流傳與江南民歌隱語》。已經收在論文集《中國詩歌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
3.1997年10月23日至26日:參加台灣東海大學主辦的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關於<金樓子>研究的幾個問題》已經收在論文集《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出版。
4.1997年11月5日至8日: 參加韓國順天鄉大學舉辦的漢學交流國際學術會議,提交論文《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已經發表在韓國《人文科學論叢》1998年第6期。 5.1998年12月28日至30日:參加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主辦的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一樁未了的學術公案———對鍾嶸〈詩品〉“滋味”說理論來源的一個推測》,已收錄會議論文集。
6.2000年3月21日至4月1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系高級訪問學者。
7.2002年11月25日至29日訪問漢城大學,作《世紀之交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已發表在韓國中國語文學會編《中國文學》第38輯,2002年11月出版。
8.2004年6月23日至25日赴法國參加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國中古文化與社會歷史”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六朝僧侶: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後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9.2006年10月12日至15日赴韓國首爾大學參加韓中第二屆人文政策研討會,提交論文《西方文明與當代中國文學研究》。
獲獎情況
1.1994年11月在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評選中,所作論文《論竟陵八友》獲二等獎。這篇論文原刊於《文學遺產》1992年第3期
2.1997年12月在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評選中,所作論文《<玉台新詠>成書年代新證》獲得專家提名獎。這篇論文原發表於南京大學主辦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後收入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國學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1999年5月在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優秀成果獎評選中,所著《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獲專著類二等獎。本書由三聯書店1996年出版。
4.2002年12月,與曹道衡先生合著《南北朝文學編年史》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
主要論著
![劉躍進](/img/d/832/nBnauM3X0EDM2czM3ADO0YTMxMTM1AzM2kDMxADMwAzMxAzLwg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永明文學研究》 20萬字 台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2、《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 28萬字 三聯書店1996年4月出版
3、《<金瓶梅>中商人形象透視》 8萬字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4、《中古文學文獻學》 31萬字 列入“中國古文獻研究叢書”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2000年再版。
5、《雄風振采──漢代文學通覽》 12萬字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出版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4月出版 台灣書林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6、《結網漫錄》 25萬字 學苑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7、《宋詞菁華》 40萬字 浙江文藝出版1997年出版
8、《賦到滄桑——中國古典詩歌引論》 28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11出版
9、《古典文學文獻學叢稿》 28萬字學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10、《六朝作家年譜輯要》(與范子燁合編)74.5萬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1、《玉台新詠研究》 31萬字 中華書局出版2000年7月版
12、《南北朝文學編年史》 (與曹道衡合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古詩選讀》 作家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4、《中國古代詩歌賞析》(錄像帶、VCD)32牒,清華大學音像出版社2000年版
15、《唐宋名篇·唐宋文卷》主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6、《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7、《國中朗讀背誦文選·古詩詞50首》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8、《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文學卷》主編 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9、《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 (與曹道衡合著) 中華書局2005年2月版
20、《走向通融——世紀之交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1、《秦漢文學編年史》 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版
22、《學境——二十世紀學術大家名家研究》 (與陶文鵬合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3、《秦漢文學論叢》 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論文要目
《四聲之目是誰最早提出的?》 《中州學刊》1986年4期
《朱駿聲著目述略》 《清華大學學報》1987年4期
《〈篋中集〉與杜甫》 《中州學刊》1987年11期
《新發現的一批嚴羽評李白詩資料摭談》 《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第1期
