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舟

楊力舟

楊力舟,1942年生於山西臨猗。畫家。兼擅油畫、中國畫、書法、美術評論。先後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曾參與籌建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協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國家畫院顧問、院委、研究員。歷任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藝術局美術處處長,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 2018年12月,當選中國美協第九屆顧問。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楊力舟,又名王海林。1942年出生於山西省臨猗縣。1957年入西安美術學院附中學習繪畫、雕塑。1959年與王迎春首次合作工筆四條屏《四女圖》,並發表。1961入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1968年在山西太原印刷廠從事印刷設計。1972年調進山西省美術創作組專事油畫、國畫創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班。1980年與愛人王迎春合作三聯畫《黃河在咆哮》《農樂圖》,獲葉淺予獎學金。畢業後到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工作,參加籌建中國畫研究院。

楊力舟兼擅油畫、中國畫、書法、美術評論。中國美協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國家畫院顧問、院委、研究員。歷任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藝術局美術處處長,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

藝術生涯

楊力舟,1942年3月5日生,山西臨猗縣人。 1957年入西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雕塑。

1959年與王迎春首次合作工筆四條屏《四女圖》,並發表。

1961年西安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入該院大學部油畫系。

1966年西安美術學院畢業。

1968年在山西太原印刷廠從事印刷設計。

1972年調進山西省美術創作組從事油畫、國畫創作。

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班深造。得到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諸多名家指點,並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班畢業,與王迎春合作三聯畫《黃河在咆哮》及《農樂圖》獲葉淺予獎學金,同年赴杭州展出,後又到瀋陽、重慶、廣州展出。在香港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作品展覽”。分配到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工作,參加籌建中國畫研究院。

1982年在河南開封舉辦《楊力舟、王迎春國畫聯展》,展出作品70幅。

楊力舟 楊力舟

1984年與王迎春合作國畫《太行鐵壁》,連環畫《小二黑結婚》參加全國第六屆美術作品展覽。前者獲優秀作品金質獎,北京市建國三十五周年文藝作品榮譽獎。調文化部藝術局任美術處處長。

1985年《太行鐵壁》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文藝評獎大獎。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6年《小二黑結婚》獲全國第二屆連環畫二等獎。曾參加香港《當代中國畫展》,蘇聯莫斯科、明斯克《中國現代繪畫展覽》,印度新德里《中國當代繪畫展》,東方美術交流學會畫展,赴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展覽。

1987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辦《楊力舟、王迎春國畫新作展》。1988年在台灣台北舉辦畫展。

1989年調任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出版有:《楊力舟畫集》《楊力舟畫選》《楊力舟速寫集》《楊力舟·王迎春畫集》《當代畫史經典作品集·楊力舟卷》《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入選畫家作品集·王迎春楊力舟卷》《藝苑摭言》(文集)等。

藝術之旅

艱辛起步

楊力舟 楊力舟

1942年,楊力舟生於山西臨猗縣一個農民家庭,因為貧病交加,一歲時母親被盲腸炎奪走了年輕的生命。據後來大人們告訴他,母親在臨行之前,還把他抱在懷裡最後一次喝下她的乳汁。5歲時,楊力舟過繼給姑父母,由山西老家投奔蘭州。養父母曾希望楊力舟學醫,哪怕兵荒馬亂,也能有碗飯吃。沒想到他卻愛上了繪畫,跟著高年級的畫友寫寫畫畫。又偶然遇到一位來自山西老家的文化人,教他練習書法。後來,汪希曾由南藝畢業後支援大西北,在回民中學任教,楊力舟跟他學畫,畫靜物、畫油畫,自此接觸到西方繪畫。高年級的楊國光、潘茲培等畫友率先考上西安美院附中,把楊力舟也帶上了這條路。

同學少年

楊力舟 楊力舟

1957年,15歲的楊力舟獨自背個鋪蓋卷到西安應考。同時考取的還有一位山西女同鄉叫王迎春。40人的班級里,他們是年紀最小的學生,也是學習最用功的學生。第三學年學校分專業,他與王迎春商定各學一套,分頭攻關。楊選擇油畫和雕塑專業,王選擇國畫和雕塑專業。為了齊心協力畫大畫而努力多學一些本領。

