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剛[浙江師範大學青年教師]

劉學剛[浙江師範大學青年教師]

劉學剛(1986年01月—)優秀青年編導,浙江省舞蹈家協會會員,浙江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青年舞蹈教師,音樂學院社會服務部副主任兼團委副書記, 籍貫山東濟寧,中共黨員,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曾受邀美國大使館表演中國劍舞, 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數篇論文,參與撰文《研劍習舞》等劍舞教學專著和科研項目,曾在北京舞蹈學院、什剎海武術學校、華中師範大學、鹹寧市歌舞團等地受邀教學。代表作品:《活著1937》、《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拾荒者》等舞蹈。

基本信息

簡介

北京舞蹈學院 劉學剛 北京舞蹈學院 劉學剛

教學名師北京舞蹈學院碩士 山東濟寧人 職業:浙江師範 大學青年教師、編導、舞者

師從於北京舞蹈學院張軍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古典舞實踐研究 、中國劍舞研究

舞蹈編導、舞蹈高考與考研

榮譽

2009-2010年 參與中國古典舞劍舞教學組合被評為北京市優質課程

2010年07月 編創少兒獨舞《花兒》榮獲北京市舞蹈比賽二等獎

2011年04月 北京市武術太極拳比賽傳統太極劍第三名

2011年07月 《荊楚樂舞研究》 湖北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節藝術教育論文一等獎

2012年12月 編創舞蹈《不屈者之歌》(浙江婺州外國語學校)中國小文藝匯演一等獎

2013年01月 金華市春節聯歡晚會導演

2013年05月 赴非洲國際交流演出晚會總導演並受到賴比瑞亞總統的接見

2013年06月 第六屆全國高校美育成果展優秀組織教師獎

2013年07月 編創舞蹈《拾荒者》獲第六屆全國高校美育舞蹈類教師組一等獎

2013年07月 浙江省第二屆體育大會開閉幕式編導

2014年07月 當代婺劇《清澈夢想》的舞蹈編導

2014年09月 編創作品《活著1937》獲浙江省第九屆音樂舞蹈節職業組三等獎和新作品獎

2014年09月 論文《舞蹈編創流程的自我設計——以綜合性大學舞蹈專業為例》

獲2014年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高校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2014年10月 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舞蹈專業組二等獎

2014年11月 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十佳作品”第一名

學術研究

《教學體系改革與完善—古典舞教學狀況研究》

《舞蹈教育與管理—全國舞蹈教育調研》

《中國古典舞劍文化審美與教學實踐研究》

《中國古典藝術精神之劍舞表現力研究》

《荊楚樂舞文化研究》等科研項目

編創作品

1、參與編創群舞《求學》湖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2、編創少兒獨舞《花兒》榮獲北京市舞蹈比賽二等獎

3、編創群舞《工作之歌》(總政治參謀部)

4、編創街舞雙人舞《如影隨形》(北京舞蹈學院)

5、編創第十八屆微山湖荷花節舞蹈《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優秀展演節目(微山湖舞蹈學校)

6、編創古典舞獨舞《上善若水》(北京舞蹈學院)

7、編創古典舞劍舞《劍膽琴心》(北京舞蹈學院)

8、編創舞蹈《行雲流水》(中國氣象局)

9、編創群舞《拾荒者》(浙江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0、參與編創:中國古典舞表教專業男班身韻和劍舞教材

11、編創音舞快板《和諧文化下鄉來》(金華市宣傳部)

12、編創音舞快板《婚育新風進萬家》(金華市計生委)

13、編創舞蹈《不屈者之歌》(浙江婺州外國語學校)中國小文藝匯演一等獎

14、2013年金華市春節聯歡晚會導演編創《幸福暢想》和《和諧文化下鄉來》

15、非洲國際交流演出導演編創詩樂舞《尋夢中華》和《歡天喜地》

16、編創舞蹈《仕女圖》、《致青春》(浙江師範大學舞蹈系)

相關報導

比賽劇照 比賽劇照

金華新聞網11月27日訊 “她們是23箇中國女人,有孩子和學生,也有農婦和母親。她們是戰場外的犧牲品,或在掙扎中死去,或在抗爭中存活。但是,她們是中國人,即使備受摧殘,她們仍在用生命與敵人抗爭,誓死托起襁褓里的嬰孩……”燈,暗了,她們倒下死去;燈,亮了,她們掙扎爬起,抬頭微笑……

