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華[教授]

劉思華[教授]

劉思華,男,1940年生於湖北雲夢,是一名中共黨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可持續發展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作品有《劉思華選集》(2000)、《綠色經濟論——經濟發展理論變革與中國經濟再造》(2001)、《經濟可持續發展論叢(10卷)》(2002)、《劉思華文集》等。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64年畢業於湖北大學(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在原中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工作,

劉思華劉思華

1969年後下放到農場和工廠勞動,

1978年後工作於廣西大學經濟系,

1987年調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作至今。

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委員會顧問、廣西生態經濟學會會長等職,

現任湖北省生態經濟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教育委員會會長,系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享受者。

學術成果

長期以來,從事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研究,發表論文27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八五”、“九五”等課題9項,其中,獲國家級、省(自治區)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優秀成果獎和武漢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共11項。

主要著作

《理論生態經濟學若干問題研究》(1989)、《當代中國的綠色道路——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論》(1994)、《可持續經濟學》(1997)、《世界農業改革與發展比較研究——現代農業不可持續發展道路批判》(1999)、《劉思華選集》(2000)、《綠色經濟論——經濟發展理論變革與中國經濟再造》(2001)、《經濟可持續發展論叢(10卷)》(2002)、《劉思華文集》等,近幾年來集中精力研究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創建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成就貢獻

30年獨闢蹊徑

2009年6月17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提出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這讓劉思華教授感到十分振奮、欣慰和自豪。他說:“我最近幾年有兩個願望,一是看到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報告;二是國家光提循環經濟不夠,還要提綠色經濟。”第一個願望,已經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成為現實。現在,第二個願望也實現了,劉老很開心。
2005年初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強國豐碑》一書中這樣評價:劉思華教授是研究社會主義“四大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資深學者,早在1986年5月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的論點”。書中還寫道:只要了解當代中國生態經濟思想史的人,都知道劉思華教授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就是創立了生態文明與四大文明建設全面協調發展理論,並最早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即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命題。
1981年3月,劉思華在《經濟研究》發表的一篇政治經濟學理論文章引起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教授的注意。許滌新教授早年做過周恩來的秘書,在延安時期就卓有聲名,是《延安頌》中唯一提到的經濟學家,1949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三個經濟學家之一。“許老的學術眼光特別深邃,富有遠見”,劉思華說,在主流經濟學家研究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問題的時候,他已經預見到經濟成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提前研究生態經濟學。為此,許老晚年主抓兩個協會,一個是創辦中國生態經濟學會,一個是恢復中國人口學會,以此研究環境、人口、資源與經濟發展,培養一批人才。許老一直在物色一批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的年輕人。那時在廣西大學任教的劉思華因那篇文章受到注意,再加上1964年從湖北大學經濟系畢業後曾被選入中共中央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背景,劉思華被選定為許老的助手。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轉到偏僻冷門的生態經濟學,最初,劉思華還有些不太情願,還是被許老說服了。許老說,中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經濟學將來大有前途。
1984年4月,在中國生態經濟學成立大會上,劉思華建議組織全國生態經濟研究的骨幹力量編寫《生態經濟學》,隨後主持起草了第一份集中集體智慧的生態經濟學大綱。1987年,由許滌新先生主編,劉思華協助的《生態經濟學》出版,被國家教委推薦全國高校統編教材。1989年4月,劉思華所著的《理論生態經濟學若干問題研究》出版。
有同行這樣評價,如果許老主編的《生態經濟學》是中國生態經濟學形成的重要標誌,那么劉思華教授的《研究》一書,則是中國生態經濟學科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標誌。
從此,劉思華教授一頭扎進這個新興領域,一乾就是三十年,不斷推進研究,締造了一個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派。

多個理論學說的創立者

有一份材料介紹劉思華教授的30年來在生態經濟與生態文明領域潛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學術成就與貢獻:
中國生態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中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國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新學說的創立者,中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
重構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學思想和生態經濟理論,成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奠基者;
對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作了富有創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是當代中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理論的開拓者;
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農業經濟理論,是中國農業與農村生態經濟學的傳播者、發展者;
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是中國生態文明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劉思華教授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得到同行公認。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就曾經指出,劉思華教授的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某些方面頗有建樹,二是中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學說創立者之一;三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
30年來,劉思華教授在生態經濟學、綠色經濟學、綠色產業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等可持續性經濟科學的多個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理論研究,取得累累碩果,在推動工業文明時代的傳統經濟學走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現代經濟學方面居功至偉。1984年,他第一個提出自主創新編寫《生態經濟學》,1986年,他發表了國內外第一篇長篇研究報告《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論》;1989年,他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理論生態經濟學》專著;1994年,他出版了《當代中國的綠色道路》,是國內外第一部把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的綠色道路問題,作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問題的學術專著;1995年11月,他在國際資源、環境、與經濟成長學術研討會上,第一個提出要創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1996年5月,他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率先成立了國內外第一家可持續經濟研究中心;1997年3月,他發表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開山之作——《對可持續發展經濟的理論思考》的長文;1997年10月,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教科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1998年,他牽頭成果申報了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直接批准的全國第一家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碩士點;1998年底,他第一個提出編寫人口、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教材;1999年1月,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農業改革與發展國際比較經濟學《世界農業改革與發展比較研究》;2002年2月,他出版了中國第一套大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系列專著《經濟可持續發展論叢》,2006年,他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國內外首部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術巨著《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目前,他正在主持“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生態文明循環經濟和諧社會發展論叢》,一共21部,作者包括國內經濟學和生態學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陣容龐大,均為一時之選。這是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生態經濟學哲學社會管理學出版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