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行為理論研究

內容介紹

《刑法中的行為理論研究:南開大學法學院學術文存》稿是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刑法中行為理論的專著,屬於刑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性質的成果,也是作者多年關注和研究行為理論問題的最終成果。《南開大學法學院學術文存:刑法中的行為理論研究》運用比較的方法,在吸收、借鑑外國刑法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刑法學的立場,對我國刑法中的行為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挖掘和系統的論述,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國刑法中行為理論的專著。在內容上,《南開大學法學院學術文存:刑法中的行為理論研究》按照“前構成要件行為——構成要件中的行為——具體行為形態”的體系結構,深入研究了刑法中前構成要件行為的概念、本質與功能,犯罪構成要件中危害行為的法律本質、構成要素與表現形態,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刑法中的常見行為類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歸納,並對歸納出的各種具體形態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其中特別突出了對司法中難以把握的過失行為、原因自由行為、間接實行行為、持有行為等的論述,不論是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較以往的研究都有相當的突破。《南開大學法學院學術文存:刑法中的行為理論研究》共9章,分別為:刑法中的基礎行為;構成要件中的危害行為;故意犯罪的實行行為;過失行為;持有行為;間接正犯;親手犯;原因自由行為;危害行為的其他形態。

作者介紹

劉士心,男,河北邢台人,1967年11月出生,1989年畢業於河北大學法律系。鄭州大學刑法專業法學碩士(1998年),吉林大學刑法專業法學博士(2001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Oklahoma City University)法學院訪問學者(2008年12月—2009年12月)。現為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天津市法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天津市紀委市監察局案件審理諮詢委員。2002、2006、2008年分別獲得天津市第八、第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年當選“天津市優秀青年法學家”,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著有《競合犯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出版)、《不純正不作為犯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美國刑法中的犯罪論原理》(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在《法制與社會發展》、《法商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

作品目錄

第一章刑法中的基礎行為第一節基礎行為概說 一、基礎行為的概念 二、基礎行為的理論功能第二節關於基礎行為的學說與社會的因果行為論的提出 一、因果行為論 二、目的行為論 三、社會行為論 四、人格行為論 五、否定行為論 六、社會的因果行為論的提出第三節基礎行為的事實內容 一、社會的因果支配 二、主觀的行為意思第二章構成要件中的危害行為第三章故意犯罪的實行行為第四章過失行為第五章持有行為第六章間接正犯第七章親手犯第八章原因自由行為第九章危害行為的其他形態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