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教授]

劉曉春[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教授]

劉曉春,男,1966年生,江西興國人。文學博士,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劉曉春[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教授] 劉曉春[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經歷

1985年9月-1989年7月,贛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1991年9月-1994年7月,華中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導師劉守華教授;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導師鍾敬文教授;

2 005年9月至今,任職於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中文系;

2008年12月受聘為中山大學民俗學專業教授,

2010年12月遴選為中山大學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民俗學、民間文學研究,旁涉人類學。

學術兼職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研究》(CSSCI)編輯委員會委員、《民間文化論壇》編輯委員會委員、《文化遺產》副主編、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 事、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

1、《儀式與象徵的秩序》,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出版,2004年10月重印

2、《一個人的民間視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客家山歌》(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4、《田野寂旅》,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5、《風水生存》,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6、《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譯著)(Maurice Freedman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國節日誌·春節》(廣東卷)(主編),(92萬字),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8、《番禺民俗》,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版

主要論文

•1、《白族敘事詩〈黃氏女〉的比較研究》(第二作者),《民族文學研究》1993年第3期

•2、《伍家溝與耿村:故事傳承之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研究生專集》1993年號

•3、《灰姑娘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4、《多民族文化的結晶——中國灰姑娘故事研究》,《民族文學研究》1995年第3期

•5、《英雄與考驗故事的人類學闡釋》,《民族文學研究》1996年第4期

•6、《灰姑娘故事的中國原型及其世界性意義》,《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7、《一個地域神的傳說與民眾生活世界》,《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3期

•8、《一個家族神廟的創造與廟會制度化》,《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8年第3期

•9、《民間儀式的政治隱喻》,《民間文化》(原《民間文學論壇》)1999年第2期

•10、《區域信仰中心的變遷——一個贛南客家鄉鎮的考察》(3萬字),《華崗文科學報》第23期(1999年12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11、《區域信仰-儀式中心的變遷》,載郭於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3萬字),北京:社會科學與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2、《客家鄉村社會研究的基本單位》,《客家研究輯刊》1999年第4期 13、《當欲望浮出水面》,《民族藝術》2000第2期 14、《大眾文化與資本運作》,《民族藝術》2000年第4期 15、《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學術月刊》(上海)2001年第2期 16、《民族-國家與民間記憶》,《文藝爭鳴》(長春)2001年第1期 17、《民俗文化旅遊:消費時代的文化想像》,《粵海風》2001年第3期 18、《族譜 歷史 權力》,《讀書》,2001年第7期 19、《民間文化視野中的文化批評》,《文化研究》第2 期,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4月 20、《現代性的民間表述——當下民間造神運動的一種闡釋》(3萬字),《思想》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 21、《歷史與文化的互動——一個贛南客家家族制度的個案研究》(4萬字),《新國學》第3期,巴蜀書社2001年12月出版 22、《民俗旅遊的文化政治》,《民俗研究》2001第4期 23、《關於革命與家族的記憶》,《民族藝術》2002年第1期 24、《個人歷史、底層政治與性別的敘事》,《民族文學研究》2002年第2期 25、《河流 墟市 廟宇》,《民族藝術》2002年第2期 26、《空間與記憶》,《民族藝術》2002年第3期 27、《風水村里說風水》,《民族藝術》2002年第4期 28、《當下民謠的意識形態》,《新東方》2002年第3期 29、《非狂歡的廟會》,《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30、《增強民間文學的學科對話力量》,《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31、《民俗學的當下關懷》(訪談),《民族藝術》2004年第3期 32、《民俗學問題與客家文化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33、《一個土家族故事家的記憶與想像》,《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34、《民俗與社會性別認同》,《思想戰線》2005年第2期 35、《在異域與本土之間——人類學視野中的文化批評》,《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6、《維柯的“詩性智慧”——民俗學史的視野》,《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1期 37、《歷史/結構——薩林斯關於南太平洋島殖民遭遇的論述》(2萬字),《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38、《民族志寫作的革命》,《民族藝術》2006年第1期 39、《三僚村的風水文化考察》,《尋根》2006年第2期 40、《山歌,漸行漸遠》,《讀書》2006年第4期 41、《殖民主義時代的時間觀》,《哲學研究》2006年第5期 42、《從維柯、盧梭到赫爾德——民俗學浪漫主義的根源》(2.5萬字),《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43、《客家山歌的傳承方式》,《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 44、《誰的原生態?為何本真性?》,《學術研究》2008年2月 45、《客家山歌傳承的文化生態》,《文藝研究》2008年第2期 46、《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公共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47、《物品與節令時空》(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48、《從“民俗”到“語境中的民俗”——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範式轉換》(2.5萬字),《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49、《個人本真性的建構》,《民族藝術》2011年第4期 50、《資料、闡釋與實踐——從學術史看當前中國民俗學的危機》,《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5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思想戰線》2012年第6期 52、《文化本真性:從本質論到建構論——“遺產主義”時代的觀念啟蒙》,《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53、《民俗與民族主義——基於民俗學的考察》,《學術研究》2014年第4期 54、《日本、台灣的“社區營造”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非遺保護的啟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55、《“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實踐與思考》(第一作者),《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56、《“約縱連衡”與“慶敘親誼”——明清以來番禺地區迎神賽會的結構與功能》,《民俗研究》2016年第4期

•57、《乞巧拜仙 金針度人——宋以來廣州地區的“七娘會”》,《粵海風》2016年第5期

•58、《布爾迪厄的“生活風格”論》,《民俗研究》2017年第4期

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2008年度一般項目“民俗與民族國家認同——社會轉型時期中國民俗學理論的一種探討”( 批准號:08BMZ024),已結項;

2、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子課題“春節廣東卷”(批准號:JRZCH201003),已結項;

3、主持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問題研究”(11JJD780004),已結項。

4、主持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地區城鄉協調發展”(16JJD850017),在研。

獲獎情況

《儀式與象徵的秩序》,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第二屆學術著作獎二等獎(2004),第七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200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