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刺桫欏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中生時代和恐龍一樣在地球上廣泛分布。桫欏孢子萌發成配子體時,需要濕潤的環境,由於缺少配子體生長的適當環境,造成桫欏繁殖障礙。因此在產區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樹型蕨類植物,主幹單一,高達8米,葉聚生枝頂,外形像一把大傘。葉柄和葉軸粗壯,有密刺。葉片大,三回羽裂。孢子襄群生於小脈分叉處,襄群蓋近圓球形。長在西南、華南和熱帶亞洲其他地區。生於林下溝谷、溪邊及灌木叢,喜歡溫暖濕潤及半蔭環境。
刺桫欏樹形蕨類植物,莖直立,高可達6米。葉螺鏇狀排列,聚生於莖端;葉柄棕色,具銳刺;葉片大,長矩圓形,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7-20對,互生,最大的長達60厘米,基部一對縮短,羽軸有短刺;小羽片18-20對,無柄或近於無柄,披針形,長達10厘米,寬2.5厘米,深裂幾達中脈;末回裂片多少鐮狀,有齒。孢子囊群靠近中脈著生;囊群蓋球形,膜質。地理分布主要在香港島、大嶼山、大帽山。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四川、西藏;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及日本南部。
生態環境

瓜溪刺桫欏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安市溪潭鎮瓜溪畲村。省級自然保護區。瓜溪畲村分里外兩個自然村,在里瓜溪海拔150-500米的峽谷及其周圍方圓10平方千米的山野中,分布有3600

多株大大小小的桫欏樹,最大的一株高達6.5米,超過《中國瀕危植物紅皮書》最高6米的記載。保護區內山勢崔嵬、雲霧氤氳,怪石崢嶸,疊瀑奇秀,自然景觀十分豐富。平和縣在該縣天馬山一個叫“高腳寮”的地方發現大片野生刺桫欏,這裡有近千畝的原始森林,地面植被保護良好。野生刺桫欏就分布在森林中陽光較充足的地方,這些刺桫欏高的有4米左右,小的只有十幾厘米,密密麻麻遍布在樹陰下,並以十幾株或成百株構成一個群落。刺桫欏是白堊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距今約三億多年,比恐龍的出現還早一億五千多萬年,是現今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有“活化石”之稱,屬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植物。目前,當地民眾已經做好防護措施,保護這一珍稀野生物種。
植物化石

德化縣龍門灘鎮水府自然村素有“神農架”的美譽,村內有5條百米以上的瀑布群。此次被發現的刺桫欏,據不完全統計在840畝的範圍內,大小近千株,最高的達7米,最大直徑43厘米,蕨葉最長3.1米。當地村民介紹,在這裡還有蘭花、金線蓮、銀線蓮、仙鶴草、七葉一枝花、野靈芝、水蓑衣、風鼓草、扁藤等植物,僅蘭花就有10多種類;此外,這裡還發現野生動物鬣羚(蘇門羚)、猴子、野豬、山貓、大腳蛇等。目前,有關部門已著手準備,力爭將這裡打造成旅遊品牌。
栽培管理

(一)刺桫欏的生長環境:海拔在100至2500米,氣溫在5至35℃的山區、壩區和庭院均可栽培。可地栽,也可盆栽或桶栽,但相對濕度要大。
(二)土質:刺桫欏喜酸性土壤,宜生長在透氣松酸性腐葉土上,最好選用山林中的腐葉土來栽培。
(三)挖坑:可根據樹體的大小,挖深50至100厘米,60至120厘米見方的坑來移栽。
(四)起苗和運輸:1米高的樹,要挖60厘米的樹盤,把樹盤外的根全部斷開,深度視根系情況而定。因刺桫欏無主根,深度不必過深,在鬚根不多時,一般在30至50厘米之間可以了。挖起後將10厘米以上的羽狀主葉全部剪掉,10厘米以下的2至3個主嫩葉留下。用鮮苔蘚泡水後擠去70%左右的水,將刺桫欏根部和莖部包好後紮上繩子裝入木箱,箱內的空間再用鮮苔蘚填滿就可長途運輸。
(五)定植:將準備好的腐葉土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按說明書兌水消毒殺菌。樹體和根部也用此法消毒,將坑的底部填上消過毒的腐葉土踩緊。在操作過程中一邊給樹定位,一邊在腐葉土上撒上呋喃丹殺死地下害蟲。栽完後澆透水。刺桫欏喜高濕環境,因此應搭架蓋上黑色遮陽網,遮去60%以上的直射陽光,冬季還應防霜。刺桫欏怕乾旱,忌水澇,所以樹盤周圍應排水良好。根據地理環境情況,每天可對樹莖和樹盤噴霧狀水以保證濕度。30天后3個新主葉就可長大,其他嫩葉也開始萌發。

(七)中期管理:為了使刺桫欏長得快,除了經常向樹盤和樹莖噴水保濕外,還要對羽狀主葉進行修剪。當長出10至12片主葉後,應由下至上剪除多餘的老葉殘葉。這樣每日可長出2至3匹主葉,桶栽的每年可長高度10至15厘米,地栽的可長15厘米以上。
(八)病蟲害防治:刺桫欏在自然環境下基本無病害,但經過移栽施肥後也有病害產生。只要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靈,每月對樹體和樹盤噴施一次就可消除病害。害蟲主要有螞蟻和蝸牛,螞蟻可用百樹得或功夫農藥噴霧滅殺。蝸牛喜潮濕環境,主要危害樹體嫩葉和嫩稈,可用農藥蝸剋星和滅蝸靈等撒在樹盤表面滅殺和人工捕捉。
(九)管理中的注意事項:1、冬季應防霜凍;2、噴水時不宜在高溫時進行;3、不必噴葉面水,特別在高溫時噴葉面水容易使葉片下垂過大和殘缺。
圖片解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