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攜琴訪友”這樣一個題材,在古代繪畫、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十分常見。但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典故,卻不太清楚。歷史上與琴有關的故事,倒是不少。最著名的是“高山流水”:俞伯牙攜琴去訪鍾子期,半路上聽說他已經死了。於是恨世上再無知音,在子期墓前哭祭,感慨知音難再,碎琴以報,也不管那架古琴如何價值連城。
另一個有名點的故事,是“對牛彈琴”:古時候有位琴家公明儀,演奏水平很高,冬粉很多。有天他攜琴訪友,去討表揚。路過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一條牛原本正在吃草,見公明儀路過,抬起頭來,深情地望了他一眼。公明儀以為遇到了知音,便坐下來,撫弦弄琴,傾心演奏了一曲。非常遺憾的是,牛聽到琴聲,反而低下頭去大嚼青草,令著名演奏家公明儀大為掃興。
宋 范寬《攜琴訪友圖》
【類別】字畫【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
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簡介】
攜琴訪友圖,宋代畫家范寬繪製。
【相關資料】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於五代末,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工山水,始師李成,又師荊浩,後感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遂移居終南太華山中,長期觀摩寫生,山川氣勢盡收胸臆,終成一代大師。為山水畫形成期北方畫派之主流畫家。
明 戴進《攜琴訪友圖》
戴進(1388-1462), 字文進, 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畫家,“浙派”創始人. 其父為職業畫家, 永樂末年隨父應詔入京, 才成為宮廷畫家. 擅長山水、佛道、人物、走獸、花鳥等題材, 繪畫被時人稱為“絕藝”。除山水畫,還擅佛道、人物, 南京多處寺院均有手跡留存. 所開創的浙派, 繼承了宋代繪畫的優良傳統, 注重題材的生活意義, 側重全局結構, 畫風豪邁, 在中國繪畫史上有十分廣泛的影響. 現存作品有《松岩蕭石圖》, 藏於日本大阪博物館。清 陳卓《攜琴訪友圖》
此為清陳卓的《攜琴訪友圖》。南京博物院藏。《攜琴訪友圖》是陳卓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畫面的構圖疏朗有致,特別是水閣的結構準確,人物的線條自南宋畫家而來,山石的用筆也接近於南宋的院派風格,同當時四王吳惲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是王原祁所極為不滿的所在。有一個問題值得細說,我們以往的美術歷史都將龔半千當做金陵畫派的領袖,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個畫派的真正首領是陳卓,龔半千隻是其中藝術水準最高的畫家,而不是領袖。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陳卓(1634--?年)字中立,北京人,家金陵(今南京),山水工細,人物、花卉均極擅長。
清 王翬《攜琴訪友圖》
王翬,字石谷,號臞樵、耕煙散人、清暉主人、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江蘇常熟人。嗜畫,似有夙慧,運筆構思,天機迸露,迥非時流所能。與同時代的畫家太倉王時敏、王鑑、王原祁並稱“四王”;合吳歷、惲壽平,世稱“清六家”。被稱為清初畫聖。是清初“四王”中技法比較全面,成就比較突出的一位。王翬出身於文人世家,祖上五世均善畫,王翬自幼也喜愛繪畫,曾拜同鄉張珂為師,經常為畫商摹制假古畫出售,20歲時已具有極高的仿古能力。他的才能被王鑑發現,收為弟子,又介紹給王時敏,遂得到二王指授,並拿出家藏珍品讓他臨摹,王翬畫藝又有大進。40歲左右已成為一代大家,時人稱為“畫聖”、“海內第一”。60歲時,他由王原祁推薦,被康熙召幸,作《南巡圖》。《康熙南巡圖卷》共十二大卷,堪稱王翬創作畫中的鉅制,畫面自京城永定門開始,至紹興大禹廟,再經金陵回京城,沿途城鄉風光、社會生活、山川景色以及康熙南巡時的盛況,安排得井然有序,又富於穿插變化,場面之浩繁,內容之豐富,筆墨之多樣,實為清代手卷中的宏篇,可以看出王翬駕馭場景的高超能力。王翬因作此畫而名聲日隆,一時求畫者擠破門。此後王翬作畫就不象以前認真了,應付之畫甚多。後人學他風格者很多,形成“虞山派”。
王翬山水畫,有早、中、晚三期的變化,25歲以前為早期,主要摹仿古畫,筆墨尚未成熟,顯得有些幼稚,35歲到60歲為中期,這時期他廣泛吸取前人優良技法,融匯南北諸家之長,作畫又專心精意,不肯苟簡,因此,這一時期作品最為精彩,技法精巧,清麗工秀。《康熙南巡圖卷》就屬這一時期的作品。60歲以後是他的晚期,由於求畫者甚多,作品多為應酬之作,難免粗製濫造,還出現了不少代筆畫。由於技法純熟,形成了一定格式,下筆也往往帶有習氣,不及中期生動英姿,但晚年也有一些傑作。
王翬《攜琴訪友圖》款署“壬寅臘月既望,虞山王翬”。按壬寅為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作者時年三十一歲,屬早年的作品。現藏山東省沂水縣明清兩代縉紳劉氏家族後人手中。
藝術家:白宗魏
名稱:白宗魏 乙丑(1925年)作 攜琴訪友 立軸
材質、形制:設色紙本
尺寸:70×3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