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燈

劃燈是流行於江蘇吳中白家浜一帶的民間習俗。常見的形式為,月白風清之夜,幾十條扎滿彩燈的船隻,在弦樂聲中划行於江河之上。

簡介

劃燈是流行於江蘇吳中白家浜一帶的民間習俗。常見的形式為,月白風清之夜,幾十條扎滿彩燈的船隻,在弦樂聲中划行於江河之上。

淵源

相傳,劃燈的淵源起源於清康熙皇帝的江南出巡。當時的蘇州郡守為了取悅正在江南巡遊的康熙皇帝,廣泛徵集民間絕技。由於白家浜村村民擅長製作彩燈,他們便以竹篾為架,裹上彩絹,點燃蠟燭,顯得色彩艷麗奪目。在燈船上架飛檐翹角,四周蒙上輕紗,紗上描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船架周圍有幾十支燈鉤,挑起透亮的彩燈。透過輕紗,可以看到船中鏇轉著的戲文燈盤,或梁祝姻緣、武松打虎,或李三娘推磨,或松鼠采葡萄,蕩漾河中,令人賞心悅目。這種別出心裁的娛樂活動,使康熙皇帝大悅,稱為上上貢品,從此,白家浜村的劃燈風俗,歷時百年不衰。

傳統習俗

劃燈宜選擇月朗星稀之夜。屆時,村頭鼓樂聲起,幾十條色彩艷麗的燈船,燈光閃爍,劃破碧波,徐徐盪入村前的百家渠,此謂“會燈”。燈船在河中或排成一字蛇行,或呈雙圈穿繞,時緩時急,時進時退,變化無窮。若指揮者機智敏捷,燈船變幻莫測,更使旁觀者驚喜交加。每隻燈船有槳手八九人,個個扣舷盤膝,神志怡然。晚風徐來,月色澄明,使人恍覺進入瑤池瓊樓。
會燈過後,燈船沿著村邊的小河划行,兩岸觀眾亦步亦趨。透過朦朧的月色,船上華燈璀璨,與倒映在碧波中的星月爭輝競色。一時燈彩繽紛絲竹盈耳,觀燈者為之陶醉,恍人仙境。劃燈每隔三五年舉辦一次,成為遠近聞名的娛樂趣俗。燈船劃到之處,備受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