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條路不通,你就覺得走投無路?抬頭看看,天多么大!低頭看看,地多么實在!在心裡畫個地球,想像你正站在上面,飄浮在無邊的宇宙之中……你會覺得這世界好大,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到各處去。
這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的書,也是學界公認劉墉最精彩的一本勵志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觸,討論讀書、創造、朋友、孤獨、自殺、時間、情緒、壓力、寫作、勤儉等二十多項主題。其中有對中國文化的批判,也有對當前社會的期待,並且留下很大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思考,怎樣審慎地、理智地邁出人生堅實的步伐。
作者簡介
劉墉,著名作家、畫家。籍貫北京,生於台北,現居美國。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文學、藝術作品八十餘種,被稱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行畫展近三十次。
創作的原則是“在感動別人之前,先感動自己”“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
處事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現主持水雲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圖書目錄
(談自殺)
永遠不該死 / 001
(談定位)
請開出你的價碼 / 009
(談智慧型)
天才與白痴 / 017
(談創造)
寫一本我們的秘笈 / 025
(談朋友)
第三類接觸 / 033
(談讀書)
打一把人生的鑰匙 / 046
(談孤獨)
不再孤獨的孤獨 / 059
(談情理)
假好人與真鄉愿 / 067
(談壓力)
看吧!我終於辦到了! / 079
(談保育)
奉獻的大地 / 087
(談接納)
別把自己鎖在門內 / 094
(談寫作)
做一桌文章的好菜 / 104
(談發怒)
你準備好發怒了嗎? / 116
(談單親)
每人頭上一片天 / 124
(談時間)
掌握時間的骨牌 / 132
(談高考)
高考大餐館 / 144
(談喪禮)
殉葬三千年 / 151
(談美感)
多好啊!活得很美! / 163
(談自主)
你的頭在哪裡? / 172
(談運動)
讓自己動起來 / 179
(談勤儉)
別把自己儉掉了 / 185
(談真理)
推翻古老的神話 / 193
(談格局)
人生的風水與格局 / 201
(後 記)
迎向開闊的人生 / 210
後記
寫完這本書的第二天,我帶著六歲的女兒,去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
還沒到,就發現博物館有特別的節目,門口高高掛了兩道大布條,寫著好大好大的英文字——“Expedition”(遠征)。
—進門,就有人走過來,送給我小女兒—個本子:
“小妹妹!要不要參加遠征?這小本子裡介紹了我們的博物館,從古到今,從美洲到非洲、亞洲都有。你只要把每個部門都看了,而且請每個部門的人為你在小本子裡蓋個章,拿回我們這裡,你就可以得到遠征成功的獎賞——一本填色書。”
於是,我們開始一關一關跑。我已經走得很快,小丫頭還嫌慢,在人群里鑽來鑽去地找“蓋章的地方”。
終於,在跑完四層樓,幾十個展示廳之後,五個章蓋滿了,遠征成功!她得到了填色書。
然後,我們回家。
坐在車子裡,小丫頭已經迫不及待地翻閱她的獎品,連我叫她回頭看曼哈頓美麗的夜景,她都沒反應。只是,我再想想,今天一下午,她又對博物館哪樣東西有反應了呢?包括我和妻在內,我們都好像不曾細細看過任何一樣展品,心裡只想著一件事——快找到蓋章的地方。
我相信博物館安排這樣的節目,一定有他們的美意。可是,他們的美意會不會產生了反效果——過去每次帶女兒到那兒,我們慢慢逛、慢慢看,可以在中美洲一個陶製的玩具前面,讀博物館的說明,知道那輪子或許傳自中國。也可以在亞洲人館,細細看中國人的族譜,一面教小丫頭認中文,一邊分析給她聽。
可是,今天,我們除了腰酸腿痛和得到那本填色書,真是連博物館的櫥窗都不曾好好看過。
為什麼?因為我們失去求知的欲望,只想到“現實”的目標。
使我想起有一次回國,朋友開車帶我去阿里山,匆匆忙忙地,在高速公路上一路超車。衝上山頂,住進旅館。第二天天不亮就動身,跑到觀日出的地方。偏偏當天下雨,又有霧,非但沒見到日出,連遠山都看不清。於是,他又帶我沖回台北。
“上阿里山,就是為看日出。”他說,“沒見到,真掃興!”
我真不了解,他心裡為什麼只有那一個目標。其實一路的風景,甚至山上涼涼的空氣和路邊的小草、山頭的早櫻,不都很美嗎?
