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紅雕漆庭園賦閒圖大圓盒

剔紅雕漆庭園賦閒圖大圓盒高7.6cm;徑26.5cm,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高7.6cm;徑26.5cm,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此明宣德雕漆攜琴訪友圖圓盒。為宣德朝內府的精品之作,傳世罕見。其盒面雕攜琴訪友圖,庭院之中,賓客執杖初至,一童攜琴,一童備禮。僕從出門相迎,主人烹茶相待,洋溢著百般熱情。構圖完美,刀法精湛,狀物逼真是此盒的特色,可與一幅名家的工筆畫媲美。對錦地的處理手法獨特,整體風格繼承元代的特點。其刻三種不同式樣的錦地紋,表現天、水、地不同空間。天錦用折轉回頭單線,類似窄長的回紋,猶如天空飄浮著薄雲,時時閃爍出星光;水錦用流暢的曲線,似波濤起伏;地錦以方格內刻多瓣形小花,有如繁花似錦,仍然繼承元代楊茂、張成等人的工藝特點。立牆以黃漆素地雕飾花卉仍帶有濃厚的永樂風格,與宣德後期多以朱漆為地,鐫刻錦紋,上壓花卉的“錦上添花”特點不同。此類庭院人物圖的題材在明初雕漆製作中非常流行,裝飾在多種器型上,只是構圖局部略有變化,繁簡無異。該盒雕漆款識的處理,有別於永樂時期劃款的方法,於器底左側邊緣刀刻“大明宣德年制”,款內均填金粉,字型近似隸書。入明以後,隨著經濟的繁榮,雕漆藝術在元代的基礎上獲得更大發展。當時皇家對於雕漆的需求量很大,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並遷都北京以後,“御用監”在皇城內的果園廠擴大了製作漆器的官辦作坊,並從全國徵調大批優秀工匠,在這裡大量生產雕漆和填漆。明代永宣時期的漆器保持了元代“隱起圓滑、藏鋒清晰”的樸實風格。據康熙24年刻本《嘉興縣誌》:“張剛德,父成,與同里楊茂俱善髹漆。剔紅器,永樂中日本、琉球購得,以獻於朝,成祖聞而召之,時二人已歿。德剛能繼其父業,隨召至京,面試稱旨,即授營繕所副……”。這說明張成、楊茂的雕漆技藝,對明初雕漆的生產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這件漆盒上都能找到他們的痕跡。其造型優美大方,圖案飽滿樸實,漆質細密堅實,色澤蘊亮悅目,剔工渾厚圓潤。目前,明初的宮廷果園廠雕漆作品保存至今甚少,多為博物館所藏,能流通者寥寥可數,其珍稀性不喻自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