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看!你可以用鳥的視角來看人類。——尤瓦爾•赫拉利
我對將來的最大善意,是希望在無數誤解中,將來仍會充滿驚奇。——賈行家
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每個人都是為全人類而活。——陳楸帆
我們拒絕用無聊致死的危險去換取一個免於飢餓的世界。——居伊•德波
超乎想像的科技發展,並不會導向真正的文化新生和新啟蒙。恰恰相反,如今國家衰落的真正原因,在於人類對社會、道德和精神危機的無能為力。——特斯拉
不管在任何情景下,你仍然還有自主性的選擇。你並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會通向什麼樣的道路,但你可以做這個選擇,你是自由的。——於威
這次我們以“未來”為題,是從內部進入的。它不是一個來自外太空的預言,好像用些刺激的、炫目的、煙花般的句子,就能自帶科幻片的效果,自動照亮人的前路,而是在想像未來之前,首先打破對未來的想像。
未來是一種幻覺,我們不因整體上的悲觀而放棄它,也不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正活在興頭上就必須對它充滿期待。更真實的情況是,每個人都處在同等的迷茫中。對未來失去追蹤,某種意義上讓人如釋重負。那就更加熱烈地了解過去吧。去反省,現在自己該做點什麼。
我們在海邊組織演講,在文體上不拘一格,發表實驗形態的小說,尋找新的寫作者。捕捉那些不確定、未完成、新出現的事物,原本就是《單讀》最迷戀的工作。它困難而易逝,瑣碎又寬闊。它可能通向許多方向,而不只有未來一種。在那些模糊的、非線性的進步和實踐中,未必會有某種新的價值橫空出世,但有一些準則會被再次證明是不可放棄的,它們將穿越時空,被文學、倫理和人的情感所保留。
編輯推薦
1.探索一種“到未來去”的全新方式:從內部進入未來,從歷史了解未來,從當下看到未來——到未來去,這並非是一場無法把握的宏偉行動,事實上,它的起始點是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在這一輯《單讀》里,它關乎人的自由選擇、女性的生存空間,關乎人類的生育、語言的演變,也關乎後極權時代的政治、新技術時代的社會。未來是豐富的、複雜的,也是需要被質疑、被警惕的;它不是一個來自外太空的預言,自動照亮人的前路,我們需要在想像未來之前,首先打破對未來的想像。
2.“未來是她們的”主題演講合集,當代女性的生存處境與可能,也是全人類未來發展的可能——本輯《單讀》收錄了於威、陸曄、郭爽、彭可、馬李靈珊在第四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節上的演講,不同的年齡、職業和經歷背後,是現代女性面對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困境時,所表現出的同樣值得尊敬的智慧和勇氣。女性平權在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迸發出了更加強勁的生命力,它所帶來的震盪和挑戰,拷問著整個社會的文明,也考驗著人類未來的走向。
3.許知遠對話尤瓦爾•赫拉利:“我不預測未來,我只想讓人們有能力討論人類的未來”——隨著《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的風靡,尤瓦爾•赫拉利在全球範圍內受到現象級的追捧《單讀》首次對話這位被視為人類預言家的歷史學家,探討他思考、表達世界的方式,如何與這個信息爆炸、躁動不安的時代產生奇妙的共振。訪談中,他分析中東特殊的環境與文化,談到自己的性取向對自我認識的影響、多學科的研究路徑、高效的工作與寫作方法,警示人類21世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這位一再表示自己“不預測未來”的作家認為,他真正在做的是提供一種視野,“使人們有能力加入關於人類未來的討論”。
4.首發科幻作家陳楸帆的最新力作“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賈行家撰文探討“語的去處”——陳楸帆這部精彩的科幻劇本首發於本輯《單讀》,它用極富張力的故事和語言將生育倫理與人類繁衍,推向更加難以把控的複雜境地;而思索語言的未來,幾乎是每位寫作者的日常工作,作者賈行家將曾經、現在與近在眼前的將來對照、考量,提出疑問:未來將會“在無數誤解中仍充滿驚奇”,還是“我們以加倍的嘈雜,變得日益沉默下去,對於真相更加漠不關心,彼此互不相通”?
