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期市鎮

石期市鎮

石期市鎮原名石碕站,湖南東安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南部,石期河入湘江處,距縣府21公里,面積117.6平方公里,人口3.6萬人。下轄36個村委會。石期市鎮位於東安、冷水灘、零陵三縣區交界處,207國道穿境而過,湘江蜿蜒迂迴,由北向南徑流。石期市鎮因地處多石而彎曲的河邊,明代又設驛站於此而得名。“碕”同“埼”,意思是彎曲的岸,因“碕”字比較生僻,後取其諧音“期”,更名石期站。再後驛站廢棄,此地逐漸成為集貿市場,又更名石期市,一直沿用至今。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據傳古時石琦站,亭館清幽,風光秀麗,足滌煩襟,故游者甚多。明代元州錄事劉潛、工部侍郎劉延舉均有題句。明初時設石奇驛,清設石期巡檢司,1949年後置鎮,曾廢,1983年復置鎮。鄉鎮企業有電力、印刷、化工、玻璃、繡服和刀具等廠。

便捷的水陸交通

驛站,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更換馬匹或住宿的地方,也是接待來往官吏的處所。自宋至清,以東安縣治紫溪市為中心,有驛路通往新寧、寶慶(今邵陽市)、零陵和廣西全州縣。出東安縣治南門,經永安鋪、淥埠頭、湖口嶺、獅子鋪到石期站,入零陵樊家橋,進入零陵郡邑永州,東安境內長達三十多公里,全為青石板路,是郡邑要道。故石期站是古代零陵到新寧、寶慶以及全州的必經之地,為陸路交通樞紐

因為交通便捷,石期站在古代享有盛譽。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攻克衡州後,明吉王、惠王、桂王,在中軍將王上庸護衛下,想取道古驛路從零陵經石期站到紫溪市,從間道逃往廣西,在石期站被追兵趕上。雙方激戰,王上庸戰死,三王不知去向。

唐代詩人杜牧有句云:“一騎紅塵妃子笑”,信史為了求快,不斷更換馬匹,不惜踐踏莊稼,傷害生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驛站的繁忙。石期站作為驛道大站,又位於石期河與湘江交匯地,還兼管水上驛運,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很是繁華了一陣。清·光緒《東安縣誌》稱,石期站是驛路大站,市井繁華。

古代交通運輸多依賴水運。早在楚懷王六年(前223)就有鄂君船隊溯湘江到達陽縣(治所在今全州縣永歲)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開靈渠,淥步(今淥埠頭)成為由湘江到灕江的門戶。清代自淥步下航稱東水路,20噸木船可常年進入洞庭湖;上溯稱南水路,經靈渠至灕江可達廣州。湘江在東安縣境內航道長達五十公里。石期站在湘江邊,占盡舟輯之便,又成為水路交通樞紐。唐昭宗光化元年(898)馬殷立東安場,淥步成為茶、鹽、竹、木轉運中心碼頭,石期站與大江口為中轉碼頭。石期河與湘江交匯處有大小碼頭各一個,總長數十米,可停靠三十噸以內木船,常年夜泊客貨船達數十艘。直到民國時期,新寧、武岡諸毗鄰縣的貨物,仍然沿湘江航道經石期市取道白牙市進出。

1938年湘桂鐵路通車以後,水運雖日漸衰落,但由於公路交通滯後,湘江水運還在發揮重要作用。1951年,湖南省民航運聯社零陵分社在石期市設航運站,1959年升格為東安縣航運管理站,1964年改設東安縣航運公司,擁有職工二百餘人,帆船四十多艘,主要經營由石期市經倒榨埠到零陵的客貨運輸。

一個地方沒有便捷的交通,很難成為城市,即使有幸進入城市行列,最終也會在社會發展中被淘汰出局。石期市能躋身東安縣四大古鎮行列,以後又成為鄉、區、鎮所在地,就得益於便捷的水陸交通。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站在光潔錚亮的碼頭青石階上,還可以想像出昔日江面上往來穿梭的帆影和碼頭上忙碌的人流,感受到歷史的腳步聲和古鎮的滄桑。

