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劉啟祥,其十二世祖茂燕公為鄭成功參軍,金陵之役時戰歿,迨成功定東都,憐惜幼孤,招其子求成奉母蔡氏一起渡台,為開台始祖,綿延三百年,為南縣之世家望族。父親焜煌,字德炎,為豪農,曾任區長;兄弟清井,東京大學醫學博士。戰前他在優裕的家境支援下,專念於畫業,是四位留法畫家之一。戰後,賣盡田產,在南部培養業餘畫家與藝術風氣。
創作歷程
13歲即赴日習畫,先入“川端繪畫學校”,師從藤島武二,1928年考入東京文化學院,師從有島生馬和山下新太 郎。這幾位後印象派、野獸派的畫家對劉啟祥的畫風均有深刻的影響。1930年畢業後返台舉辦個展,1932年與楊三郎同赴法國進修,遍訪羅浮宮及其它博物館,領悟西洋繪畫的精髓,臨摹多幅19世紀末期的人物畫及風景畫名作,畫藝大進,1933年作品《紅衣少女》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35年返台,作品參加第9次台灣美展,甚獲好評。1936年定居日本。戰後返台,創立“高雄美術研究會”、“台灣南部美術協會”等團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力以赴於美術創作與美術教學,是其藝術創作的顛峰時期。1977年患中風,然於1980年恢復健康後仍孜孜不倦於美術創作活動。
作品風格
題材
劉啟祥是台灣老一輩著名畫家。其畫作無論什麼題材:風景、人物、花卉,都不追求表面的華美好看,而追求含蓄的內在美感。筆觸寬大開朗,色調淡雅清爽。論者多認為近似法蘭西繪畫風格。畫家與世無爭的淡泊性格,長期孤獨於藝術的追求,寧靜的內心世界,都在作品上積澱出純粹而幽雅的美感。晚年作品更顯淡雅儒靜。
油畫《少女》是一幅非常有特色的力作。畫面描繪了一位台灣少數民族少女,形體健美,姿態大方,略帶憂鬱的神情,渾身都透出一股健康活潑的青春活力,兩隻置於畫面前部的手,大小略有誇張變形,手背豐滿而有力,特具質感,引人注目。暗示著這是一位經常從事體力勞動的農家少女,決不是那種弱不禁風,無病呻吟的大家閨秀。
構圖
在構圖上,居於畫面中心的人物主體占據了整個畫面的2/3,背景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是單純的色彩的稱托,濃淡不同的綠色調,既突出了作品的主體人物,又貼切地暗示了人物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玒。構圖簡繁有度,避免了喧賓奪主,主體鮮明突出。整幅作品筆觸灑脫奔放,在人物的身體與衣飾的刻畫上不追求細節的修飾,但對人物的面部表情與眼神的刻劃,卻有獨到之處,表現人物生動,神形兼備,少女帶著些許憂鬱表情的眼睛,似在凝視,似在沉思。這種奔放的筆勢,源於畫家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對主體的非確把握。畫面下部少女的裙飾,非具象地運用色塊的強烈對比,大刀闊斧,艷麗而粗獷。色彩以暖色調為主,運色講究,色感雋永,表現出主體內在的青春活力,極具感染力。在靜止中透出了幾分動感,使整個畫面都充滿了生活的激情。有一種感動人的效果和衝擊力。
人物年表
啟祥於1917年入柳營公學校。
1923年畢業,受美術老師陳庚金影響。赴日入「青山學院」中學部。
約1927年進川端畫塾練習素描。
1928年畢業,入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
1930年入選「二科會」。
1931年畢業,入選「台展」。
1932年與楊三郎同船赴巴黎,由顏水龍接待。入選秋季沙龍,至羅浮宮臨摹馬奈、塞尚、柯洛等人畫作。
1935年返台。
1936年又赴日定居東京。
1937於東京三昧(時?)堂舉辦滯歐個展,與笹本雪子結婚。
1939年以〈野良〉獲得「二科賞」並成為會友,此時作品達到成熟階段。