《通行本<曲品>校補》 載《文史新探》,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關於<水經注校>的評價與整理問題》 《南開文學研究》(198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關於<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編撰方面的一些問題》 《清華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從武力強宗到文化士族──吳興沈氏的衰微與沈約的振起》 《浙江學刊》1990年第4期
《南朝五史校點稽疑》 《出版工作》1990年第11期
《吳興沈氏考略》 《浙江方誌》1991年第4期
《士庶天隔 文心相通──劉勰 、沈約文學思想異同論》 《江淮論壇》1991年第5期
《八病四問》 《遼寧大學學報》1991年第6期
《周顒卒年新探》 《遼寧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中國古代文人創作態勢的形成──從古詩十九首到南朝文學談起》《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3期
《論竟陵八友》 《文學遺產》1992年第3期
《永明詩歌平議》 《文學評論》1992年第6期
《永明文學集團述論》 《浙江學刊》1992年第6期
《昭明太子與梁代中期文學復古思潮》 《文選學論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中華書局1998年版
《若無新變 不能代雄──永明詩體辨釋》 《中國詩學》第二輯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從沉寂走向活躍──中古文學史料出版與研究展望》 中華書局編《書品》1993年第1期
《“六義”與詩教──讀<毛詩序>臆扎》 《杭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極摹世態炎涼 曲盡人情變態──從<憂庵集>窺探戴名世晚年心境》 《江淮論壇》1994年第1期
《從<洛神賦>李善注看尤刻<文選>的版本系統》《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9期轉載
《<全唐小說>志疑》 《原學》第三輯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95年版;
韓國《中國小說研究會報》第23號1995年9月
《半生心血澆注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3期
《<文選>與“文選學”》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第3期
《玉台新詠雜識》 《中國詩學》第四輯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有關<文選>“蘇李詩”若干問題的考察》 《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
《有關上古、中古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文學遺產>創刊四四十周年紀念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玉台新詠版本研究》 《中國古籍研究》第1輯 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玉台新詠>成書年代新證》 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國學研究》第五卷。1998年4月版。又刊發在日本中國藝文研究會編《學林》第24號中。
《關於<金樓子>研究的幾個問題》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四 輯,中華書局
《道教在六朝的流傳與江南民歌隱語》 《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
《七言詩淵源輯考》 《河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振奮人心的考古發現——略說郭店楚墓竹簡的學術史意義》 《文史知識》1998年第8期
《歸於平淡後的思考》 《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前言》,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陵年譜簡編》 《六朝作家年譜輯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俞曲園批校〈水經注釋〉初讀瑣記》 《書品》1999年第1期
《別求新聲於異邦——介紹近年永明聲病理論研究的重要進展》 《文學遺產》1999年第4期
《〈古今樂錄〉輯存》 《文學與文化》第三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關於袁宏道的佚文》 《中華讀書報》2000年11月8日
《一樁未了的學術公案——鍾嶸〈詩品〉“滋味”說理論來源的一個推測》 《許昌師專學報》2001年第4期
《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01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簡帛中的文學世界———秦漢文學研究新資料之一》 《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若干問題》 《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出版
《關羽目錄》 《關羽、關公和關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1月
《蔡邕著述摭錄》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4期
《<獨斷>與秦漢文體研究》 《文學遺產》2002年5期
《世紀之交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韓國中國語文學會編《中國文學》第38輯,2002年11月
《班彪與兩漢之際的河西文化》 《齊魯學刊》2003年1期
《蔡邕行年考略》 《文史》2003年1期(總62期)
《賈誼<詩>學尋蹤》 《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期
《徘徊與突破——二十世紀先唐文學史論著概觀》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1期
《班固<典引>及其舊注平議》 《<文選>與文選學》,學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世紀之交的文學史料研究》 《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19日
《秦漢文學史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
《東觀著作的學術活動及其文學影響研究》 《文學遺產》2004年第1期
《蔡邕的生平創作與漢末文風的轉變》 《文學評論》2004年3期
《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期
《六朝僧侶: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漢唐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 《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年第1期
《<文心雕龍>研究的里程碑——讀范文瀾<文心雕龍注>》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曹植創作“情兼雅怨”說略》 《光明日報》2006年1月27日“文學遺產”專刊
《回歸與超越——漫議中國文學研究中的歷史感問題》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賈誼的學術背景及其文章風格的形成》 《文史哲》2006年第2期