美麗的神話傳說

交通使城市發展,神話和傳說使城市美麗。石期市的美麗,在很大程度上來自眾多的神話傳說。

穿鎮而過的石期河,把石期市一分為二,行人來往極不方便。明初義官唐太貞(俗稱唐十萬),獨捐銀八千兩,歷時七年,在河上架起三孔石拱橋一座。百姓為感謝他的善舉,取一人獨建之意,命名為“獨成橋”。橋長57米,寬6米,高10米,橋欄飾有花紋。抗戰時期,飛機在橋上投下兩顆炸彈,只損壞兩塊欄板,足見建築工藝的精湛。

傳說中間那一孔合龍時,那塊“殺拱”的料石,鑿了好幾塊都不合適,領頭的師傅十分焦急。有一天吃晚飯時,師傅見工地有個乞丐坐在那裡,兩眼定定地盯著大家吃飯,就急忙走過去,邀請他一同用餐。乞丐執意不肯,嘴裡卻很響地咽著口水。師傅知道他餓饞了,就返身裝了一碗大飯送去。等大家吃完飯,師傅去取碗,乞丐不見了,飯碗放在一塊石頭上。師傅弓身取碗,眼前突然一亮,那塊石頭的形狀與大小,與“殺拱”所須的料石十分相似,上面還刻了一條大蜈蚣。師傅大喜,立即叫人抬到橋上,往合龍處一放,竟如天衣無逢,恰到好處。師傅突然領悟,急忙跪倒橋上,向天叩首,連呼“感謝神仙助我”!至於石上蜈蚣,是用來鎮壓孽龍興風作浪的,俗稱“斬龍劍”。說來也怪,那“蜈蚣”雖然從沒人見著,但千百年來,多少次洪水漫過橋面,大橋卻巍然不動!

除鎮龍蜈蚣以外,那神仙還在那塊殺拱石上設計了一個“肚臍眼”,行人不經意踩著它,如果是早晨,這一天有好運;要是在中午,這一月有好運;假如在晚上,這一年都有好運。傳說橫塘有個桶匠師傅夜晚從橋上經過,腳板好像被什麼東西硌了一下,低頭一看,又什麼也沒有,心裡好生奇怪。不久以後,這桶匠在一戶人家打桶,本來半個下午就完工了,但當他將打好的桶端起進屋時,那桶突然掉到地上,散箍了!他只好又箍,但任憑怎么努力,總箍不攏,一直到天黑以後才箍好。就在他再次端起桶走向大門時,突然發現工場旁邊的荊籬里有東西閃光,走近一瞧,好像是兩塊舊火磚,用手一掂,死沉死沉。第二天清早,他以做磨磚為理由,向主人討了這東西。回家一看,竟是兩塊金磚!桶匠發了。他不敢獨吞,以一部分錢置辦田產,另一部分錢修建戲台和涼亭等,成為當地“為富而仁”的長者,享譽鄉里。

石期市郊東三里許(現隆興村)有座鷓鴣山,山上有個鵝公井。井很大,長年積水,深不可測。傳說這裡原來是財主的莊園。有一天,莊園屋裡突然長出兩根一般大小的白玉般的竹筍,大家覺得很奇怪,只有一個小婢女知道,這是一對龍角,是玉皇大帝派龍來懲惡揚善的。吃晚飯時,小婢女故意將飯勺丟到狗邊,狗見勺上有飯,叼起就跑。婢女急忙叫一位老長工去追。老長工追出不遠,只聽身後驚天動地一聲巨響,接著一大團灰土騰空而起。老人嚇壞了!等回過神來,轉身一看,哪裡還有什麼莊園,眼前是一個黑幽幽的大水井,莊園和人全部沉到了井底。原來這戶人家為富不仁,驚動了玉帝。那個玉帝派來考察實情的小婢女,也受盡欺凌折磨,只有那位老長工對她有些呵護。如今好多年過去了,每逢秋高氣爽的清晨,人們還依稀可以看到微露在水裡的木柱。那一排排宏大完整的屋架,永遠向人們昭示著一個真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也不知哪朝哪代,石期市北郊三里許有個荒村,十分缺水,幾十戶人家只有一口小井,還被財主霸占著,窮人連飲水都困難。有一天,一位婦女剛從井裡汲起一擔水,財主的管家來了,說井是他家員外的,不準挑,霸蠻將水倒回井裡。婦女正為難時,被回零陵探親路過這裡的何仙姑看到了,說:“大嫂,那裡不準挑,到這裡來吧!”說著,撿起那婦女的扁擔往地上一戳,泉水就汩汩地冒了出來。婦女大喜,正想汲水,管家又攔住,說這井在員外地里,也是員外的,不能挑。何仙姑沒說什麼,笑著對那婦女說:“那就到這裡吧。”說著又戳出一眼井。但又被管家霸住。如此這般,一直到第九口井,管家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只好作罷。這九口井的布局,很像一朵盛開的梅花,井水匯成一個塘,就成了“九井塘”。塘邊的荒村,也就有了“九井塘”這個名字。

