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期貴

劉期貴是一位文史研究員,著有《湖南劉氏的播遷史》、《義甫公與子羽公究竟有何關係》等作品。

基本信息

劉期貴,湖南省隆回縣七江鄉楊家村人,一個連國中都未畢業的農村青年,卻在國家、省、市、縣級雜誌刊物上面發表了近50餘萬以研究民俗文史文化為主的文字,其寫作技巧、文字功底及研究過程,讓專家都為之佩服。當得知他連國中都未畢業時,無不驚嘆;北京大學陳子艾教授先後兩次向其約稿,總計兩萬多字;今年他已被市政協聘為文史研究員。“書讀的少,功底淺,以後還得不斷的學習。”對於自己的成績,已過不惑之年的劉期貴並不滿意。
早年輟學與宗教民俗文化結緣
劉期貴讀書時非常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居於班級前列。讀書期間,他最喜歡連環畫。因為家裡窮,沒有錢去買書,劉期貴只好用紅薯、水果、糖、菜等吃的東西去換同學的連環畫看,看得多了,在作文時他也似乎能從中得到一些靈感,他的文章也每每被老師當做範文宣讀。國小畢業後,劉期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的一所中學,那時,劉期貴深得語文老師胡光曙(後任隆回縣作協主席)喜歡,在胡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縣裡的幾次作文大賽,劉期貴都表現優異,得到了不少獎勵。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人看好的“讀書苗子”,國中唯讀了半年,年僅13歲的劉期貴就因家裡經濟困難等原因輟學,用孱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擔。
“良田百畝,不如薄技一身”。輟學後次年,為了生存,年僅十四歲的劉期貴在父母的安排下,向當地一位有名的“師公”(隸屬於梅山文化的一個分支)學藝。
都說“萬事開頭難”,儘管如此,聰明而勤奮的劉期貴卻學得很認真,且很快就在同行中出類拔萃。劉期貴此時雖然有了一份工作,卻仍然拋不下對文學的喜愛,由於僅有國中文化,他深感知識缺陷,於是先後買了辭海、成語詞典等書籍,有空就看,對新字新詞等做筆記,還養成了不到半夜不擱書的習慣,並很長一段時間堅持寫日記。在這樣的日子裡,劉期貴斷斷續續地寫了一些小說、散文和故事,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他還把自認為較好的“作品”拿去向縣文化館的胡光曙、楊輝周、龍會吟等人請教,受益匪淺。
聯誼會激發民俗文史創作激情
機會從來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劉期貴便是其中一個。1996年5月,對劉期貴來說,是他參與民俗文史文化創作的開始。當年,他受邀參加了世界劉氏宗親聯誼會,組委會的人知道劉期貴愛好文學,且有點文學功底,便向他約稿。雖然,此時的劉期貴在農村已經摸爬滾打了十多年,成為一名地道的農民,然而,聽到這一訊息,他依然很興奮。他以很快的速度試著寫了3篇有關劉氏名人的稿子,結果,3篇稿子都變成鉛字刊發了,這大大激發了他的寫作激情。
1998年,山東《荷花》雜誌社在全國進行一次故事徵文,劉期貴從書上得知這一訊息後,想到了當地的一個名人。很快,他不捨晝夜的將該名人的故事寫出,不到一個月後,劉期貴就接到訊息稱他的作品順利通過複審入圍。首次向雜誌社投稿,就入圍了,劉期貴激動不已。更令他沒想到的是,又過了一個月,終評結果出來,劉期貴的作品不僅獲得一等獎,且文章順利刊發,他獲得了一座獎盃和1000元獎金。
寫作的激情,尤如一汪奔騰的湖水,在劉期貴的心理沸騰。自此以後,他在文學的道路上越來越勤奮了,文章也不斷地發表,在縣裡、市里、省里也逐漸有了名氣,並先後加入了隆回縣作家協會、縣詩聯學會、邵陽市楹聯學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等。
“生活是創造的源泉”,由於僅有國中文化,劉期貴明白自己在精深文學的領域上難以和別人比肩,唯有另闢蹊徑。他認為,自己一直生活在民間,且對梅山文化有一定的熟悉度,加之民俗文化是中華瑰寶之一,民間文學又因它的通俗易懂而有著巨大的讀者市場,於是決定向這方面發展研究。
民間文學的舞者被北大教授約稿
從九十年代末期起,劉期貴開始著力蒐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傳說、典故、民俗等,再認真加以藝術創作後向報刊雜誌投稿。
2005年2月,他陪同《民間文化》雜誌社社長及省民協主席龍海清一行在該縣的虎形山瑤族鄉進行民俗考察、民俗採風,回來後寫了《瑤家婚俗——打滔》一文,發表在2005年省政協刊物《文史博覽》第5期,不久《別開生面的瑤家習俗》一文又發表在2006年的《文史博覽》第3期。2006年底出版的《隆回文史》民俗專集登載了他的《還渡花願》、《還慶賀願》、《打符》、《慶媒習俗》等。同年《民間文化》第4期發表的《別開生面的梅山文化——慶娘娘》,2006年國家《民俗論壇》發表《濃郁的梅山風情——還慶賀願》。
2008年上半年,北京大學人文學院陳子艾教授先後兩次向劉期貴約稿,陳子艾教授在《民間文化》雜誌上看到劉期貴的反映梅山文化的民俗文章後,很是讚賞,便從各種渠道打聽到他的聯繫方式。原來,陳教授正與法國、德國的朋友主編一本中國社會鄉土宗教大全。收到劉期貴用手寫的文稿後,陳子艾教授來電稱:“我帶著老花眼鏡,用放大鏡才把你的稿子看完,但稿子非常好,讓人愛不釋手。”
劉期貴對文史也有研究,特別是對隆回籍諸多歷史人物作了深入研究。如2005年在《文史拾遺》發表《湘軍驍將劉虞笙》,發表在2006年《世紀》雜誌上的《譚人鳳統組湖南“洪門會”》,發表在2007年的《世紀》雜誌上的《徐君虎抓賭》,與李傳補合作撰寫發表在《文史拾遺》2006年第3期的《寶慶第一任地委書記彭鍾澤》,2007年在《湘潮》雜誌發表《魏源故鄉新武訓》,推介了十五大黨代表、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歐陽恩成的先進事跡,在《文史博覽》發表了《憶修建湘黔鐵路》。2008年在《中國文學》發表了《拋牌奏職:巫教最隆重的法事》……。
除此之外,劉期貴對譜諜文化和宗族事業也頗有貢獻。譜諜,又稱族譜、家譜、家乘。九十年代以來,他先後在《中國譜諜研究》、《漢邦文化》、《姓氏文化》、《劉氏溯源》等雜誌和書本上發表姓氏研究的論文十來篇。其中,《湖南劉氏的播遷史》、《義甫公與子羽公究竟有何關係》、《劉姓少數民族的源流與播遷》等文章曾在全國有一定影響。
劉期貴的文稿不僅被很多雜誌刊物的編輯所喜歡,每當劉期貴說自己只是一個農民,且國中尚未畢業時,一些編輯無不嘖嘖稱讚。
如今的劉期貴在當地已是小有名氣,有人稱之為“農民作家”。目前,劉期貴與人合寫的長篇小說《芙蓉花開》正準備出版。“在不斷加深對民俗文史文化研究與創作的同時,還將加強對純文學的發展,不斷提高自己。” 劉期貴表示,自己現在所做的還很有限,今後要走的路還有很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