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啟

劉應啟

劉應啟(1911年10月—2014年4月),河南人,百歲老人劉應啟193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他前半生戎馬倥傯,經歷大小戰鬥150多次。離休後他寫下100萬字的讀書筆記,到各地作報告1000餘場次。。他走訪貧困民眾,資助失學兒童,百歲高齡的他仍參加志願服務。在人們眼中,百歲老紅軍劉應啟一生都在“長征”。劉應啟自己則說:“我這輩子最自豪的是認真履行了入黨誓言。”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劉應啟 劉應啟

劉應啟,曾用名劉紹武。193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戰士、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團宣傳股長、黨總支書記、組織科長。

人物經歷

劉應啟 劉應啟

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2至第4次反“圍剿”,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二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新10旅第28團政治委員。參加了華北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作戰和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任冀魯豫第7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河南四地委路東和路西工委書記兼第4軍分區政治委員、汝蔡隋中心縣委書記。參加了配合劉鄧大軍渡黃河和濟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第2分部主任、政治委員。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任軍分區政治委員。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三過草地,我三次都在收容隊里工作。先後收容了傷病、掉隊戰友300多人,也眼睜睜看著不少戰友長眠在雪山草地。”劉應啟回憶道。

“前面部隊吃豌豆頭,中間部隊吃豌豆稈子,後面部隊吃豌豆根子。”長征路上,因人煙稀少,籌糧困難,整個隊伍缺衣少食。而年輕的劉應啟被安排在了最為艱苦的收容隊,跟在大部隊的最後,抬擔架、背傷員,照顧掉隊的戰友。

“過草地前準備的乾糧一個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乾糧吃野草,實在沒得吃就吃氂牛糞便。是戰友的團結互助和對革命前途無比堅定的信念,支撐著我們走了下來。”劉應啟說。

第二次過草地,收容隊行軍到草地深處的時候,突然,狂風卷著冰雹,冰雹裹著沙石,扑打在臉上刀割般疼,眼睛都無法睜開。一個已經精疲力竭的戰士怎么也爬不上一個土坡,而他身後就是一片沼澤地。劉應啟咬牙頂著冰雹奔上前,緊緊地拽住他的手。

“我實在走不動了,”那位戰士無奈地說,“你不用管我了!”

留下來,只有等死!劉應啟不放鬆戰友的手,斬釘截鐵地說:“抓緊!給我抓緊!”在他拚命的叫喊中,那位戰士伸出凍得發抖的另一隻手,將生的希望全部交給了他。

一步、兩步、三步……劉應啟艱難地連爬帶拖,一手拉著戰友,另一隻手插進泥里。眼看兩人就要滑進泥潭,路過的9團政治處主任肖明德飛快地下馬將他們拖住,拽著坐騎的尾巴,硬是把兩人一起拉上了坡。

“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上,這樣的故事講不完啊!”老人平靜地說。

離休生活

1965年離休後,他懷著“鐵心跟黨是我魂、為黨分憂是我責、永葆本色是我求”的堅定信念,續寫人生輝煌,先後被全國、全軍評為“離休幹部先進個人”、“先進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榮獲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希望工程貢獻獎”,數十次被南京軍區、江蘇省軍區評為先進離休幹部、優秀共產黨員。 1965年8月28日,劉應啟離休了,他的新長征也開始了。

老人每天必做三件事:聽廣播、讀報刊、看新聞。大兒媳婦指著臥室里塞滿兩柜子的筆記本告訴記者:“這十多公斤讀書筆記是公公的寶貝。”

“離休40多年,他是離而不休。”揚州軍分區干休一所政委張懷森說。

老人劉應啟 老人劉應啟

學校、工廠、農村、機關,800多個單位、1000餘場報告、百萬人次聽眾——他曾經戰鬥過的晉冀魯豫、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等地,都留下了劉應啟“新長征”的足跡。

2003年4月,揚州一家工廠虧損嚴重,即將申請破產。廠領導慕名找到劉應啟,請他為職工們講最後一課。接到邀請的劉應啟一連幾天伏案準備到深夜。

“爬雪山難不難?過草地險不險?憑著堅定的信念和意志,紅軍將士攻難克險,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只要精神不垮,什麼樣的困難都能克服,什麼樣的絕境都能走出!”劉應啟精彩的演講,深深打動了現場的聽眾。

報告會一結束,這個工廠的幹部職工便在廠區掛出“發揚紅軍傳統,振奮企業精神”的橫幅。他們發憤圖強,自願4個月不拿工資,集資為工廠購買原材料。僅用半年時間,企業便扭虧為盈,走出了困境。

1995年,是揚州市實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劉應啟則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一人。這一開頭,就堅持了16年。

揚州軍分區干休一所有一份統計:劉應啟先後資助的特困學生、困難民眾總計200多人,累計捐出了40萬元。而正軍職離休、每月收入上萬元的他,至今都沒有存款。

老伴田靜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劉應啟回老家河南省商城縣劉窪村扶貧。他先把毛毯和200元捐款送到每個貧困戶家中。了解到當地適合種植一些名貴花木,又自費買了3萬多元的苗木和種子,花錢雇卡車送到村上。離開的時候看到一位老鄉衣服破舊,又把自己的衣服脫給了他。

老伴笑他是“窮光蛋主義”者,劉應啟卻自得其樂:“沒有存款,我還是富人。”

在劉老的讀書筆記中,我們讀到了他的心聲:“萬里長征是人民民眾一程一程送過來的,革命勝利是老百姓傾其所有支援取得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黨的宗旨,要把民眾疾苦放在心上,懷著感恩的心服務人民、回報人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