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於北京,自幼習畫,1977年參軍為文藝兵,1979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為第一屆軍藝本科學生,師從周思聰、林凡、劉大為筆名師,並得到了葉淺予、盧沉、姚有多先生的指教,學業優異。畢業作品中國畫《一九三五·遵義》的創作成功使其早在1983年就引起中國畫界的關注和盛讚,榮獲首屆解放軍文藝獎,並被國家特選為紀念郵票於1985年全國發行,此畫被業內譽為中國革命歷史畫的扛鼎之作,這幅作品是那個年代從創作思想到藝術表現手法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代表作品,影響至今。劉向平1983年畢業後被中國軍事博物館創作室錄用為專職畫家,1986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這期間劉向平在著名畫家何孔德、高虹老師的指導下創作了《毛爾蓋的早晨》、《建軍節》和一批革命歷史人物畫作。同時也使他有機會細心研習軍博創作室前輩畫家黃胃大師的大批原作,為他自己以小寫意水墨表現為手段的當代人物畫的技法和風格的形成可謂助力頗大。他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並獲獎,為國家繪製了數十幅重大題材的郵票和作品,出版發行有多本個人畫集。1993年因中國、加拿大政府級文化交流項目,赴加拿大做訪問學者。2005年初劉向平回到北京在其藝術工作室繼續他職業畫家的創作工作。
藝術履歷
1979-1983年 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1986年 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當代工筆畫協會1983-1991年 中國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專業畫家1992-1995年 加拿大約克大學視覺藝術系訪問學者2002年 建立北京向平藝術工作室
個人展覽1990年 美國駐華大使館文化處舉辦水墨畫展
1992年 加拿大多倫多Llendom畫廊興辦畫展
1992年 多倫多現代畫廊興辦水墨畫展
1993年 加拿大中國文化藝術精品展覽中心舉辦中國畫展
1994年 加拿大多倫多Danniel畫廊舉辦人物畫展
獲獎
1983年 《一九三五·遵義》獲首屆解放軍文藝獎1985年 獲中國藝術插圖、連環畫銅獎1988年 《一九三五·遵義》獲魯迅藝術獎提名
1989年 獲中國最佳郵票設計銀獎
1990年 獲中國最佳郵票設計優秀獎
1991年 獎加拿大Greenshields Foundation年度最佳寫實人物獎1992年 獲加拿大Greenshields Foundation年度最佳寫實人物獎
2003年 《神州五號飛船載人飛得成功》郵票獲年度藝術設計特別獎
2003年 合作《抗擊“非典”》郵票獲最佳郵票設計優秀獎
2006年 獲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學術獎
相關評價
水墨寫意人物畫,自古石格肇端,南宋梁楷繼承發揚,此後數百年間,承其一脈併名家者,為數不多。傳統人物畫仍以工細一路為主,重“以形傳神”。明清以來寫意人物畫有所發展,但多兼工帶寫,寫意的力度遠不如山水畫和花鳥畫,也遠未臻於“不似之似”的美學境界。進入當代,水墨寫意人物畫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傳統筆墨基礎上,人物造型更為精準,畫面意境更趨深遠,彰顯出新時代水墨人物畫的特徵。畫家劉向平以其對水墨人物畫的獨到探索引起當今畫壇的關注。
劉向平是一位技術全面、涉獵廣泛的畫家。他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接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做過專職畫家,在加拿大生活過多年。在過去的創作中,劉向平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並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他因畢業創作《一九三五·遵義》在美術界一舉成名,此畫引起廣泛關注,並被國家選為特種紀念郵票印製發行。他還多次應邀為中國郵電部設計重要國家領導人紀念郵票,並因設計《白求恩》郵票受到加拿大多方的盛讚,被邀赴加拿大約克大學視覺藝術系統做訪問學者。其人物畫作品得到了國畫人物大師葉淺予、周思聰、盧深以及眾多油畫名師的好評及肯定。紮實的基本功、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出色的創作才能使向平具備了多種能力,他的作品橫跨國畫、油畫畫種,主題有重大題材和生活小品,表現形式為工筆、寫意與工寫結合,涉及花鳥、人物、山水及郵票設計等眾多內容。歸國後的畫家劉向平致力於水墨人物畫的探索,並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觀看劉向平創作的一組描繪彝族少女風情的生活畫卷,與前兩年我看到的,發生了很大變化。畫面整體給人感覺更加沉穩、豐厚,用筆用墨也更為成熟,畫風更為靈動。這和作者的埋頭鑽研刻苦實踐是分不開的。