1940年組織「立型洋畫同人展」。
民國三十五年返台,居柳營。 「耕者有其田」之後失去大部分田產。
三十七年在張啟華邀請下移居高雄。
四十一年組織「高雄美術研究會」。
四十二年與郭柏川組織「台灣南部美術學會」。
四十五年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
五十四年於省立博物館舉行戰後首次個展。曾到台南家專與東方工專任教。
六十八年以後較有展出機會。
七十七年於北美館舉行回顧展。
作品選粹
畫室
1939 年
油彩‧畫布,162 x 130 公分
說明:畫室的空間始自右下方有狗護守著,側坐的妻子與出浴狀的裸女,延伸至街上行路的情侶與左右兩側玩球的少女,乃至於懸掛在上方閒湯於空中的裸女畫。畫家探索畫面空間錯置的極限,乃至於人物組像之間交錯互應的可能。最核心的妻子坐像穿著橙紅有光澤的衣服,其後的裸女以及黃衣女郎都是暖色主調,其餘人物則為配襯色,墨綠色隱隱發光的牆面烘托出絢麗雅致的情調 。
搖椅中的少女子
1979 年
油彩‧畫布,45.5 x 38 公分
說明:線條的抽象美,是這幅畫中最清楚的旋律。搖椅的棕色垂直線有如管風琴的表徵,端莊大方。側臉的少女,身材纖長而結實,橫置的雙手與斜擺的雙腳,形成有趣的曲線迂迴變化。上半身的線條特別松活以取其靈活變化的輕鬆感覺,下半身則多塗抹成面,以求穩重效果。
太魯閣峽谷
1972 年
油彩‧畫布,117 x 73 公分 說明:兩側山峰挾峙,右側直刀劈砍成陡峭、直上天霄的岩壁,左側圓石累累,和緩活潑;兩者色調明暗對比強烈,右側緻密堅硬,左側則鬆動多變,中央主峰則在陽光下,好像蒙著薄雪般閃閃發光,特別耀眼。三面直壁一氣呵成,占滿畫幅,然而又各有特色,互爭光輝。
白衣女郎
1983 年
油彩‧畫布,73 x 60.5 公分
說明:女郎家居閒坐的神態,平常的一景在畫家的筆下卻有幾分華麗的神采。女郎側坐的臉相當平靜,但一襲白衫好像飽吸陽光中的五彩光輝,隱隱透出紅色、綠色的光彩。肌膚的色調反而加重,配合黑椅子的穩重感,壁面則將全幅籠罩在綠褐色的光輝中。
故居概況
嚴格來說,這不算劉啟祥本人的故宅,是他父親所建,要說屋主是誰,應該是他父親;但劉啟祥父親在他12歲,這住宅完工後不久就過世。劉啟祥在這裡度過了童年、青少年時光;並在留日、留法之後回家鄉居住過一段時日,終戰後才搬去高雄,成為高雄西畫(油畫)之父,高雄的現代美術史,就是從劉啟祥寫起。
洋樓所在的地極大,目測約300坪,大部份是草地、空地;其中洋樓本身所占土地約30坪,洋樓前方有一排磚造木構架農舍約20坪,推測是建造洋樓前的合院護龍(也有可能與洋樓同期)。這護龍中有一房間,據目前經營咖啡業者所述,為劉啟祥畫室,中並有壁爐。壁爐並非台灣氣候所必需,應是日本時代由日人引入成為時尚;或是劉啟祥赴日本、法國留學後所帶回的流行時尚或生活習慣。
劉啟祥故宅在終戰後,據稱被蔣介石政權以欠稅為由進行迫害,導致故宅一段長時間無人居住,不過目前所有權仍在劉家後代子孫手中。劉氏家族原本自清朝起就是柳營一帶大地主、大財主,祖先並有人在清朝做官,但1949年後外來政權來台後,被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土改政策清算,光輝不再,後代子孫甚至幾乎搬離祖厝。
目前此宅已列入台南縣文化局列管(但產權仍屬劉家子孫),可望在未來幾年後正式修繕(目前只有初步鑑定沒有立即明顯的危險),目前在這裡因有咖啡廳進駐,有人照顧所以房子有維護。可惜的是裡面除了有塊招牌寫「劉啟祥畫室」,幾張老照片外,並無畫家劉啟祥的系統性介紹或畫作、遺物。
這座洋樓西側,尚有多座三合院,都是劉氏家族所有;院前有大埕,並有旗桿等物,顯見在清朝年間劉家有人為官,並為附近大地主。
台南縣政府未來應該會在這裡創造一些新的文化活動,以紀念台南柳營畫家劉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