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開國少將]

劉豐[開國少將]

劉豐(1915~1993.2)原名劉有鋒(又名劉有豐),河南省澠池縣英豪鎮吳窯頭村人。1929年因生活所迫,隨同鄉人搶地主糧食,加入桿子武裝。翌年春,被馮玉祥部收編。“中原大戰”後編入孫連仲的第26路軍。1931年12月參加由趙博生(共產黨員)、季振同、董振堂等領導的寧都起義,被編入紅5軍團13軍39師,歷任班長、排長、副連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鬥爭。1932年入團。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29年因生活所迫,隨同鄉人搶地主糧食,加入桿子武裝。翌年春,被馮玉祥部收編。“中原大戰”後編入孫連仲的第26路軍。

1931年12月參加由趙博生(共產黨員)、季振同、董振堂等領導的寧都起義,被編入紅5軍團13軍39師,歷任班長、排長、副連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鬥爭。1932年入團。

1933年4月,調任中央軍委總供給部糧秣處科員、贛南雲都辦事處主任,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參加長征,1935年6月長征途中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受中央委派慰問紅四方面軍30軍。後任紅四方面軍總部第4局4科糧秣股股長、紅四方面軍總衛生部管理科副科長和西路軍教導團供給處處長,參加了西征。

抗日戰爭

(圖)彭德懷在指揮百團大戰彭德懷在指揮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豐帶領10餘人的工作隊到山西榆社縣開展民眾工作,發展了幾個連的隊伍,翌年改編為游擊隊,劉豐任八路軍129師挺進支隊第二區隊連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並歷任太岳區游擊大隊隊長,山西決死隊一總隊42團副團長、團長兼太岳軍區二分區司令員和決死一總隊25團團長,轉戰邯鄲、磁縣、武安、湯陰一帶,參加過“百團大戰”、楊家堂戰鬥、子洪戰鬥和井子峪戰鬥。

1943年3月,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1944年11月,隨同河南軍區黨委副書記劉子久率領的軍分區和地方幹部南渡黃河到達豫西。後收編澠池地方武裝上官子平部成立獨立第7旅,劉任1團團長。

1945年5月26日,上官子平發動“豫西事變”,中共派往1團工作人員,除劉豐和兩名指導員脫險外,余者均遭殺害。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太岳軍區第24旅(獨立旅)71團團長,晉冀魯豫野戰軍(後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1旅副旅長、旅長,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14軍40師師長。

先後參加聞(喜)夏(縣)戰役、同蒲路戰役、臨(汾)浮(山)戰役、呂梁戰役、汾(陽)孝(義)戰役,晉南反攻,陝靈戰役、洛陽戰役、宛西戰役、宛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屍作戰、滇南追殲戰等。

在1946年冬呂梁戰役中,任副旅長的劉豐率1個營攻進隰縣縣城,衝進敵指揮部,活捉國民黨呂梁地區上將司令官楊登元。戰爭年代,負傷3次,被評為三等甲級殘廢。

新中國經歷

新中國成立後,劉豐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大理軍分區司令員、空軍某師師長、空軍第2航空學校臨時黨委書記、第2航空學校校長、第9航空學校校長、空軍某軍軍長、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7年任武漢軍區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1年11月,在“批林整風”中被免職。

1982年,經中央軍委批准退出現役,政治、生活、醫療按師級幹部待遇。

1993年2月,因病在武漢去世。

個人榮譽

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