這也使我想起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批評傳統文化的一段話。他說中國人常講“娶妻生子”“養兒防老”“行善福報”“升官發財”,似乎娶妻就為生子,行善就為福報,升官就為發財。
我則要繼續探討地說:“升官發財”前面是什麼?是“讀書做官”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這兩句話,我們從小就說,父母師長也總拿“它”來訓誨我們、安慰我們。告訴我們:“好好讀,拚命念,今天少睡、少玩、少想,犧牲一點沒關係!只要考上了理想的學校,就隨你玩、隨你想、隨你睡了!”
我們似乎從來不曾懷疑這句話。但是今天,我要說:
這句話害了中國!中國文化之所以缺乏生機勃發的力量,就是因為年輕人最具創意的那十年,都被無人問的寒窗埋藏了。當你終於“一舉成名”,你可能背熟了聖人詩書,也可能下筆萬言,你所有的技巧都成熟了,卻永遠失去那段青春的創意。
我常盯著我十六歲畫的“少女像”,心想:“太好了!太感人了!我今天技巧雖然好,卻再也畫不出來。因為,我失去了那份激情。”
誰能說年輕人的創作青澀、不足取?青澀有青澀的價值!有青澀的美呀!
記得有一天,我去看紅木家具展,試著坐:坐太師椅,覺得好舒服,因為那椅子雖然硬,卻正適合我這患“坐骨神經痛”的人。
我買了兩把回家,常坐在上面看書。可是,有時兒子跟我聊天,我叫他坐,他寧願坐在地毯上,也不坐太師椅。
“那是老人家的東西,太硬、太難受!”他說。
我突然一驚,想到舊時代的廳堂里,全用這種老人家的東西。難道那時的年輕人跟現在不同?小小年歲就愛坐太師椅?還是因為整箇中國舊社會,都以中老年人為主角,一方面忽視了年輕人,一方面強迫下一代接受“中老年的文化”,用中老年人的價值觀,看這個世界。
我們的文化真是太老大了。即使到今天,這個天涯咫尺、資訊爆炸的時代,仍然摔不掉古老的包袱。
明明可以電腦自動駕駛的,我們要用手操作,甚至跟電腦衝突。明明可以一板一眼,依法執行的,我們要講人情。明明眼前有無數條路,可以讓我們走,我們偏偏告訴自己:“只有一條路,考不上,一生就完了!”
我們把科舉的遺毒帶到今天!
更可怕的是我們把讀書做官、升官發財這“思想的單行道”,也帶到今天的社會。
人們常說社會病了!病在哪裡?
我要說:“病在文化!”
當我們讓每個人從孩提時代,心裡就只有一條單行道可走。他們長大之後,怎能不功利?怎能聽得進新觀念?又怎能敞開心胸接納不同的人種與文化,成為一個“世界人”?
多年來,我很不自量力地出了一系列書。由《螢窗小語》《點一盞心燈》《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我不是教你詐》,到這本《迎向開闊的人生》。我要很坦白地說,我實在是設計了一串東西,希望在無形,也就是在讀者不知不覺中,把“另一種觀念”帶給大家。
在這本書里,我很少下獨斷的結論,只提出一些建議,說出幾種可能。我寧願留下較多的空間,讓讀者自己思考。
本來嘛!這是個“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世界。稍做準備,你就可以到地球的另一邊去。這也是個人人能自由思考的時代,它不再只有對與錯,而有不對不錯。我們不必尊重“威權”,要尊重“真理”。而所有的真理,都應該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驗證。
記得少年時,有一次去爬山。夜裡,住在山頭。大家躺著,看天上的星星。
沒了空氣污染和燈火的干擾,星星好亮、好乾淨,好像從四面擁來,把我圍在其中。有人感嘆地說:“多寬廣的天地啊!好像擁有了整個宇宙,上面是無邊的天空,下面是一整個地球。”
三十年來,我常想起那一夜,好懷念那種感覺。可是,有一天,我改了。走在街上,我會抬起頭,看看天,那雖然可能是高樓夾起的小小一塊,但我知道,在樓後面有更大更大的天。然後,我踏踏腳下的地,好實在!那是什麼?那不僅是路,更是地球!一整個圓圓的地球,都在我的腳下。
我常對年輕朋友說:
為什麼一條路不通,你就覺得走投無路?
