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

草庵不及肩,旅途體方適。 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①。 污樽映瓦豆④,盡醉不知夕。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 

【創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王守仁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

草庵不及肩, 旅途體方適。

開棘自成籬, 土階漫無級①。

迎風亦蕭疏, 漏雨易補緝

靈瀨響朝湍②,深林凝暮色。

群獠還聚訊③,語龐意頗質。

鹿豕且同游, 茲類猶人屬。

污樽瓦豆④,盡醉不知夕。

緬懷黃唐化⑤,略稱茅茨跡⑥。

作品注釋

①漫:隨便;隨意。

②靈瀨(lài):水流湍急的樣子。

③獠(lǎo):即僚。中國古族名。分布在廣東、廣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亦泛指南方各少數民族。

④污樽(zūn):古時用來喝酒的酒具,污樽指土陶燒制的酒杯。瓦豆:古代陶製的一種禮器;。

⑤黃唐化:化,在這裡是泛指,沒有實際意義。黃唐,指上古時的黃帝、唐堯。 

⑥茅茨跡:跡,此處指遺物、遺蹟。茅茨,茅草屋。

作品譯文

搭成的草庵還沒有我的肩高,旅途疲倦的身體總有了歇憩的地方。

劈開荊棘自己做一道籬巴,挖成的土階分不清級數。

簡陋的草屋迎著風也感到蕭然,下雨漏水卻容易修補。

早晨聽得到流水湍急的響聲,傍晚看得見林間凝結的暮色。

當地人邀約來看望我,他們語音龐雜情意卻是那樣的真切。

舜居深山尚且與鹿豕相處,何況我與他們都是同類的人呵。

土製的酒杯與餐具輝映,我們盡情暢飲醉得忘了朝夕。

懷想遠古的黃帝唐帝,茅屋不也成了他們留下的遺蹟。

作品簡析

寫景抒情是這首詩的特點,通過對草庵及周圍環境的實寫,表達了詩人逆境奮爭的內心世界。龍場,修文縣龍場鎮。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奢香夫人開九驛,置龍場為首驛。王守仁於1508年(正德三年)春被貶謫到荒僻的龍場驛,他的心情是苦悶的,但一個心懷博大的人往往能在痛苦之中找到賴以解脫的東西,這便是潛藏在他心中的對於道義的追求,由是,低矮的草庵,成了歇息的最好地方,在陽明的眼裡,當地少數民族是那樣的質樸和多義,與他們在一起,作為士大夫的他,竟能夠捧著土製的酒杯喝得“盡醉不知夕”。對於自己的遭遇,詩人並沒有太多的悲天憐人的感慨,而是認為,住茅草房,在困難的環境裡也是能夠創造出豐功偉績的。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二十八歲參加禮部會試,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廣東等地爆發民亂,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啟用,並平定了寧王等叛亂,立下赫赫戰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學大師,著有《傳習錄》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學說的集大成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