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鎮
張村鎮位於利辛縣西北部,西與太和縣苗老集鎮毗連,北與渦陽縣高公鎮、店集鄉接壤,南濱西淝河省道阜(陽)、界(首)鳳(台)公路,S202、S308線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捷,為利辛縣三大建制鎮之一.轄村委會30個,總面積108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張村鋪,距利辛縣城27公里。張村鋪為一古鎮,唐朝時名叫魯丘堡。
張村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先秦,為吳楚邊境隙地,屢成陳兵鏖戰之所。公元前536年,楚令尹子盪帥師伐吳,師於豫章,次於乾溪,吳人幾其師於房鍾。乾溪,即今張村鋪一帶;房鍾,即今闞疃集。公元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境內為晉掩擊破秦重要戰場。公元1635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潁州,下蒙城,境內為厲兵秣馬之野。公元1852年,皖北捻軍起義,劉洪立、王之重、江台陵、孫葵心、程大寬、郭明棟、林道修等,相繼揭竿豎旗,聚眾回響張樂行。公元1863年,捻軍主帥張樂行,集中20萬人馬,與清軍決戰於張村鋪。1927年2月,張耀祖、李懷恩、邵友蓮、鄧萬益、陳奎清、鄧紹堯等,成為境內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4月9日,在阜陽舉行的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動中,中共王人、馬店、牛拐灣黨支部,組織數千名農民協會會員參加起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境內有大批熱血青年,投奔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有270多人為國捐軀,獻出了寶貴年華,張村人民將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鄉鎮面積:95平方公里,人口:7.8萬
鄉鎮特色:地理位置優越(省道202、308線交匯處);商業繁茂(利辛、太和、渦陽交界最大的農畜產品交易中心);特色經濟突出(周邊縣市最大的黃淮白山羊養殖基地)。
鄉鎮理念:突出三大經濟(畜牧、民營、勞務),利用五大販子(羊販子、牛販子、豬販子、糧販子、棉販子),形成五大區域(良繁、蔬菜、經果、林草、水養殖)。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1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無路燈。全村有11戶通電,有1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戶(分別占總數的78%和31%)。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8公里,距離最近近的集貿市場3.8公里。全村共有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5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於磚混結構住房,有1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8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0.82萬元,占總收入的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頭,肉牛12頭,肉羊16頭);林業收入1.27萬元,占收入的17%。第二、三產業收入0.35萬元,占總收入的4.7%;農民人均純收入118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5畝(其中:田15.5畝,地20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414.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經濟林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戶,共有鄉村人口36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17人。其中農業人口36人,勞動力2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31人,彝族5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人,參合率42%。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麻旺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鄂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3.8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人,其中小學生3人,中學生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缺醫少藥,醫療衛生條件差,文化教育滯後,缺少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種植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150畝;大力發展養殖業,每年力爭發展豬12頭、牛4頭、羊4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020元增加到1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