《在繼承中創新的中國文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4月27日
《秦漢區域文化的劃分及其意義》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文學研究中國化的歷史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第2期
《江南的開發及其文學的發軔》 《文學遺產》2007年第3期
《近年來中國文學研究的若干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8月28日
《新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主要趨向》 《文史哲》2007年第5期
《“魯學”解》 《齊魯學刊》2008年第1期
《釋“齊氣”》 《文獻》2008年第1期
《梁孝王集團的文學想像》 《深圳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西諦書話的啟迪》 《文學評論》第3期
《秦漢時期的巴蜀文學略論》 《重慶社會科學》第2期
《中華古籍在世界的傳播及其意義》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
《賈誼所見書蠡測》 《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子虛賦><上林賦>的分篇、創作時間及其意義》 《文史》2008年第2期
《黃河以北地區的文學發展》 《人文雜誌》2008年第4期
《河西四郡的建置與西北文學的繁榮》 《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
《秦漢時期的“三楚”文學》 《文學遺產》2008年第5期
《紙張的廣泛套用與漢魏經學的興衰》 《學術論壇》2008年第9期
《多元文化的融匯與三輔文人群體的形成》 《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3期
《<玉海·藝文>的特色及其價值》 《復旦學報》2009年第4期
《西方文明與當代中國文學研究》 《風則江大講堂》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段玉裁捲入的兩次學術論爭及其他》 《文史知識》2010年第7期
《劉師培及其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引論》 《文學遺產》2010年第4期
《鹹陽碑序》 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展現五十年文學研究的整體風貌》 《光明日報》2007年1月2日第4版
《敦煌的詩與詩的敦煌》 《中華讀書報》2007年4月18日
《簡評<冊府元龜>中的秦漢史料價值》《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7年第10期
《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書-----讀王伯祥<庋榢偶識>隨感》 《中華讀書報》2008年10月8日
《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第6期
《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辭研究》 與江昌合撰 《文學遺產》1998年第3期
《近年來美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一瞥》《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1期
《中古文學領域的開拓者------試述曹道衡先生的學術歷程及其成就》 《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
《爾來倏忽五十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半個世紀的學術歷程》 《人民政協報》2003年9月30日。
《世紀之交的文學史料研究》 《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19日
《<續修四庫全書補編>芻議》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3年4期
《古典文獻學的“現代生成”》 《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弘揚民族精神 探尋發展規律----古典文學研究六十年感言》《文史知識》2009年第7期
《南朝佛學與文學序》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清代<春秋左傳>學研究序》 人民出版社2010 年5月版
《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詠>影印說明》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劉向<列女傳>研究序》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在古代文學與語言學之間徜徉──訪康乃爾大學東亞系梅祖麟教授》 《文學遺產》1997年第3期
《分期·評價及其相關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三人談》 《文學遺產》1999年第2期
《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 《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
《走向通融:漢魏六朝文學史的文獻學研究———劉躍進先生學術訪談錄》 《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期待中的焦慮——關於古代文學研究幾個問題》 《東方叢刊》2007年第2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版
《〈玉海·藝文〉的特色及其價值》 《復旦學報》2009年第4期
《劉師培及其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引論》 《文學遺產》2010年第4期
《古典文獻學的現代生成及其意義》 《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弘揚民族精神 探尋發展規律——古典文學研究六十年感言》《文史知識》2009年第7期
《敦煌的詩與詩的敦煌》 《中華讀書報》2007年4月18日
《文學史研究的多種可能性——從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說起》 《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2期
《文學研究中國化的歷史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第2期
《文學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學鴻詞制科一等一名劉綸試卷說明》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2日
《楚歌聲中的屈原(上)》 《文史知識》2009年第11期
《楚歌聲中的屈原(下)》 《文史知識》2009年第12期
《段玉裁捲入的兩次學術論爭及其他》 《文史知識》2010年第7期
《畫壇巨擘的心靈記錄——讀〈潘天壽詩存〉札記》《文藝研究》2010年第3期
《西方文明與當代中國文學研究》 《風則江大講堂》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退潮之後讀顧彬》 《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5月5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