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洽河村

前洽河村地處於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郭城鎮,屬於山村,村耕地總面積1100畝,主要以種植糧食為主,村裡有林果等可開發利用資源,糧食、果業、養殖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洽河村位於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郭城鎮,現有192戶,470人口,位於海陽市北部山區,屬於山村,村共有黨員28人,村兩委班子成員3人,均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兩委班子成員。
全村耕地總面積1100畝,主要以種植糧食為主,其中果園100畝,糧田面積1000畝,村集體資產淨值8.6萬元,集體可支配財力7860元,集體年經營性收入3.2萬元,村裡有林果等可開發利用資源,糧食、果業、養殖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
明成化年間(1465-1481年),周姓來此建村定居,取世代“融洽和睦”之意,命村名為“洽和”。後肖姓從江寧府江寧縣瓦罐村遷到牟平縣榆林河西村,部分到洽和村定居。明弘治年間(1485-1505年),村北建後洽和村,本村遂改稱前洽和村,演變成前洽河村。後因西古現村于姓在前洽河村有土地33.3公頃,遂派人來前洽河村居住。 前洽河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7°07′。北與後洽河村相連,西南與西古現村為鄰,西與南留村、油坊村土地接壤,東與山前村隔清陽河相望。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距市政府駐地50公里。是棲霞、牟平、海陽三市區交界之地,古時即有“一棵瓜蔓長三縣”之說。 本村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6.7公頃,人均0.1公頃。自然條件較差,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

大事記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同年3-7月膠東反投降指揮部指揮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膠東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副主任曹漫之駐本村,指揮部隊取得反投降戰役的重大勝利。
1947年開展土改複查運動。
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本村設大隊,下設6個生產隊,各生產隊實行獨立核算,每個勞動日價值人民幣3-6角不等。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秋用上電網供電,結束了使用煤油燈的歷史。
1991年春全村集資5萬元,安裝自來水,結束了世代挑水吃的歷史。
1996年安裝閉路電視。
2000年安裝電話10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只有100公斤,總產為14萬公斤。改革開放後,糧食產量不斷提高。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480公斤,總產16.7萬公斤。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409.3萬元,其中農業293.5萬元,林業4.6萬元,畜牧養殖業99.5萬元,其它11.7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期,工業一片空白。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起石材、木材加工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5人,收入180萬元,其中工業161萬元,建築業19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開始發展第三產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5人,收入42.4萬元,其中運輸業14.9萬元,商飲業27.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0年建立國小,時有學生40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0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15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40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800公斤,全村有機動車100輛,機車80輛,電話150部,彩電150台,電冰櫃30台,洗衣機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街道不整齊,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全是草房,擁擠不堪。建國後,對街道進行了整修,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居住條件獲得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6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肖吉順、肖克忠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1943年4月,成立黨支部。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肖吉順、肖克忠、周福雲、肖學本、周文橋、肖慶仁、肖龍章、肖吉國、肖玉勝、肖道章、肖吉堂、肖德軍。2002年,全村有3個黨小組,黨員25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4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肖克忠、周福雲、肖學見、肖學本、肖愛章、肖學林、肖桂章、肖吉堂、肖班章、肖玉勝、肖仁生、肖考章、肖永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