後來何仙姑又回鄉省親,見井水很旺,村人飲水灌溉不愁,歲豐年稔,不勝感慨,就化作一個村姑,唱出一首歌:“九井開梅花,不準惡人霸。井水養善良,不良家業荒。有人問其故,莫說何仙姑!”這支歌和何仙姑的善舉,一直傳誦至今,而那位財主家,早已衰敗滅絕了。正是:抬頭三尺神明照,或惡或善終有報!

神話是古時人類對某些自然現象和社會問題不能正確解釋,由主觀想像構成的故事,寄託的是人類的美好願望,主題多為懲惡揚善。在這類神話的薰陶下,石期市人大都誠實善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供職東安三中,“文革”中受盡折磨。校旁牛角祖村一個謝姓漢子見我處境艱難找到我說:“劉校長,如果他們再欺侮你,你就到我這裡來,我是貧協組長,又是文革小組長,誰也奈我不何!”不久,學校造反派捲入派性鬥爭,我以支農為名,躲到村里去,村民搶著供我飯,殺雞宰鴨,待如上賓。

厚重的文化沉積

石期市是幸運的,早在一千年前,以一個獅子岩吸引了一代賢相、千古名臣寇準的視線,開始了它的歷史文化之旅。清光緒《東安縣誌》載:獅子岩乃“驛路所經,有三洞,第一洞左有石如磬,第二洞右有石如碓,第三洞有穴如月,皆異境也。古有朱陵寺,宋謫相寇準有詩”。

在石期市郊湘江右岸上,有一座怪石嶙峋的石頭山,山上古木森森,隱約可見一方寶剎,這就是獅子嶺和建於唐宋時代的朱陵寺。從山的對岸烏沙洲看這座山,活象一頭雄獅張開血盆大口,虎視眈眈地蹲在河邊。那血盆大口就是名聞遐邇的千古名勝獅子岩。岩口右邊的臨淵絕壁上,有明萬曆年間東安縣令朱應辰的題額:“獅子岩”。

傳說舜帝從東安的金鳳山(今舜皇山)乘竹筏去了九嶷,他的坐騎雄獅見主人久久不歸就去尋找。走到石期站天黑了,就歇在湘江邊。大約半夜時分,對岸烏沙洲的羊群騷動起來,間或還有羊的哀鳴。雄獅睜眼一看,原來是一隻猛虎在叼羊。養羊人是一老漢,眼睜睜地看著老虎將羊叼去。雄獅觀察了幾夜,夜夜都有虎來。眼看著老漢的羊群一天天減少,雄獅就大吼一聲,躍躍欲出,老虎嚇壞了,再也沒敢來。第八天清晨,雄獅正想繼續趕路,九嶷那邊傳來舜帝已崩的噩耗,雄獅覺得再去已沒什麼意思,不如留在這裡為百姓護羊。久而久之,就化成石頭山。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身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後封萊國公的寇準被讒罷相,到道州(今湖南道縣)當刺史。他能詩善文,在游賞獅子岩和朱陵寺時,即興賦詩一首盛讚這裡“山深微有徑,樹老半無枝。望遠雲常瞑,淡空日易移”。自寇公以後,遊人不絕於道,至今洞內還有古人題刻多處。

寶慶牌樓東安塔。石牌樓在寶慶隨處可見,寶塔在東安只有三座,即紫溪市的吳公塔,石期市的文塔,元古塘的文昌塔。文塔坐落在獅子岩斜對面石期市東郊湘江岸邊的巨石上。塔高24米,底座每面寬10米,七層八面,精巧而雄偉。每層上方均有斗拱飛檐,並開四個小券門,但不能上。第二層四面券門上,分別題有“東來紫氣”、“南極瀟湘”、“西山翠色”、“北通政和”匾額,端莊而蒼勁。文塔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為祭祀孔子用。寶塔又稱浮圖或浮屠,最初為供奉佛骨使用,後來發展到供奉佛像、收藏佛經、保存僧人遺體,像這樣用來祭祀孔子的,比較少見。筆者想,石期市人為什麼不按常規修座文廟來祭孔,偏要獨樹一幟建座七級浮屠呢?大概是想借孔子的偉大思想和高尚情操、浮屠的偉岸挺拔和堅實厚重來坐鎮這方風水吧。

