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村鎮位於利辛縣西北部,西與太和縣苗老集鎮毗連,北與渦陽縣高公鎮、店集鄉接壤,南濱西淝河省道阜 (陽)、界(首)鳳(台)公路,S202、S308線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捷,為利辛縣三大建制鎮之一.轄村委會30個,總面積108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張村鋪,距利辛縣城27公里。張村鋪為一古鎮,唐朝時名叫魯丘堡。
張村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先秦,為吳楚邊境隙地,屢成陳兵鏖戰之所。公元前536年,楚令尹子盪帥師伐吳,師於豫章,次於乾溪,吳人幾其師於房鍾。乾溪,即今張村鋪一帶;房鍾,即今闞疃集。公元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境內為晉掩擊破秦重要戰場。
公元1635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潁州,下蒙城,境內為厲兵秣馬之野。公元1852年,皖北捻軍起義,劉洪立、王之重、江台陵、孫葵心、程大寬、郭明棟、林道修等,相繼揭竿豎旗,聚眾回響張樂行。公元1863年,捻軍主帥張樂行,集中20萬人馬,與清軍決戰於張村鋪。公元1898年,中國共產黨相繼在王人、馬店、牛拐灣、胡集、蔣疃、張村鋪建黨組織。1972年2月,張耀祖、李懷恩、邵友蓮、鄧萬益、陳奎清、鄧紹堯等,成為境內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9年4月9日,在阜陽舉行的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動中,中共王人、馬店、牛拐灣黨支部,組織數千名農民協會會員參加起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境內有大批熱血青年,投奔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有270多人為國捐軀,獻出了寶貴年華,張村人民將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鄉鎮規模
鄉鎮面積:95平方公里
鄉鎮人口:9.1萬(2005年至2009年外地遷移人口約2.2W)
鄉鎮特色
地理位置優越(省道202、308線交匯處);商業繁茂(利辛、太和、渦陽交界最大的農畜產品交易中心);特色經濟突出(周邊縣市最大的黃淮白山羊養殖基地);鋼材交易發展迅猛,2006年全年交易不到120噸,2008年全年交易約226噸;服裝銷售等消費業成也增長迅速。如今的張村風景幽雅,空氣新鮮,人民生活充實。
鄉鎮理念
突出三大經濟(畜牧、民營、勞務),利用五大販子(羊販子、牛販子、豬販子、糧販子、棉販子),形成五大區域(良繁、蔬菜、經果、林草、水養殖)。
歷史沿革
唐武德三年設文州,就是現在的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張村鎮(當地人又叫張村鋪、張鋪)。
張村鎮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春秋時期稱為“陰陽城”,《春秋左傳》記載,“昭六年(前536年),楚令尹子盪帥師伐吳,師於豫章,而次於乾溪。”乾溪即此地。楚平王常於西淝河乾溪入口處築城屯兵,以北拒宋、鄭,東防強吳。唐朝時稱“魯丘堡”,唐武德三年(620年)於魯秋堡置文州,並置藥城縣,武德四年(621年),廢州而置文成縣(因此張村鎮又名文州),七年(624年)省入城父縣。到明朝,這裡已成集市,取名張村鋪。據明正德《潁州志·州圖》已載明張村鋪,隸屬亳州地。西漢時,集西設有兵工廠,集市所在地是乾溪溝入淝處管台子。
歷史人物
集東頭劉土樓有劉伶墓,相傳劉伶最後一次飲酒過量在此一直沒有醒來,人們將他葬於此地,現為一荒丘。劉土樓舊稱劉伶集,集南建有劉伶廟,並豎碑記其事。雖集市湮滅,廟祠廢玘,但是,口碑流傳未絕。介於管台子與白廟之間有劉綎墓,墓冢高大,面積約300平方米,劉綎為明朝萬曆年間的將軍,其所用鑌鐵刀重60多公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屢平倭寇,戰功卓著,天啟初贈少保,《明史》有傳。
張村鋪有位名人夏之臣,為明朝萬曆年間(1583年)進士,曾任河北省河間府河間縣知縣,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後以政績卓著,攫升為監察御史。夏之臣敢於犯言直諫,力斥風水之說,決清口(今江蘇省清江市泗口)堤堰,以減水患,避免了平民百姓的巨大傷亡。
所獲榮譽
改革開放以來,張村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帶領全鎮人民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奮力進取,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實施科技興鎮戰略,全鎮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先後獲得“安徽省創建文明鄉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集鎮工作先進村鎮”、“安徽省旅遊鄉鎮”、“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目前,一座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服務一流的現代化小城鎮初具規模,越來越彰顯出皖西北名鎮的風采。“詩人美樂土,雖客猶願留”的千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