縱觀劉向平的水墨人物畫,最顯著的特點是貫穿其中的山水運筆。中國繪畫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在山水、人物、花鳥的創作上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方法。各有所長,兼具不同。觀劉向平的畫,尤其是在人物環境的配置上,筆法生動,更顯露出筆墨自身的情質與韻味。他畫中的人物或端坐于山石間,或倚傍於花樹下,這就使傳統的山水、花鳥多種技法在這裡派上了用場。他的山水墨法取自黃賓虹以“七墨”為核心的點染之法、“打點作皴”的大悟畫法,筆力圓渾,意境深邃,具有渾厚華滋的美感。花鳥表現既有宋畫的雙勾點染,也有吳昌碩的潑墨寫意,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把山水作為襯景,將人物推至畫面前方,用山水的厚重反襯人物的鮮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而同時又不顯得單薄。並且在人物的造型上融進了山水畫的皴法,中鋒運筆使得線條粗礦有力,畫面的皴擦點染使人與景相融、情與境相融,增加畫面美感的同時提升了創作的難度,將傳統筆墨中的勾皴點染髮揮到極致,並轉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自然而不留痕跡,顯示了非凡的創造力。
劉向平的水墨人物畫強調運筆的書寫性即書法之筆。筆筆寫出,筆筆送到。中國畫注重書法用筆的傳統源遠流長。早在魏晉時代,書法用筆與繪畫相連就成為自覺的追求。謝赫“六法”在“氣韻生動”之後緊接著就講了“骨法用筆”,要求繪畫用筆應如同書法一樣有“骨力”,以體現畫面之“氣韻生動”。宋代尚意書風形成後,書法擺脫了唐代書風的森來嚴法度,給了繪畫用筆極大的啟動,蘇軾的《古木竹石圖》和米芾的《珊瑚帖》已經明顯呈現了以行草筆法入畫而抒心的意圖。元初趙孟頫明確提出了“書畫同筆”論:“石如飛白木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劉向平畫作中的書寫性主要表現在對線條的把握上,大開大合,畫面中的線條不是草率的逸筆草草,而是剛勁有力,粗放渾厚又章法自露,筆法傾向於董其昌、石濤的中鋒、長線、書法式的用筆,他用具有書法筆意的線條,紡織成變變幻多姿的人物意象,筆法生動活潑,筆力穿透紙背,線條自然爽利。在凸顯線條功能的同時,注重其自身的表現性,勁中帶柔,稚中寓秀,隨人物結構而恣肆揮灑,靈氣飛動,線質隨其變化為方圓、長短、起落、轉折、疏密、巧拙等書法情趣。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和節奏感,使畫面充滿質感,顯得不輕挑,不浮躁。在這同時,劉向平又表露出對骨法用筆、墨分五色、力透紙背、剛柔相濟等筆墨要義的不懈追求。
從表現技法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水墨語言的表現方式。筆墨秀潤,造型俊逸,色彩淡雅,氣象生動,所表現的多是清新秀美的意境,這是劉向平水墨人物的鮮明特色。這種風格無疑源於中國文人畫的水墨傳統。他從傳統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同時又用筆墨抒寫著自己的文人情懷。劉向平的作品多選擇彝族少女作為表現題材,對此,向平是有自己的獨到認識的,在他看來,彝族民族服裝的著色非常具有中國水墨語言的韻味,款型、裝飾適合中國畫的用線,少數民族服裝非常有特點,面部凹凸有致,中國畫南北派的技法都可融合運用。而且在四川的彝族居住地區,多陰雨連綿與大霧天氣,這就使得畫面容易表現氣韻生動,除此之外,彝族的女子不是很喜歡歡笑,她們的面部表情常常是若有所思,而這恰恰能給人以暇想。劉向平希望用瞬間表情把人物所處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來,以畫面來捕捉情感和情緒的瞬間,同時借畫面來抒發感情,作為文人畫對寄情寓意的訴求,劉向平在這方面無不“時時處處見其真”。因而,他抒寫的是真性情。
中國畫歷來講究傳承,推崇傳統,劉向平也不例外。在他看來,傳統筆墨是極為寶貴的資源,要從中擷取精髓,他以不尋常的敏銳和耐力,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深潛到民族精神史的深處,追索更為豐厚的思想資源,從早期接觸俄國浪漫主義思潮到回國後轉而潛心從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回歸。今天,他仍然用我們本民族傳統而古老的智慧和力量,來破解中國藝術在近代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的難題。他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感。他說:“中國應該有代表大國氣度的主流畫派。”作為新時期水墨人物畫的代表,我們有理由相信,劉向平可以在水墨人物的探索中走得更遠。
專家點評
文/劉墨
向平畫了許多的水墨,這水墨與他平素的作品不同,而與西方的抽象藝術有息息相通之處,但仔細讀來卻也與之有微妙的差異,這引起了我的探究的興趣。
20世紀以來,世界範圍的藝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變化從藝術史的角度說,是從傳統向現代的變化,從風格手法上說,是從具象到抽象的變化。
