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劉亞梅(1861—1936),字遠跋,法號誌遠,尊稱“劉師”,吞吐拳創始人、廣東著名拳師、南拳三大領袖之一。劉亞梅是廣東海豐縣公平鎮人,清鹹豐十一年(1861)出生於海豐縣城東邦塘村(一說桂樹港村)。從小喜愛中國武術,最初在公平郊區萬福庵跟隨法師學拳藝,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後又跟隨海豐縣飛瓦庵及歸善縣西來庵的法師學拳藝,清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劉亞梅離開家鄉到福建泉州少林寺拜師學藝,始改名遠跋。
清光緒十二年,轉到湖北武當山群侖寺拜師,取法名志遠,專攻峨眉形意拳,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劉亞梅的拳藝已達到爐火純青地步,後來劉亞梅又到山西大同寺求師,又過數年,劉亞梅的拳藝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後來由於大同寺南派首領之間發生分岐,他憤而離開大同寺,回到故鄉,仍用劉亞梅之名,在公平設館授徒、賣藥為生。
劉亞梅拜過不少名師,學過少林、武當兩大拳系要領,掌握了外功十八門變換,內功運氣填五臟,運氣移穴位,調氣整骨胳等三十六門技藝,並把各派武功之精華揉合一起,創立了吞吐拳,因而聲名鵲起,成為一代武宗。
劉亞梅以“德高藝精、以理服人”為宗旨,以“緊、頸、削、切”為技藝,步以:虛步,內圈步, 梅花點水;樁以:吊馬樁,金雞獨立,雄雞撥翅;拳有:吊馬、將軍勒馬、八卦盾、吞吐拳、武當拳、字門拳等;棍有:溜水棍,彈水點棍,八門雙頭棍等。其拳:類似鳳陽,拳法自然,風格古樸、節奏明快、剛柔相濟、圓轉活潑、招式連環、快慢相間、軟粘硬靠、連削帶打、冷彈暗踹、低踩邊掛、吞吐沉浮、內外相合、陰陽分清、虛實伸縮、圓滑自然、跌打閉穴、起腿穿喉、發力腰間、連環彈腿。
劉亞梅以“尊師重道,屈己待人,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為拳德,秉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武術精神,一生謙虛低調,從不以強凌弱,授徒嚴格,個個拳藝超群,對專為報仇求師者,一律拒之門外,更不許徒弟惹是生非、飛揚跋扈,違者,一經發覺,便運用移筋擊穴的方法,收回所授拳藝;劉亞梅不但拳藝高強,傷科醫術也十分精良,經他醫治的都是藥到病除,而診療費卻索取甚微,窮苦百姓對其讚不絕口,所以其武風醫德備受世人推崇,蜚聲海內外。
海豐農運時期,劉亞梅曾推薦武林高手萬維新(惠陽縣堅嶺人)以開拳館為掩護,協助彭湃組織農會;大革命時期,經彭湃介紹,古大存結識了劉亞梅,並向劉亞梅學習了不少拳術;1927年11月1日,徐向前率領紅四軍到海豐,徐向前因右肩胛跌傷,經彭湃介紹,到公平請劉亞梅為徐向前治療治,徐向前亦好拳術,曾與劉亞梅比武,大讚劉的拳藝爐火純青,民國十七年(1928)底,徐向前往香港前夕還在他家隱藏了40多天。
劉亞梅於民國二十三年(1936)農曆九月十六日,在公平什貨街家中病逝,享年75歲,當時的《廣東國民日報》報導了他因病逝世的新聞,尊稱他為南拳三大領袖之一;時靈堂懸有各界哀悼輓聯多副,其中:
公平日興市:
生平德義人間頌,身後聲名世上傳。
陸豐縣大安墟:
手蹄灣攘賊改正,公平路惠商通行。
海豐民眾體育館:
蓋棺論定德及梓里,留范長垂拳揚南方。
日興市慈善堂:
武術滋慈善,恩情濟孤貧。
人物成就
劉亞梅綜合了中華武術素有外家拳之稱的少林派和內家之稱的武當派等各大門派的武功,獨創了“吞吐拳”,被尊為“南拳王”和“南拳領袖”。
劉亞梅是海豐縣三位寫入《廣東體育志》中,唯一的一位武術宗師,另二位是彭湃和蔡玉。
劉亞梅拳師自創的“吞吐拳”,於2009年已入選海豐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於2011年列入汕尾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海豐縣公平墟,是山區茶炭等土特產和沿海漁鹽交易的中轉點,粵東各地貨物人員匯集於此,清末民初,墟內人物藏龍臥虎,有所謂三不入,即:“文不入,武不入,靈都不入(靈都就是道術)”,當時民謠有云:“文出鍾敬文,武出劉亞梅”,鍾敬文:中國民俗學之父,劉亞梅:南拳王、一代武宗,這一文一武兩大頂尖人物,大寫了公平墟的歷史,足以令公平人引以為豪。
吞吐拳特點
門戶嚴密,高架軟手,手法靈巧,突出吞吐連環,剛柔相濟,靈活善變,以柔克剛,借力用力,攻守兼備,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其手法與鳳陽拳有雷同之處;吞吐拳的上肢動作綿密迅疾,極富變化,有時下肢不動,拳掌可連續擊出數次,力求快速密集;吞吐拳要呼喝作聲,吐氣催力,以增大爆發力。
吞吐拳傳人
劉三、朱友愛(東南亞吞吐拳始祖)、闕炳(南拳派吞吐拳衣缽繼承人)、黃可桐、陳禮光、陳詩隆、陳海洋、陳俊賢、張 根、劉德勝、劉德坤、陳炳、林斌、陳兆志、燈籠靜、連曉青、江輝、陳迓、陳木楊、馬德新(香港)、林汝三、黃秋浪、袁茱流、潘文發 、劉錫波、陳城明、黎有生 等。
劉亞梅其技擊套路發展為南拳一大門派,為南粵武術的發揚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其中,他的弟子朱友愛傳藝東南亞,成為抗日誌士;萬維新參與農民運動,成為彭湃的得力助手。
來源:海豐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