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榮譽
探索出有色金屬老礦山技術改造的有效途徑,創建了適合緩傾斜礦體開採的房柱採礦法體系;首創國內金屬礦山“三下”採礦的成功經驗,為振興“世界銻都”和中國地下採礦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個人生平
劉國藻,生於湖南省祁東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9歲入私塾,1943年高中畢業參加全省統一會考,成績優異被保送國立師範學院(今湖南師範大學)教學系學習,因喪父未能就讀。1946年,他再次參加高考,又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大學礦冶系(享受公費待遇)。
1950年7月,劉國藻畢業分配來到錫礦山礦務局(簡稱礦務局)。實習期滿後,先後任工區技術員、礦長秘書、開拓工程隊副隊長、南礦採礦主任。1956年升任礦務局採礦主管工程師,1978年任主管礦務局采、選、冶技術工作的副總工程師。1985年7月辦理了退休手續,實際一直工作到1992年。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劉國藻積極參與機械化鑿岩,使用合金鑽頭,實行爆破專責制等推廣工作。先後總結出“鄧應生小組操作法”和“曾節元小組技術操作經驗”。1957年至1975年間,他自始至終參與了礦務局南北兩礦採選重大技術改造的決策與實施,使南礦採選日生產能力從500噸左右提高到1200噸以上,北礦採選生產達到500噸/日以上規模。他支持和協同通風防塵技術人員進行一系列技術改造和科技攻關。
20世紀50年代劉國藻就潛心緩傾斜礦體採礦方法的研究,先後探索出普通、桿柱和人工壁柱的房柱法,創立了適應緩傾斜礦體開採的房柱採礦法體系;60年代他率先進行水體、鐵路和重要建築物下部採礦的研究,使用人工壁柱房柱法試驗開採礦務局南礦河床保全礦柱成功,創國內金屬礦山“三下”採礦之先例。
科學成就
為“銻都”技術改造做出重要貢獻
錫礦山銻礦以儲量大、產量多、質量好而著稱於世,久享“世界銻都”之美譽。
1950年7月21日,正當錫礦山新舊交替時,劉國藻來到了礦務局,1951年,通過在鄧應生小組跟班勞動,總結出手工採礦經驗——鄧應生小組操作法。1953年,劉國藻任開拓工程隊副隊長,戰勝了各種困難,按期完成三項重點工程的掘進任務,為南礦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組織265放水巷快速掘進中,在設備條件差的情況下創每晝夜9個循環、獨頭月掘進270米的高記錄。1956年,劉國藻通過在曾節元小組跟班觀測、比較和分析,發現該小組人員思想和技術操作過硬是其生產效率高、任務完成好的根本原因。他很快總結出以“三快四好”(開眼快、移位快、換釺快和準備性好、條理性好、愛護工具設備好、炮眼質量好)為核心的曾節元小組技術操作經驗,通過在一些礦山實際操作表演後而揚名湘、黔、滇三省。
劉國藻主管礦務局採掘技術計畫編制和貫徹實施達20多年,深諳礦山生產固有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排一年,看三年,想長遠”和堅持“三步三審”是他多年積累下來的要訣;利用礦山採掘技術計畫的編制,充分揭露礦山持續生產中的問題,確定好重點措施工程項目,逐步實施老礦山的技術改造,是他總結出來的一條重要經驗。他參與決策和實施的南北兩礦重大技術改造(含通風防塵)就是這么實現的。
建立房柱採礦法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劉國藻同廣大礦山技術工作者一起,針對礦體不同的開採技術條件,開展了合理採礦方法的探索,建立了一個適合緩傾斜礦體開採的房柱採礦法體系。
1954年,在調查總結本礦開採實踐的基礎上,劉國藻對南礦採礦方法進行了認真的選擇和論證,首次提出了留規則礦柱的房柱採礦法。並通過具體的設計,對礦房跨度、礦柱尺寸等結構參數及回採順序、回採工藝、技術經濟指標等進行了選定和計算。經他自始至終的現場指導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回採作業日益正規、技術經濟指標逐步提高而成為當時礦務局頗受歡迎的主要採礦方法。後來該採礦方法被納入國內高等院校教材內容,稱之為普通房柱法。
1964年進行了總結和成果鑑定。桿柱房柱法的試驗成功,第一次解決了南礦東部薄礦體回採方案問題。在保證回採安全的前提下,回採率提高到80%左右。該採礦法一直沿用到1978年。
由普通、桿柱和人工壁柱的房柱法構成了房柱採礦法體系。劉國藻及時對這些採礦方法進行了總結,先後寫出了《房柱採礦法》,《房柱法的套用和評價》,《錫礦山銻礦採礦方法基本總結》,《房柱法的套用和若干問題的探討》和《膠結充填開採河床和重要建築物下部礦體的實踐》等論文,在國內有關刊物或學術會上發表,供條件類似的金屬礦山借鑑。
國內金屬礦山“三下”採礦的開拓者之一
河床下部採礦屬“三下”採礦的範圍。“三下”採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金屬礦山尚無“三下”採礦的成功經驗,但在錫礦山卻已探索多年,並已有初步成果。
1964年,他又主動向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的專家提出這個問題,才決定從六中段開始回採河床保全礦柱,但由於當時尚無“三下”採礦經驗可供借鑑而未確定好採礦方法。1966年,正在試驗中的兩步回採的人工壁柱房柱法初步獲得成功。他與同事們迫不及待地迅速將該回採方案運用於六、七中段河床保全礦柱的試驗開採,直至1971年南礦出現急劇地壓活動才暫時停止。從而開創了我國金屬礦山“三下”採礦的先例。
1972年10月,冶金工業部(簡稱冶金部)電令礦務局採取措施增產銻品出口。隨後由劉國藻執筆寫了《關於飛水岩河床下部礦體進行試驗性開採的報告》,並以他為主完成了試驗設計。1973年1月,冶金部對報告給予了批覆,並先後將《錫礦山南礦地壓活動規律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和《錫礦山河床保全礦柱開採及其地壓活動規律的研究》列為重點科研項目,同時明確長沙礦山研究院和武漢冶金安全技術研究所協同錫礦山礦務局一道工作。
工作經歷
1950~1956年 任錫礦山礦務局實習員,技術員,礦長秘書,開拓工程隊副隊長,南礦採礦主任等職。
1956~1978年 任錫礦山礦務局採礦主管工程師。
1978~1992年 任錫礦山礦務局副總工程師,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職。
1992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劉國藻.採礦方法經驗彙編·錫礦山礦務局老窿殘礦回採經驗.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59
2 劉國藻.提高採礦和掘進工效經驗彙編·錫礦山礦提高掘進工效的幾點經驗.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59
3 劉國藻.湖南有色金屬先進經驗彙編(採礦部分).房柱採礦法.1960
4 劉國藻.湖南有色金屬先進經驗彙編(採礦部分)·礦山工作計畫編制和執行的幾點經驗.1960
5 劉國藻.錫礦山銻礦採礦方法基本總結.錫礦山科技,1974(2):13~36
6 劉國藻.統籌兼顧綜合利用、合理部署探采工程.錫礦山科技,1974(4):6~15
7 劉國藻.關於礦山經濟效果問題的幾點初步看法.湖南冶金,1980(4):14~18
8 劉國藻.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果.有色金屬,1981(4):1~4
9 劉國藻.膠結充填開採河床和重要建築物下部礦體的實踐.有色金屬(國外版),1981(4):1~6
10 劉國藻.房柱採礦法的實踐和若干問題的探討.中國金屬學會採礦方法會議資料之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