向外發現的,是藝術家,向內探索的,同樣也是藝術家。於是,與“具象藝術”相對的“抽象藝術”就出現了,從學理上說,“抽象”的含義非常廣泛,凡是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的風格或流派都被包含在內了,尤其是在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幼各種形式的繪畫,成為20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幾何抽象(或稱“冷抽象”)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蒙德里安(Mondrian )堪稱代表:與前者相對,抒情抽象(或稱“熱抽象”)則強調繪畫過程中的有機性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不管後來有怎樣的演變,這種基調卻構成了抽象藝術的基礎。
雖然說抽象繪畫是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徵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型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面上,但是,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類似於音樂的節奏與鏇律的純粹形色,卻極大地發揮了人們的想像力,也激發了人們的自由創造的熱情。
也許作為中國的畫家更能體會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變奏所帶來的焦慮與喜悅——尤其是85 美術新潮之後,傳統似乎被看作是現代化的阻力,因而不僅在文化,思想領域形成了一種拋棄傳統的思潮即使在藝術領域,也形成了一種更激進的反傳統思潮。20年後在來看這一場變革已經仿佛是打掃戰場的感覺了。不過,這並不意味著80年代的激動人心全無可取之處,它在文化方面豐富了人們的思想,在藝術方面豐富了人們的感覺。
在歷史的動力猶如鐘擺,總會在不同的極端運動,藝術的變化也許比歷史的變化更加難以捉摸,劉向平恰恰也給我們看到了他的藝術的多面性。
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劉向平受過極好的現實主義的基礎訓練,而受過造型、光影、色彩訓練的中國畫家,無不是寫實的好手。在現實
主義創作原則下的畫家,仿佛對自然舉起一面鏡子,不帶任何偏見與主觀地反映自然的面目。然而,因為再現實主義的藝術家。也只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個人的知覺方式及其氣質去描繪自然的一個方面,藝術家選擇想要描繪的事物及描繪方式,才是自然對他的意義,才是他對可見世界的理解。
對於畫家來說,以主題創作為中心的思路顯然既不同於中國傳統藝術,也不同於西方現代藝術。藝術家的功力可以在主題創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比如主題的選擇,比如形象的設計,比如寓意,比如手法,比如畫面的尺寸,而藝術家與生俱來的自由意識卻必須另尋途徑,這另尋途徑的做法,使劉向平擁有了在主題創作以及郵票設計之外的不同藝術觀念與手法。
向平對點線面等繪畫元紊的形成構成是極其敏感的,他的敏感體現在毛筆在宣紙上瞬間的變化,以及墨色的濃淡所形成的質感,也許我們可以從中辨認出20世紀西方一些現代藝術大師的抽象方式,但那不過是一種共通的感覺,他沒有某仿任何一位畫家因為他深知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獨創。同時,他也知道,為了使自己的抽象水墨藝術不同於西方現代藝術,他必須植根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之中,於是,他原有的中國水墨畫的深厚底蘊就在現代形式的
抽象水墨的探索和研究中有了新的意蘊,從他新作中不難看出傳統水墨畫所特有的詩情畫意。
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思想基礎在於禪宗,禪宗與人的精神以至內心世界都更為密切,
因為它教導人的是向內之路,向內尋求開悟之路,悟眼大開之際,這個世界即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不懷疑在劉向平的內心深處一定有另外的一隻眼睛可以洞穿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反映在他的畫面上,正合禪宗的非霧非花之妙一切都化為點線墨色,自由的揮運中,揉進的是自己的靈性與覺悟。
當我一口氣看完他
許多作品的時候,我徜徉他的由水墨,點線交織而成的“墨象”里,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到了一種莫名的審美快感,那點那線那水墨,如熱烈,如憂鬱,如猶豫,如神秘……這些豐富的元素在畫面上交融、對撞,有的強烈,有的微妙、有的向後退縮著,有的卻向前奔突,都是那么讓人喜悅讓人沉醉。
這除了他有留學的經歷,讓他充分地體驗到西方的現代語境之外,更是因為他對國畫筆墨神韻的深刻體悟。劉大為在為他寫的一篇評論中對他的評價是十分準確的:“深厚的生活氣息,揮灑自如的筆觸清雅悅目的色彩、標新立異的豐富構圖,已構成了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使他在傳統技法和表現當代人文風貌上找到了新的定位”。的確,劉向平全面的藝術修養,無疑是他邁向更大的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