在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舞蹈節、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現代舞大賽上,浙江師範大學選送的《活著1937》成功獻演,並勇奪十佳作品獎第一名。這是我省高校中唯一的獲獎作品,此前該作品還曾獲浙江省音舞節職業組三等獎和新作品獎、大學生藝術節專業組二等獎。國家一級導演葉茗評價:“這個表演的確有觸動我的內心,很震撼,也很有共鳴。”

中國舞蹈“荷花獎”是與戲劇“梅花獎”、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同一級別的權威賽事。歷時1年零2個月的精雕細琢,27歲的編導老師劉學剛帶著23位95後娘子軍在舞台上征服了評審和觀眾。“最後那一刻,我們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別人。場下幾百名觀眾鴉雀無聲,整個會場時間幾乎凝滯了,1秒、2秒、3秒、4秒、5秒,遲到的掌聲經久不息。”劉學剛說,在這個過程里,他與學生們流過無數次淚。

中舞網採訪 中舞網採訪

“舞蹈是藝術,更是精神的傳遞”

“舞蹈和其他所有藝術一樣,最終目的都是想要瞬間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劉學剛說,自己排舞並不是為了比賽,而是因為有了靈感和情緒需要表達。

去年“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他看到一部抗戰紀錄片,慰安婦倖存者的自述讓他的眼淚抑制不住地往下掉,他想這就是自己想表達的“活著”。“我想排一個反映民族不屈精神的紅色舞蹈,但焦點要跳出戰場,去表現那個時代的平凡人。”

劉學剛說,自己希望通過這場舞蹈,挖掘人性深度,告訴人們要“有尊嚴地活著”,更要“活出真實的自己”。於是,他把目光對準了戰場外飽受摧殘凌辱的女性,整場舞蹈以“小女孩”、“學生”、“婦女”、“母親”四個人生中不同階段符號性的角色為串聯,象徵女人的一生。“這其中,有人瘋了,有人死了,有人曾經沉默,但最後她們都為了孩子站起來了。這些女人的命運就是當時我們民族的命運,而孩子代表著希望,孩子被托起了,就代表著絕望中帶著希望。”

經過兩月左右時間的編排,12月25日那天,舞蹈初稿在排練廳里出來了。“第一次,我整個身體就在不停顫抖,23個女生也相互擁抱著掉眼淚。”當天,他徹夜難眠,窩在被窩裡一連看了10多遍視頻,看一遍,哭一遍。“從沒想過自己會被自己的作品感動,不停飆淚,而我知道,在感動之外,更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他為舞蹈寫下了第一篇日記。

“相比於舞藝,訓練這么久,更多的還是精神收穫。”舞蹈中女學生的扮演者楊夢霞和母親的扮演者陳歌是這次舞蹈的領舞。她們說,從前讀書時總覺得歷史蒼白無力,這次卻能真切地回顧歷史,體味歷史,雜陳五味難以言喻。

北舞劉學剛寫真

舞院寫真集 舞院寫真集

北舞劉學剛寫真

劉學剛與名人名家 劉學剛與名人名家
長城寫真 長城寫真
研劍習舞 研劍習舞
足跡 足跡

採風學習

2009年10月 隨導師張軍教授赴山東濱州採風並觀摩“第十一屆全運會武術套路比賽”

2009年12月 參與籌備和組織《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改革研討會》工作

2010年05月 隨導師張軍教授、熊家泰教授等赴東莞等地進行《全國舞蹈教育》調研

2010年07月 向丁兒老師學習楊氏太極刀並受其楊氏太極大師丁水德指點

2010年08月 跟隨導師拜訪川劇大師肖得美教授學習小生摺扇

2010年08月 向武當派流雲道長學習武當蛇形劍

2010年10月 武當山採風向武當派十三代傳人清風子道長學習丹鼎行劍

2010年11月 向傳統武術家戴仁德老師學習長穗劍和雪山青松劍

2010-2011年 向陳氏太極拳傳人魏艷君學習陳氏太極拳、太極劍

2011年3-5月 向北京什剎海武術隊盧金明總教練學習劍術競賽套路

2011年3-4月 向京劇大師學習小生摺扇

2011年06月 首屆民間舞研究生創作展演舞台總監

2011年09月 向王明山道長學習武當太極拳

2011年11月 向台灣現代舞之父游好彥學習瑪莎格萊姆訓練體系

2011年12月 受邀美國大使館表演劍舞《劍膽琴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