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列斯科夫(Николай Семёнович Лесков,1831-1895)俄國作家。1831年2月16日生於奧廖爾省一小官吏家庭。16歲喪父輟學,曾在法院工作。後當過一個大地主的領地管理人的助手,奔走於全國各地,熟悉人民生活和民間語言,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1861年遷居彼得堡,全力從事文學活動。60年代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反映愚昧落後的社會狀況。《一個村婦的生活》(1863,後經修改,易名《穿樹皮鞋的愛神》)描繪一個農村“女歌手”追求戀愛自由慘遭迫害的悲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1865)寫女主人公因情慾而殺人的故事,再現了商人階層中腐敗而殘酷的生活氣氛(這部作品曾由蘇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譜寫為歌劇)。但當時列斯科夫的思想立場同革命民主主義者是對立的。1862年彼得堡大火,謠傳縱火者為大學生,列斯科夫發表文章要求清查,引起進步青年的抗議。此後又在短篇小說《麝牛》(1863)、長篇小說《走投無路》(1864)中斷言在俄國開展革命運動不符合實際,“虛無主義者”不了解人民,因而最後陷於絕望。長篇小說《結仇》(1870~1871)更進一步公開詆毀革命民主主義者。由於這些“反虛無主義小說”,他長期被進步文學界所排斥。
70年代、特別在中期以後,他的思想有所改變,並同反動刊物《俄國導報》及其主編卡特科夫斷絕關係。他對社會作了某些諷刺性描寫(如《笑和愁》,1871),同時開始在許多作品中塑造一系列虔誠正直的人物形象(《神職人員》,1872;《被誘惑的流浪漢》,1873;《在遙遠的地方》,1873)。這些人物大多來自民間,或意志堅強,敢於同政教當局鬥爭;或心地仁慈,樂於為他人獻身;或勇敢、能幹,有時也不免粗暴以至殘酷,但卻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性格。不過列斯科夫之所以寫這些正面人物,是基於這樣一種想法:要克服社會上的邪惡,不必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而是通過道德的改造。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列斯科夫改變觀點,逐漸接近革命民主主義者。他的小說謳歌普通人民中的能工巧匠。《左撇子》(《圖拉的斜眼左撇子和鋼跳蚤的故事》,1881)把統治階級的愚昧專橫和左撇子的聰明善良作了鮮明的對照;《巧妙的理髮師》(1883)以抒情筆調描述了農奴藝術家的才華和他的悲慘命運。對社會的批判態度也有所加強,例如《崗哨》(1887)對尼古拉一世時代的野蠻的營房紀律、官僚主義,尤其是對大主教的偽善,作了有力的諷刺。逝世前不久寫成的《冬日》和《太太和鄉下丫頭》(均1894)著意“鞭撻和折磨”上層貴族。絕筆之作《兔子藏匿之處》(1891~1894)揭露沙皇政府對革命者的迫害。
列斯科夫於1895年3月5日去世。他的著作豐富,生前就已準備出版36卷本的全集。
人物作品
《一個村婦的生活》後易名為《穿樹皮鞋的愛神》(1863)
《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1865)
《麝牛》(1863)
《走投無路》(1864)
《結仇》(1870~1871)
《笑和愁》(1871)
《神職人員》(1872)
《被誘惑的流浪漢》(1873)
《在遙遠的地方》(1873)
《左撇子》(《圖拉的斜眼左撇子和鋼跳蚤的故事》,1881)
《巧妙的理髮師》(1883)
《崗哨》(1887)
《冬日》(1894)
《太太和鄉下丫頭》(1894)
《兔子藏匿之處》(1891~1894)
作品特色
小說題材廣泛,涉及俄國社會許多方面,其中很多是描寫市民和宗法制農民的生活風習的。這些作品結構獨特,敘述生動,富於戲劇性和幽默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他還善於把俄國民間語言和文學語言融合得和諧一致。
人物評價
高爾基讚許列斯科夫的藝術技巧,稱他為精通語言的“極其出色的行家”,並說自己和契訶夫從列斯科夫的作品中獲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