石期市人崇祀孔子,也崇祀屈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在汨羅投江後,石期市就有了划龍舟、投粽子祭祀屈原的習俗。值得一提的是,石期市的龍舟習俗極富特色。一是時間長,從五月初五小端午一直劃到五月十五大端午。在這期間,家家都要大排筵席,宴請看龍舟的親友。一些殷實人家,還把飯菜和粽子擺到街上去,供那些無親可投的觀眾免費享用,客棧旅舍更是客滿為患。二是規模大,每年都有一二十條船參加角逐。船體都用油漆塗成各種顏色,青色的叫小青龍,白色的為小白龍等等,待到全部下水,河上群龍競走,五彩繽紛,甚為壯觀。三是莊重。開始時要備錢紙線香,三牲酒禮,請龍下水,結束後又要請龍歸位。下水前的祭奠,還要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當地行政長官宣讀《祭龍文》。內容多是歌頌龍的功德,祈求國泰民安,如“神龍在天,助中華飛騰;神龍下水,引千舟爭勝”,“龍脈薪火,萬世常新,創天下昭明,開海內昇平”之類。四是經久不衰。即使是遇上天災人禍,也照劃不誤,極少中斷。

石期市人不但崇文,而且尚武,農閒季節,幾乎村村設館,人人習拳。廣泛的民眾習武風尚,在清朝未年,孕育出一位名震湘桂兩省的大拳師。此人出生於市郊的石角村,叫蔣鴻章。他自幼酷愛武術,有次在街上見一藝人武藝精湛,就請到家裡,拜為師父,專心學習岳家拳和趙家拳。以後又師承丁桂枝的棍術和唐揚吾的腿功,終成大器,成為遠近聞名的岳家拳的傳人。據說蔣鴻江有次在廣西鹿寨設館授徒,有兩個當地人來“拆館”(來者與開館者比武,如開館者敗,武館即被來者霸占)。來者氣勢洶洶,步步逼進,蔣鴻章步步退避,貌似怯恭。待退到堂屋正柱邊時,來者見他已無退路,便運動全身氣力,搶上前去。說時遲,那時快,來者還沒出手,蔣鴻章用屁股在正柱上磨蹲了幾下,一座五柱七掛的大正屋,竟在瑟瑟聲中整體移動了兩三寸。來者大驚,雙雙跪下,叩頭不已。蔣鴻章聲色不動,說:“習武先習德,學武先學做人,去吧!”說完,又磨蹲了幾下,大正屋又在瑟瑟聲中回到原來位置,絲毫不差,片瓦無損。蔣鴻章一生都在廣西和湖南開館,授徒不下六七百人。高足周海泉曾參與《東安武術》一書的編寫,周明德曾多次參加省級和國家級的散手賽,並獲得名次。因為全民尚武,石期市武將輩出,僅在清朝鹹豐、光緒年間,境內就出了兩員猛將。一位是洪井村的唐仁廉,他從行伍出身,以軍功擢升守備、游擊、副將、總兵、提督,後以廣東水師提督加尚書銜終。另一位提督是獅子鋪村的榮維善,此人曾截獲太平天國幼天王洪福貴。

石期市歷史文化的厚重,還反映在古代民居的營造上。境內的元古塘桑家院落,是桑氏家族的居住地,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一萬多平方米。院落前是一堵高六米長六十米的大照牆,上開一主三副四個大門,每個大門內建有五套房屋,總計140餘間。每套房屋都有正屋一幢,左一右二橫屋三幢。正屋直通主大門,橫屋則通副大門。主大門後有左右兩個廂房和一個大天井,供接待客人使用。每幢正屋和橫屋也都有接待客人的廂房和天井、客廳、臥室、倒堂。所有建築都是磚木結構。牆為風火牆,既可擋風,又能防火;木架正屋為五柱七掛,橫屋為三柱五掛;照枋、門窗、牆壁布滿雕刻精美的各式吉祥圖案,典雅而大方。整個建築群,家家相通,幢幢緊連,在院內行走,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濕鞋襪。到了晚上,各家大門一關,又自成一統,寧靜而溫馨,堪稱江南古代民居精品,有很高的科考、審美、旅遊價值。

