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

初冬是漢語辭彙,解釋為冬天后的第一個月。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基本資料

北國初冬 北國初冬

釋義:

1.孟冬,冬季的第一個月。

2.剛剛進入冬季的頭幾天。

3.立冬的當天到小雪之間的那些天。

基本解釋:

[the first month of winter] 入冬的頭一個月,即陰曆十月。

引證解釋:

指孟冬,冬季的第一個月。

丁玲《韋護》第三章二:“早已是初冬時分了,但她卻只感受到一種喜氣。”王亞平《神聖的使命》:“這是初冬的一個傍晚, 王公伯 走在一條泥雪斑駁的街道上。”

基本含義

一月: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二月: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曆三月,或陰曆三月。

蠶月:夏曆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曆三月。

四月: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麥月梅月 純月 清和 余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六月: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十月: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曆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曆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

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臘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臘月是農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

杜甫詩歌

基本信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原文

垂老戎衣窄①,歸休寒色深②。

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③。

日有習池醉,愁來《梁父吟》④。

干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⑤。

創作背景

【鶴注】此廣德二年冬在幕府時作。

注釋

①蔡邕《房楨碑》:“享年垂老。”【黃注】幕官以戎服從事,當用兵之際也。又雲朝士兼戎服,知在朝亦間用之。隋蘇子卿詩:“鋒劍但須利,戎衣不畏窄。”

②【張溍注】歸休,謂歸溪休沐。

③《村臆》:著,火炎起也,猶俗雲火著。鮑照詩,“長霧高林。”

④習池醉、《梁父吟》,注見十三卷。⑤陸機詩:“出處鮮為諧。”

賞析

(此暫歸草堂而作也。首聯雙提。三四承次句,言歸溪冬景。五六承首句,言在幕情事。末句出處二字,總綰。【黃注】白首老人,戎衣趨府,寫出堪發人笑,亦見自慚之意。漁獵亦常事,拈急字、高字,便有意致。干戈未息,是年十月,武攻吐蕃鹽川城。遂何心,出處兩未遂也。)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國小課文

初冬 初冬

初冬

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霧。

遠處的塔,小山都望不見了。近處的田野,樹林像隔著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

太陽像個紅球,慢慢的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也不耀眼。

地里的莊稼早就收完了,人們正在忙著收白菜。

霧慢慢的散了,太陽射出光芒來。

遠處的塔、小山都望得見了。近處的田野、樹林也看得清了。

柿子樹上掛著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

樹林裡落了厚厚的一層黃葉,只有松樹、柏樹不怕冷,還是那么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