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隱核蟲

刺激隱核蟲

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 又叫海水小瓜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亞門、寡膜纖毛綱、膜口亞綱、膜口目、凹口科、隱核蟲屬的一種。刺激隱核蟲常寄生於海水硬骨魚類的皮膚、鰓的上皮下,可引起魚類的傳染性疾病。

基本信息

刺激隱核蟲

分類地位

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屬原生動物門纖毛亞門、寡膜纖毛綱、膜口亞綱、膜口目凹口科隱核蟲屬的一種。
刺激隱核蟲 刺激隱核蟲

形態特徵

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與寄生淡水魚類的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很相似,所以又稱鹹水小瓜蟲。刺激隱核蟲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纖毛,前端有一胞口。區別在於,其大核呈卵圓形團狀,4~8個,一般4個,相連呈念珠狀,作“U”形排列。蟲體透明度低,顯微鏡下常呈黑乳白色,難見其大核。 生活史:生活史含滋養體(Trophont,寄生於宿主體表)、包囊前體(Protomont,脫離宿主,在水中自由活動)、包囊(Tomont,靜止於水底,經 一系列不對稱二分裂變成許多子代幼體)和幼蟲(Theront,自包囊中逸出,在水中快速遊動尋找和感染宿主)四個時期,大致與小瓜蟲相仿。危害:可造成與小瓜蟲病相似的症狀,使病魚致死。

刺激隱核蟲病

海水網箱養殖魚類刺激隱核蟲病的診斷及防治?刺激隱核蟲病原為刺激隱核蟲。水泥池、池塘和網箱養殖的海水魚都可受感染。此病的發生與魚類放養密度過大有密切關係。流行季節為夏季和秋季。高發期在5~7月,水溫為21~25℃時。25℃以上,症狀會逐步緩解,秋季約降至21℃時會再次暴發。
病原概述病原為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海水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arinus)是其同物異名,為寄生性纖毛蟲類。刺激隱核蟲蟲體寄生在宿主魚的體表、鰭、鰓、眼睛等與外界相接觸處。蟲體鑽入這些部位的上皮組織下面或是基底膜的上面並以其為食,且不斷轉動其身體,魚體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將蟲體包住和伴隨表皮細胞增生產生的白色小囊泡,形成肉眼可見的小白點,“白點病”即由此而來 
防治方法:①對已養殖過的池塘或水泥池在放養魚前用含氯消毒劑或高錳酸鉀等濃溶液(150~200克/米3)徹底消毒;②淡水浸泡病魚3~10分鐘,消毒後的病魚需移入新池;③硫酸銅全池潑灑,使池水成1克/米3的濃度;④網箱養殖時,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發病後及時治療,死魚及時撈出,不可隨意丟棄水中。低平潮時定期在網箱壁上潑灑生石灰水;⑤流行季節,在網箱中吊掛硫酸銅片2~4片,每隔3~5天再吊掛。
近年來,海水魚類網箱養殖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刺激隱核蟲病是海水魚養殖中危害最大的寄生蟲性疾病,又被漁民稱為海水魚白點病。目前,刺激隱核蟲病尚不屬於國家規定的水生動物疫病和人魚共患疾病,但因其傳染性較強,可感染尖吻鱸、紫紅笛鯛、東方魨、大黃魚、美國紅魚、鱸魚、金鯧、石斑魚、藍子魚、白鬍椒鯛、真鯛、黑鯛、平鯛、紅鰭笛鯛等各個品種的海水網箱養殖魚類,危害嚴重時甚至形成暴發性流行的水生動物疫病,特別是魚苗,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可達100%,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認識刺激隱核蟲病的病原、診斷方法以及防治措施,對海水魚類養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