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父親劉和(1828-1856),字筱周,一字少卿,是劉泰詹的小兒子。自幼聰穎,有“神童”之稱,博通經史,除了應試八股文章外,詩詞歌賦也自成一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內閣學士督江蘇學政張芾到常州考核生員,對劉和的學識大加讚賞。劉和病逝時,劉庭燝年方6歲。他天資聰穎,自幼受名師指導,舉凡儒家經典、詩詞書畫,靡不涉及。父親的遺著《青立山房詩集》也是他的範本,時常記誦。他還是擅技擊,是個武林高手。光緒二年(1876年),他果然不負眾望,考中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他終於圓了他祖父與父親的夢想,考中進士,時年32歲。他也是靖江歷史上最後一名進士。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劉庭燝被吏部簽掣湖南桂東縣擔任知縣。桂東地處偏遠,劉庭燝以母親年事已高需要照料為由,向吏部申請,換一個相對較近的地方。五月,劉庭?改任河南歸德府虞城知縣。
此後劉庭燝還做過滑縣、嵩縣等地縣令。在任期間,有惠政,打擊偷盜行為不遺餘力。劉庭燝雖然才華橫溢,但是性情耿介,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這大約是單親家庭造成的影響。他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常被其他官吏所忌恨。工作環境縛手縛腳,劉庭燝也意興闌珊。不久,母親沈氏病故,他藉此辭官回歸故里。
劉庭燝畢竟是進士出身,又做過知縣。當時的靖江縣令也需借重他的聲望,所以聘請他董縣理事。劉庭燝辦事認真。他倡修文廟、疏浚河道、賑濟災民,做得盡心盡力,而且又不願意揩油,所以跟他一起做事的人就暗裡牽制他。劉庭燝察覺後,憤懣異常,不久就染病去世了。
主要著作
劉庭燝的詩學習蘇軾、黃庭堅,著有《劍嘯詩鈔》。《江蘇通志靖江征訪稿》中收有他的七律《秋日感懷八首》,應該作於光緒十年前後,在京城等待吏部安排職務之時。這是我們現今唯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這組詩充滿了對前途的憂患與現狀的不滿和對家鄉的思戀。且擇其一錄於下:
落拓長安事事違,秋風欺客露侵衣。
燈花紅處蟲相語,木葉黃時雁不歸。
鄉國飄零書信斷,門庭闃寂故交稀。
升沉已定何須說,莫向君平問是非。
劉庭燝晚年以書畫自怡,“書法晉唐,工花鳥,並能卓然自立,邑人至今寶之。”
時下,網路上流傳有三幅劉庭?的書畫作品,不知真假。第一幅是山水扇面,第二幅是花鳥四屏,第三幅是畫鳥絹本灑金團扇。如果三幅全確係真跡,則是靖江歷史文化的寶貴文獻。劉庭?的官位不高影響也不大,書畫作品的價位不會很高。家鄉的有識之士,當設法購回保存之。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夏,河南開封府文廟西邊的河督署內,時任河東河道總督的任道?正在和幕僚商議今年黃河汛期防洪之事,忽然一個下人進來稟報,說滑縣縣令劉庭燝求見。任道鎔吩咐客廳看茶。
任道鎔處理好公務,換下官服,來到客廳,見到了等候多時的劉庭燝。
劉庭燝施禮完畢,開門見山說:得知制台大人是父親的生前好友,所以特地來請您為父親作傳。
任道鎔忙問:令尊何人?
劉庭燝答:卑職是靖江人,家父叫劉和,字少卿,不知制台大人可還記得?
任道鎔驀地一怔,官場的傾軋、繁瑣的公務、歲月的消磨,那些無限美好的青春歲月早就沉入記憶深處,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境去梳理,如今卻被眼前這個似曾相識的年輕人喚醒。
深夜,75歲高齡的任道鎔,追昔撫今,提筆寫下了《劉同年少卿公傳》。傳中,他回憶起四十六年前的道光三十年,他與劉和、翁同龢一同赴京參加拔貢朝考的事,“追憶少壯交際之厚,晨夕揚風扢雅之至情”。
此時,翁同龢已貴為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可謂位極人臣。
而劉和已經作古四十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