因為有湘江和驛道連通外界,人們進出方便,造就了石期市人的開放意識。早在明清時代,石期站的利器就走出了縣門省門,享譽毗鄰諸省。尤其是市郊雙車村鐵匠蔣佑源(藝名蔣有義)的“有義刀”,不但強度硬,而且輕巧鋒利,前切後砍,從不捲刃缺口,深受省內外用戶歡迎。民國八年,石期市又接納湖北人葉伯祿在獅子岩旁邊建立天主教石期市分堂,把中西文化融和在一起。這個分堂與紫溪市的東安分堂,一直未中斷禮拜活動,直到1951年,還有神甫從零陵來“上會”,1953年才停止活動。

基本內容

石期市鎮位於東安、冷水灘、零陵三縣區交界處,207國道穿境而過,湘江蜿蜒迂迴,由北向南徑流。石期市鎮因地處多石而彎曲的河邊,明代又設驛站於此而得名。“碕”同“埼”,意思是彎曲的岸,因“碕”字比較生僻,後取其諧音“期”,更名石期站。再後驛站廢棄,此地逐漸成為集貿市場,又更名石期市,一直沿用至今。

石期市鎮地圖

沿革

據傳古時石琦站,亭館清幽,風光秀麗,足滌煩襟,故游者甚多。明代元州錄事劉潛、工部侍郎劉延舉均有題句。明初時設石奇驛,清設石期巡檢司,1949年後置鎮,曾廢,1983年復置鎮。鄉鎮企業有電力、印刷、化工、玻璃、繡服和刀具等廠。

農業資源

農業主產水稻、棉花、柑橘、油茶、大蒜、烤菸、棉花、紅薯、西瓜、花生及生豬、菜牛、麻鴨等。礦藏主要有:石灰石等。湘江電站和湘江水泵站建在境內。

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有獨成橋、迥龍塔、元古村文昌塔、獅子岩、唐元甫莊園群以及省級重點文物唐元甫墓。境內的元古塘桑家院落,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一萬多平方米。院落前是一堵高六米長六十米的大照牆,上開一主三副四個大門,每個大門內建有五套房屋,總計140餘間,堪稱江南古代民居精品。

基本介紹

石期市鎮圖冊(20張)

電話區號:0746

郵政編碼:425917

車牌代碼:湘M

方 言:東安官話,東安土話

金融機構

中國農業銀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學校

東安縣第三中學

石期市鎮中學

石期市鎮中心國小

時間

台北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民俗

逢農曆三、六、九為當地農貿集市,周邊鄉鎮的人們也多匯於此;每年端午節都會在湘江舉行賽龍舟活動,河上群龍競走,五彩繽紛,甚為壯觀,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農曆2月都有較大規模的農資交流會,俗稱“春社”,也是當地民間自發舉行的農村物資交易大會的日子,來自當地及其周邊縣區四里八鄉的農民朋友匯聚集鎮從事農業生產資料交易,十分熱鬧。春社中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是趕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專門購買農副產品的,也有來湊熱鬧的,所以春社又叫“趕社”。

特產

土特產與小吃:永州血鴨、東安雞、東安斗酒、紫皮大蒜、茶油、石期市湯米粉、石市菜刀、白豆腐、油炸粑粑、糯米糍粑等。

石期市菜刀,產地在東安縣石期市鎮,生產的歷史已有三四百年,產品曾遠銷內蒙、新疆、寧夏、甘肅等省。此種菜刀主要有三大優點:一是輕便、美觀,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二是具有前切後砍、一刀兩用的功能,刀刃前部適用於軟割,後部可用來硬砍;三是鋼火好,不易卷口缺裂,最高年產量曾達6萬把。但因成本漸高,獲利不多,近年來產量銳減。