5.首次推介詩人孫文波的詩歌——“所有的詩歌都是關乎未來的”,詩人孫文波這樣說。孫文波伴隨著中國詩歌的沉浮與更迭,他的詩充滿力量,這種力量感來自詩人對當下的自覺審視,對生命的深刻拷問。偏居深圳洞背村的他從未脫離這個世界,在這個難以發聲的時代,孫文波用一個詩人的方式繼續吶喊。
6.單向空間和理想國繼續聯手,打造智識青年們的摯愛書、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斯拉夫文化書寫者柏琳,英國社會觀察者王梆,小說家趙松、蒯樂昊,將在這一輯《單讀》中繼續發表可讀性與思想性兼具的小說、隨筆與書評,分享他們的全球觀察和個體經驗。
作者簡介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世界科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作家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奇幻科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被廣泛翻譯為多國語言,在許多歐美科幻雜誌均為首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未來病史》《後人類時代》等。
賈行家,男,1978年生人,非職業作者。出版有散文集《塵土》《潦草》。
於威,單向空間聯合創始人。
陸曄,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教授。華中理工大學工學學士,北京廣播學院法學(新聞學)碩士,復旦大學法學(新聞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後,美國南加州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社會學、新技術、影像與日常生活。
郭爽,1984年出生於貴州。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曾供職於《南方都市報》。獲德國羅伯特•博世基金會“無界行者”創作獎學金(2015)。獲第七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2017)。現居廣州。
彭可,1992年出生於湖南長沙,成長於深圳,是一名圖像工作者,現在洛杉磯和中國南方生活和工作。她相信“觀看”這一靜止行為的動態力量,以及攝影的自我投射和心理學潛能。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系。
馬李靈珊,畢業於南京大學金融系,先後供職於《南方人物周刊》《時尚先生Esquire》《智族GQ》等媒體,中國頂級商業及文娛人物報導記者。2015年,與導演五百聯合創立五元文化,聯合出品《白夜追兇》《滅罪師》等劇集。
牛雪琛,畢業於外交學院,曾任國際新聞編輯、記者,“翻譯是一件可以同時享受閱讀和創作的事”。
趙松,作家,文學和藝術評論家。1972年生於遼寧撫順,現居上海。作品有小說集《積木書》《撫順故事集》《空隙》《細聽鬼唱詩》,隨筆集《最好的旅行》,文學評論集《被奪走了時間的螞蟻》。
蒯樂昊,1979年出生,媒體人,業餘畫畫自娛,現居南京。
孫文波,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作品入選《後朦朧詩全集》《中國二十世紀新詩大典》《百年新詩選》等多種選本。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荷蘭語。曾與人共同創辦《紅旗》《九十年代》《反對》《小雜誌》等民刊。參與主編《中國詩歌評論》《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主編《當代詩》。獲得多種國內詩歌獎項。迄今已出版詩集《地圖上的旅行》(1997)、《給小蓓的儷歌》(1998)、《孫文波的詩》(2001)、《與無關有關》(2011)、《新山水詩》(2012)、《馬巒山望》(2015)、《長途汽車上的筆記》(2017)。文論集《在相對性中寫作》(2010)。
柏琳,原《新京報•書評周刊》資深記者,編輯,現為書評人,獨立記者。從理論語言學中叛逃,在文學裡瞎打誤撞。
王梆,出版有電影文集《映城志》、數本短篇小說繪本集以及漫畫故事《伢三》等。電影劇作《夢籠》獲2011年紐約獨立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紀錄片《刁民》亦在數個國際電影節參展。小說作品散見於《天南》、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中國當代文學選集》、美國“文字無邊界”文學網站、2016年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故事新編”中國當代藝術展等。作為自由記者,為海內外媒體撰寫歐洲時政評論。譯有英國當代詩人理察•貝倫加滕詩選《改變》、英國當代詩人彼得•休斯詩選《貝多芬附魔曲》等。
蕭軼,平時睡覺、偶爾寫字的鄉下青年。
陳儒鵬,愛丁堡大學文學與現代性專業研究生,對伍爾夫和她的一切滿心歡喜。前《單讀》實習生,如今是個小評論員。
目錄
到未來去
【話題】
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陳楸帆
話的去處/賈行家
未來是她們的
【訪談】
尤瓦爾•赫拉利——我不預測未來,我只想讓人們有能力討論人類的未來/陳一伊、尤瓦爾•赫拉利
【影像】
鹽水池塘/彭可
【小說】
伊春/趙松
雙擺/蒯樂昊
【詩歌】
夤夜十書/孫文波
【隨筆】
貝爾格勒表情——誰在那兒歌唱?/柏琳
貧窮的質感/王梆
【評論】
居伊•德波——密謀一萬種可能/蕭軼
全球書情/陳儒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