《四女圖》是反映勞動婦女離開鍋台、炕頭,走向田間地頭、生產一線的情景,作品的主人公均有生活原型。王迎春擅長捕捉靈感,膽識過人,充滿創作激情。《四女圖》由她起稿,卻因準備不足而顯得力不從心,楊力舟自告奮勇,幫助她完成了此作,被《陝西畫報》刊用,時間是1959年。這是他們兩人第一次合作、第一次發表作品,並由此走到一起,成就了一生姻緣。

藝術伉儷

楊力舟與愛人王迎春 楊力舟與愛人王迎春

1966年他們畢業分配到北京,卻又因故離職,雙雙回到山西太原,到一家印刷廠上班。1970年,楊力舟與王迎春聯手創作了油畫《平型關大捷》,是他們從西安美院畢業之後的第一幅主題性創作,當時曾專門到某部體驗生活,沿晉北長城一帶收集素材,直到作品出爐,歷時達一年之久。《平型關大捷》以寫實手法刻畫了典型環境下的英雄群像。到了1972年,這對從未放下過畫筆的“黃金搭檔”創作了油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隨後創作了國畫《挖山不止》。他們同陳永貴很熟,早在多年前就曾給他畫過像,畫罷了請他簽名,老陳笑說,我這兩天剛學會寫“陳永貴”這三個字,這會兒就用上了。他們曾多次到大寨體驗生活,協助大寨展覽館開展工作,與陳永貴一同參加勞動,耳濡目染,作畫時的心情迫不及待,白天下地幹活,收工之後連夜畫出素描稿。

如果說《文武之道》《挖山不止》《給毛主席寫信》等作品還只是開局,是其成名作,那么,《黃河在咆哮》《火線上的姐妹》《太行鐵壁》《小二黑結婚》等則是其代表作,標誌楊力舟、王迎春的創作迎來巔峰期。

藝術特色

形神並舉

楊力舟的國畫有著明顯的自己特徵。傳統的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而楊力舟的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則講求“以形寫形”。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楊力舟的國畫是“表現”的藝術。

詩意哲思

楊力舟 楊力舟

楊力舟是受人喜愛的國畫家、評論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國畫更是膾炙人口。在楊力舟的作品中,國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他的許多畫,都是以人物為題材,例如《小二黑結婚》《四女圖》等。楊力舟的畫,讓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少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朱道平曾經說過:楊力舟的人物畫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是的,楊力舟追求的是一種崇高而絢爛的美,其間,不乏哲思和詩意的存在。

藝術評價

踏實前行

經過20世紀後期的劇烈震盪後,無論是回歸傳統,還是追趕現代,中國畫家全都來到新的起點。但每個人都是沿著自己的路徑走過來,並繼續朝著自己理想中最值得去的地方往前走。與過去一百年相同,中國畫何去何從仍然是今天許多畫家試圖解決的問題。我不了解楊力舟對此持何種意見,從他的藝術實踐看來,他不是取極端立場的人。他不是首先提出某種理想模式,然後以自己的作品驗證這一模式的畫家。這一類畫家往往追求藝術觀念和形式上的純粹性,往往排斥與自己心儀的前賢不同的主張與手法。這種態度與方式容易引起藝壇關注,並使觀眾牢記其藝術樣式。而楊力舟之治藝一如其為人,他總是以一貫的大度和開朗,沿著自己的路步步前行。我們從他不同時期的不同追求中,可以感知一個藝術家心靈的深度和豐富性。(水中天)

融會貫通

楊力舟畫作 楊力舟畫作

楊力舟是中西兼學的典範。觀念上認準中西融合;治學上廣泛涉獵吸收;能力上具備了中西兼長,以及工寫兼長。水墨以外,亦作重彩;人物畫以外,亦工山水、花鳥。楊力舟對於中國畫的深入 理解及其繪畫實踐,發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發生在“文革”干擾在前、社會轉型於後的特定時期,中國畫的發展進程起伏跌宕,莫衷一是。他認為中國畫需要具象寫實,又要以意象美為核心,強調精神性,並在實踐中予以貫徹。同時融入浪漫主義、立體主義以及表現性與象徵性,最終形成他的繪畫風格。追求氣勢雄渾,富有激情,深沉悲壯,俯仰吟喔,以其內心獨白式的情感渲泄,求得藝術真誠,以筆墨的書寫性與色彩的靈動性相結合,創造了不拘成法、充滿活力的畫面語言。(吳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