東安斗酒

“東安斗酒”素有“東安茅台”之美譽,具有“醇、甜、香”之三大特點。它的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燒酒兌入甜酒中,然後濾去甜酒糟方成,其為低度酒。此酒的特點是:進口綿甜,回味無窮;精醇香甜,入口順暢;先覺平和,後勁甚猛;以度為懷,不可貪杯。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轄:解放路、勝利路;民主路3個居委會;大榮底、元古、新合、屈家、杉樹蔸、上車、西沖、魯草塘、石期市、竹溪、楊塘、隆興、烏江、建河、雙車、九井、水車、石角、大啟、台凡、馬頭、石馬、譚霞塘、洪井、曉埠塘、魯塘、楊紀、煙竹、白竹、毛家、沙洲36個村委會。

工業園

石期市工業園區概況

一、園區機構基本情況

石期市工業園管委會成立於2007年3月,是直屬於縣委、縣政府管理的全額撥款正科級事業單位,現有工作人員8名,設正、副主任及紀檢員各1名,其他工作人員5名,其主要職能是根據縣委、縣政府授權,具體負責工業園區的規劃開發、建設、管理、招商引資和為入園企業提供全程服務。工業園區地處石期市鎮建河、烏江兩村鄰近207國道沿線地段,規劃建設定位為鬆散型建設管理模式,園區內水、電、路和礦產資源優勢明顯,是我縣重點建設的三個特色工業園區之一,重點發展焊劑、鐵合金等礦產品深加工企業。

二、園區工業經濟發展現狀及特色、優勢

石期市工業園選址石期市鎮建河、烏江兩村,總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207國道及湘江從工業園邊緣經過,工業園距衡昆高速公路出口僅7公里,距新建湘桂電氣化複線鐵路東安站17公里,交通較為方便。園區電力供應十分方便,園內有一座年發電量為1.3億千瓦時的水力發電站和永州電力局東安電網兩條輸供電網路,能保證企業的正常供電。 園區毗鄰錳礦產區珠山鎮和大江口鄉,資源優勢十分明顯。園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和資源優勢,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已初具特色和規模,並初步形成了以發展焊劑、鐵合金等礦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特色園區。園區建成面積達2.1平方公里,現有入園規模以上企業13家,其中焊劑企業7家,鐵合金企業2家,選礦企業1家,水能發電企業1家,再生紙製造企業1家,建材企業1家。目前在建重點項目2個,即永州市湘江鐵合金25000KVA矽錳合金礦熱電爐和永州豐盈科技15萬噸褐鐵礦磁選焙燒項目。

交通河流

交通

207國道穿鎮而過,距G72(泉南高速公路,泉州至南寧)入口僅5分鐘車程,從泉南高速可以通往大西南各省區。距東安東高鐵站約25公里,距永州站約50公里,距永州零陵機場約34公里,距零陵站(永州火車南站)約20公里。

石期市汽車站主要有發往廣東境內的長途班車:清遠、廣州、花都、番禺、佛山、順德、中山、珠海、東莞、石龍、常平、橫瀝、厚街、虎門、長安、樟木頭、清溪、惠州、松崗、石岩、龍華、平湖、布吉、深圳等,班車幾乎途經以上市區各鎮,南下廣東當天就可到達,出行十分便捷!

湘江

湖南的母親河——湘江,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山,經興安縣而 “湘、漓分派”,從東安縣紫溪市鎮調元村鬥牛嶺流入湖南境內,從鬥牛嶺開始,一條碧綠水帶,蜿蜒曲折,繞山丘,穿田洞,先後納紫水、石溪河,從石期市鎮沙洲村倒榨埠流出縣境。

石期河

石期河又名東湘河,湘江一級支流,由大石江和馬子江匯合而成。大石江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的山谷中。馬子江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東山瑤族自治鄉的黃臘洞,兩條支流在兩河口匯合,經東湘橋,在零陵的下東邊進入東安縣境,於石期市鎮入湘江,在東安縣境流程17.8公里,流域面積90.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6.9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2.151秒立方米。以河口地名為名。

歷史人物

唐元甫墓

唐元甫墓唐元甫墓

在東安縣石期市鎮洪井村竹山園的大屋山上,有一座型制規模浩大的古墓,墓前石刻人物故事、龍鳳異獸、輓聯墓誌之多,石雕碑欄工藝之精美,全省亦屬罕見,是一座建築精美、藝術精湛、內涵精深的清末名人墓葬。墓的主人,就是從這個村子走出去的清代兵部尚書——唐元甫。

