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經寺烏頭

刷經寺烏頭

刷經寺烏頭,(學名:Aconitum fangianum W. T. Wang )刷經寺烏頭葉子呈三全裂狀,中央全裂片菱形,漸尖,在近中部處三深裂,表面沿脈疏被短伏毛,背面無毛;葉柄長約8毫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塊根胡蘿蔔形,長約6.5厘米,粗約1厘米。莖高約70厘米,無毛。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上部葉有短柄;葉片五角形,長約4.6厘米,寬約6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漸尖,在近中部處三深裂,表面沿脈疏被短伏毛,背面無毛;葉柄長約8毫米。總狀花序狹,長25-30厘米,約有18朵花;軸及花梗均無毛;下部苞片葉狀,上部苞片線形;花梗長6-9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中部之上,狹披針形或狹線形,長6-12毫米;萼片紫色,外面無毛,上萼片船形,稍斜,寬約6.5毫米,自基部至喙長1.7-1.8厘米,側萼片長1.4-1.5厘米;花瓣長約1.6厘米,爪被少數短毛,頂端近膝狀彎曲,瓣片無毛,長約5.5毫米,唇長約2.5毫米,疏被短毛,距近球形,長約1毫米,向後彎曲;雄蕊無毛,花絲全緣或有2枚小齒;心皮3-5,無毛。8月開花。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200米的山頂草地。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四川西北部(刷經寺)。

栽培技術

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很強,海拔2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不退化。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栽培。陽光充足的高平地種植,前茬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麥為好。忌連作,否則品種退化,選向陽較脊薄的沙壤土育種為好,塊根健壯,支根細,作種栽。植株生長良好,少病害,產量高,質量好。

選地整地

馬頭喜溫暖濕潤氣候,選擇陽光充足、表上疏鬆排水良好、中等肥力土壤為佳,適應性強,忌連作。前茬作物以水稻、玉米、蔬菜、小麥或黃連地作物收穫後,進行翻曬,充分風化,使土壤細碎,作畦,寬100~130厘米,高16厘米,溝寬26厘米,在畦上施腐熟廄肥,堆肥,每公頃15000千克以上,翻入土中,充分混勻,整平畦面呈弓背形。

繁殖方法

烏頭繁殖方法多半是無性繁殖,分立即下種,貯藏備種。培育優質高產品種,必須選擇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培育、繁殖材料。
立即下種

適時下種很重要,7月下旬至8月初將土地備好,收烏藥時,適合作種栽的附子立即按行距50厘米,株距26厘米,深10厘米開穴,栽1~2個種栽,使芽口向上,覆土3厘米,再套種蔬菜、蠶豆、豌豆、小麥等。天干旱時7~8天澆水一次,讓附子在地里休眠,第二年出苗生長。
貯藏備種

收附子時,大的藥用,小的留在蔸上,假植沙質壤土中,種時取出種栽;若從老蔸取下種栽,用沙質壤土或砂土挖66厘米左右深的坑,在下面鋪一層種栽,上蓋16厘米厚砂土,再鋪一層栽子,蓋上砂土,直到地面,作成瓦背形,四周和中間立幾束玉米稈等物使之通氣。12月份,到備好的地里,分大中小三等,大株行距26厘米,中株行距20~23厘米,小株行距16厘米,施足底肥,以廄肥和適量的過磷酸鈣(每公頃225千克)施人穴內,覆土6-10厘米,每公頃下種量為750千克,冬裁時要選擇健壯整齊、產量高、質量好的幼苗。過於寒冷的地方木能冬種也可春天栽種,方法同上,和玉米、花生、甘薯等套種,每公頃產烏藥60萬個左右,一般只能繁殖兩年。山區培育品種,防止退化,優良品種以“和尚頭”為最好,塊根大產量高。

