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秋

劉應秋(1547~1620)字士和。江西吉水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朱國祚榜進士第三人。

人物簡介

 授翰林院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他疏論首輔申時行“不能抒誠謀國,專事蒙蔽。”不久,召為中允,官至國子監祭酒。劉應秋素負才氣,唯好譏評時事,以此招致忌妒。有人撰寫“憂危竑議”,在京城散布。御史趙之翰認為是大學土張位主謀,劉應秋等為預謀。遂將他調出京城。劉應秋遂以病辭官歸鄉。卒諡文節。著有《劉大司文集》等書。其子劉同升為崇禎十年(1637)狀元。

明史記載

劉應秋,字士和,吉水人。萬曆十一年進士及第,授編修,遷南京司業。十八年冬,疏論首輔申時行言:“陛下召對輔臣,諮以邊事,時行不能抒誠謀國,專事蒙蔽。賊大舉入犯,既掠洮、岷,直迫臨、鞏,覆軍殺將,頻至喪敗,而時行猶曰‘掠番’,曰‘聲言入寇’,豈洮、河以內,盡皆番地乎?輔臣者,天子所與托腹心者也。輔臣先蒙蔽,何責庶僚?故近日敵情有按臣疏而督撫不以聞者,有督撫聞而樞臣不以奏者。彼習見執政大臣喜聞捷而惡言敗,故內外相蒙,恬不為怪欺蔽之端,自輔臣始。夫士風高下,關乎氣運,說者謂嘉靖至今,士風三變。一變環境嚴嵩之黷賄,而士化為貪。再變於張居正之專擅,而士競於險。至於今,外逃貪黷之名,而頑夫債帥多出門下;陽避專擅之跡,而芒刃斧斤倒持手中。威福之權,潛移其向;愛憎之的,明示之趨。欲天下無靡,不可得也。”語並侵次輔王錫爵。時主事蔡時鼎、南京御史章守誠亦疏論時行。並留中。應秋尋召為中允,充日講官。歷右庶子、祭酒。
二十六年,有撰《憂危竑議》者,御史趙之翰以指大學士張位,並及應秋。所司言應秋非位黨,宜留。帝命調外,應秋遂辭疾歸。初,御史黃卷索珠商徐性善賕,不盡應,上章籍沒之。應秋詈卷啟天子好利之端。男子諸龍光奏訐李如松,至荷枷大暑中。應秋言一妄人上書,何必置死地。時詞臣率優遊養望,應秋獨好議評時事,以此取忌,竟被黜。歸數年,卒。崇禎時,贈禮部侍郎,諡文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