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勒歌

刺勒歌

這是一首描寫北方邊地奇麗風光的樂府詩(漢樂府民歌),創作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其具體的創作時間和作者皆已無從考據。

基本信息

內容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詩歌評析

此民歌詩詞原為鮮卑語,現今流傳下來的敕勒川詞系從鮮卑語翻譯而來。南北朝時期,東魏武定四年九月(公元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傾全國之兵數十萬人,久攻西魏守將韋孝寬統領不足萬人的玉壁城不下,圍堅戰呈“晝夜不息”態勢,傷亡慘重,一籌莫展,“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鹹拒破之”。高歡苦戰近六十天,絲毫不能撼動玉壁城。天氣寒冷,給養不足,消耗殆盡。高歡“智力俱困”,只得班師晉陽。想到七萬東魏將士命喪城下,酒酣之餘,不禁悲從中來,遂命斛律金高歌一曲,以此來激勵士氣。此民歌歌唱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風格雄渾樸質,具有典型的北方樂府民歌的特點。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儘管現今已不能確切地說敕勒川在什麼地方(一說今包頭土默川),但可以肯定是大漠草原中,陰山腳下。陰山是綿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巨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繫。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

詩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詩。詩人輕鬆的用筆為我們勾畫了雄奇壯麗的風景,語言自然樸質,超越了一切的裝飾效果。古人曾評論說:“能發揮自然之妙如此,當時徐、庾輩不能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