唐元甫

唐元甫(1834—1895),字仁廉,渾號賴之,東安縣石期市鎮洪井村人,官至廣東陸路提督,誥封建威將軍、光祿大夫,贈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是從武之人的最高長官。“打不過東安”這句俗話,在唐元甫這裡算是發揮到了極致。 唐元甫的功名確實是打出來的。根據歷史記載,唐元甫從小生長在東安的一個草根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寒,性情放蕩不羈,其身短足長,形似猿猴。鹹豐初,他跟隨曾國荃部下投入湘軍楊學斌部。鹹豐九年(1859),太平軍韋志俊在池州詐降,他跟隨彭玉麟前往受降,忽然降軍譁變,唐元甫反應迅速,立起還擊,手刃數人,平定了動亂。唐的勇猛獲得了楊學斌的賞識,楊就讓25歲的唐元甫從投降的叛軍中挑選兵勇,組建自己的部隊:“仁字營”。在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電影《投名狀》里,那些打著“魁字營”、“吉字營”等旗號的軍隊,就是以湘軍各“營”為歷史背景進行的藝術創作。組建“仁字營”,意味著唐元甫在其軍事和政治生涯中,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此後,唐元甫“領銜主演”,在用戰場搭建的舞台上,不斷演繹精彩。他率領自己的武裝力量,先後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回民起義軍,在一次又一次浴血奮戰中屢建奇功,從守備提升為游擊、副將、總兵,直至武職從一品提督,並獲賞黃馬褂。光緒十年(1884),唐元甫任廣東水師提督。光緒二十年,詔加尚書銜,正好碰上中日甲午之戰爆發。“打不怕、不怕打、怕不打”的唐元甫馬上赴京,請求率二十營兵力出戰。不料軍隊剛剛出關,戰事就因議和而結束了,只好打馬回府——要不然,他的功名簿上,也許還會續寫輝煌。 第二年,61歲的唐元甫病逝於廣東陸路提督任上,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墓葬信息

唐元甫逝後歸葬故鄉洪井村竹山園大屋山,清廷追授其為光祿大夫,建威將軍。4年後,三夫人丁氏辭世,入葬右側。又過了9年,大夫人余氏辭世,入葬左側,形成三人異穴合葬墓。大屋山因形似烏龜,也被稱作烏龜山,四周是水塘、農田,遠望如烏龜戲水,故有“烏龜下塘”之稱。唐元甫夫婦墓就坐落在西面山腰的緩坡了,遠望如同騎在龜背上,風水極佳。 整個墓地面積80平方米,墓地坪前面有石旗桿各一副,石旗桿後面有石鼓、石獅、石馬、石羊和高1.5米石人各一對,墓周圍用石碑圍砌,碑上有龍、鳳、鰲、虎、麒麟等珍禽奇獸和三國人物故事等武士浮雕上百幅,亦莊亦諧,各具神態,條流暢,神態逼真,布局精當,意境深遠,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還有40多處刻有墓志銘及名人題寫的悼文、輓聯。唐元甫墓在中央,兩旁是二位夫人墓,三座墓並列緊靠,墓與墓之間用石碑隔開,主墓石碑高3米,碑頂正面刻有“尚書銜”橫匾,碑身正中豎刻有“皇請誥授建威將軍、光祿大夫,原任廣東水師提督軍門唐公元甫之墓”字樣。 墓葬整體保存基本完好,雖然經文革的破壞,墓前部分石雕己損毀,陪葬物品被盜,但墓園整體布局完整,各種石質構件保存基本完好,對研究清末名人墓葬的布局、營造方式、裝飾手法特別是湖南筑墓、喪葬、祭掃、風土,有典型意義。墓葬各種青石構件極盡雕刻之能事,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雕琢採用了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多種雕刻手法,線條流暢、裝飾富麗、質感強烈、神態生動引人,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盛名之下,唐氏家族及族人受先人恩萌而富甲一方,在家鄉相繼修建宅院,竟成景觀。約建於清同治末年間的洪井村唐賴之(仁廉)莊園,規模宏大,構件精美,布局講究,一百餘年間,歷經時局變換,屢遭破壞,如今莊園已淹埋在荒草叢中,主體建築也毀壞嚴重。但那殘垣斷壁中的石圍牆、栓馬石、鎮邪塔,以及唐元甫夫婦墓地等建築物,依然顯示出昔日的輝煌和權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