抬頭看看,天多么大!低頭看看,地多么實在!在心裡畫個地球,想像你正站在上面,飄浮在無邊的宇宙之中。
你會覺得每個人都好親近,大家都是這地球上的人。你會覺得這世界好大,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到各處去。
願每個人都能脫離心靈的囚籠。
願每個人都能走出心中的單行道。
願每位年輕朋友,年輕時就發光、發熱!
願大家都能迎向開闊的人生!
序言
為每個人點起的一盞燈
四年前的9月7號,我和妻把兒子送去哈佛。
當天晚上,趕回紐約家中,我照例點亮臨街的一盞燈。但又啞然失笑,發覺那個每夜等待歸來的兒子,已經住校,恐怕兩三個月,也回不了家。但是,我仍然點了那盞燈,每天都在暮色中點起,如過去一樣。因為我知道有別人的子女或夫妻,會在深夜歸來。
也就從那時起,我決定寫這本書。它不像《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以我的兒子為目標,而是寫給每個人的。它也不是以家中即興的題材寫作,而經過了完整的策劃。
只是在寫作方法上,我仍然堅持平易近人的原則,總由身邊的小事談起,慢慢導入主題,並且儘量不作“硬性”的結論。我覺得這是跟現代人聊天最好的方法,因為沒人要聽引經據典的長篇大論,更沒人欣賞官樣文章。從小到大,我們喊了太多口號,聽了太多訓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生活中產生的經驗與感觸。
書里的每篇東西,都出於我的體驗與感觸,有些體驗是極痛苦的,有些感觸是很激烈的。它們可能是我埋藏心底數十年的吶喊,也可能是我近幾年研究“中國文明”的慨嘆。
我發現我們的社會很可愛,也很不可愛;我們的同胞很有人情味,但也愛得狹隘;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有極淺薄的一面。我們可能有人把“鄉愿”曲解為“中庸”,把“武斷”曲解為“評論”,把“自大”曲解為“自信”,把“爛好人”曲解為“敦厚”。
我們也可能因為“祖宗崇拜”而故步自封。食古不化或曲解附會地把前人高高地舉著,卻忘了自己在哪裡。或是標榜“節儉”的美德,而因陋就簡地把整個民族的“生機”給埋葬。
我自己是學藝術的,我常不平地想:國內人才那么多,為什麼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傅抱石這些畫家,在留歐或留日之後,就能“一下子”成為中國畫壇的領導者。難道他們都是曠世的才子?難道曠世才子都那么巧合地登上留學的船?抑或因為我們崇洋,或我們自己的文化有些基本弱點,能被那些喝過幾天洋水的人“點破”?如同當年英國人的洋槍洋炮,一下子轟開中國的大門。
我曾留學十年,也曾鑽到古典繪畫和文學中,寫了許多分析古人的書,但是我不崇洋,也不崇古。我堅信“既是真理,何必問是誰說的;既不是真理,又何必管它是誰說的”。
在這個原則和憤慨下,我寫成這本書,它由讀書、交友、寫作、運動、時間管理那些有形的東西,談到較抽象的“壓力”“格局”“定位”。它也對“殉葬的觀念”“古老的神話”和“文化的秘笈”提出批判,並討論了“自殺”“單親”和“高考”這些最困擾年輕朋友的問題。 話說回來,所有困擾年輕人的問題,何嘗不是這個社會的問題。如同當我們判任何人死刑的時候,都要想想:那不止是他的死,也是人類的悲劇。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胸,去接納別人,也接納不同的文化和觀念。在未來這個天涯咫尺的世界,不能“放大格局”的人,很難有傑出的成就。
正因此,這本書取名為《迎向開闊的人生》,強調超越人性弱點的藩籬、空間的藩籬、時間的藩籬和傳統的藩籬。裡面可能有我不同於別人的看法,像是我並不反對適當的發怒,我認為人要有孤獨,我主張以壓力對抗壓力,讚美“勤儉”而反對“節儉”,主張聰明人應該下笨工夫,並建議每個人為自己定下一個“價碼”。
凡此,表面輕鬆的文字,都是我由多年埋藏的文化憤慨中產生。那種“憤慨”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為已經出版的《我不是教你詐》系列,一為現在推出的這本書。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兩本一起看,使自己既不致過度“社會性”,而顯得江湖;也不致只知修身,而無法適應多變的社會。
這本書寫成的日子,正是我四十六歲的生日。很高興在這天,把四十六年的人生感懷,作個發表,祝大家,也祝自己:
迎向開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