間套作方法:附子栽完後,隨即在畦的一面套種青筍,每隔16厘米遠種一窩。第二年4月底或5月初青筍收後,套種玉米,每隔50厘米種一窩,每穴留兩苗,套種玉米只套種在畦的向陽面,主要為附子遮蔭。附子收穫後,立即在畦上播種白菜,不必施肥,每公頃可產白菜52500千克。也可在附子收穫後,再栽晚稻苗,先把稻秧寄栽在別的稻田內,6厘米距離一株,7月底8月初附子收穫後,立即灌水整地栽秧。如果玉米還未成熟,可暫留不收,如果水淺,可在挖了附子的畦內栽秧,不影響玉米最後成熟。這樣能糧藥雙收。例如在陝西南鄭縣五拱公社1976年收穫了0.27公頃附子,每公頃產附子8250千克,玉米4500千克,晚稻每公頃產3000千克。

田間管理

修根打尖

修根分兩次進行,第一次4月上旬苗長出4-5片葉時進行,把植株附近泥土刨開,現出母根及附於大的在母根內側留2~3個較大的附於,小苗留一個,其餘的附子全部摘掉。第二次在5月中旬,刨13~16厘米深以露出附子上半部為度,削去母根上的新生小附子及所保留的大附子上的鬚根,只留下面一個獨根,使附子表面光滑,注意勿損傷母根。

打尖:每次施肥前要打尖。3~5天后,在植株葉腋間長出腋芽,立即拿去,使營養集中於附子的生長。

除草追肥

烏頭栽植宜精細,除保持土壤濕潤疏鬆外,見草就除,夏天忌積水,適時追肥,苗高 6厘米時,追第一次肥,每公頃施腐熟餅肥750千克,混合稀糞液37500於克,施在行間。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修根後,施腐熟餅肥1500千克混合稀糞水37500千克,施在每兩株距間。第三次施肥在第二次修根後,糞量加大施在上次未施的兩株距間。注意病植株,發現即拔掉燒毀,缺苗者要補齊。

培土

為防治雨水侵入根部,減少根腐病,降低地溫,促進塊根膨大,在追肥時將畦兩側的土摟入植物根部作成魚背形。

灌水排水

如果遇到春旱或土壤過於乾旱,應及時澆水,氣溫升高后,應澆早晚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亂根。

病害防治

烏頭的蟲害主要是蚜蟲,可配置25%阿克泰水分散顆粒劑1500倍液在56月份或7月份各預防噴施一次。

角斑病也多發在雨季,發病後葉片呈褐色斑狀,並逐漸乾枯,防治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噴霧,每四天噴一次,連噴三次。

白絹病又叫根腐病,在6~8月發病重,受害根成亂麻狀乾腐或爛薯狀濕腐。根周圍和表土布滿油芽籽狀菌核。
防治方法:和水稻或禾本科輪作,採用高畦,雨季排水,土壤消毒,發病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病區。

毒性

烏頭別名五毒根,有毒成分是二萜類生物鹼,其中毒性最大的是烏頭鹼,只要幾毫克就可以讓人喪命。

烏頭類中毒一般在服藥後10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症狀,亦有在服藥後立即發生或3天后發生的。中毒後可能出現陣發性抽搐、肌肉強直、身體發硬、牙關緊閉、大小便失禁、呼吸因痙攣而窒息,繼而衰竭至死。一旦發生中毒現象,應立即送醫院急救。

植物文化

南北朝梁代的大醫學家陶弘景已指出:“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烏頭四月采”。

宋朝人楊天惠在他所寫的《彰明附子記》一文中指出:“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

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也指出: “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他並將烏頭分為川烏與草烏二類:“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謂之川烏頭,……,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及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烏頭、附子的主產區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帶。通常藥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所含的化學成分有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地薩敏、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化合物(藥學學報,12卷7期)。

烏頭的花美麗,可供觀賞,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寫過較生動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嬌纖,名鴛鴦菊,花鏡謂之雙鸞菊,朵頭如比邱帽,帽拆內露雙鸞並首,形似無二,外分二翼一尾”。(“雙鸞”指的是兩個花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