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末鈐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諸璽。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裝”及“裱褙匠曹觀”字樣。
隋仁壽元年(601年),顏之推、陸法言等撰成《切韻》一書,凡5卷,共收12100餘字。王仁煦在其基礎上又進一步整理增訂而成《刊謬補缺切韻》,除對《切韻》加以刊正、補註義訓外,還對本字俗體等加以辨析,增收約6000餘字,另增立兩韻,並註明《切韻》與另外5家韻書分韻的異同,可供了解其分韻梗概和關係等。
此書原為散頁,宋宣和年間裱成手卷,後有所改異:以首頁全幅粘裱於命紙右端,第二頁接續首頁尾,僅以右端紙邊粘於命紙上,各頁再依次以右紙邊向左相錯1cm粘裱,此式捲起如手卷,展卷時書頁鱗次相積,故稱“龍鱗裝”。因在收卷時各頁鱗次朝一個方向鏇轉,宛若鏇風,故又有“鏇風裝”之稱。外形似捲軸,但長度大大縮短,既便於翻檢,又保護了書頁,可視為捲軸向書冊過渡的一種裝幀形式。明洪武年間重裝時保留了原裝形式。
此書由宋內府遞歸清內府,清亡時被溥儀盜攜出宮,流落民間。1947年復為故宮博物院購得,仍完整無缺。與各書著錄比照,宋徽宗泥金題簽已佚,宣和7璽存4,本幅上加鈐了乾隆帝諸璽。欲得《切韻》原貌,唯賴此全本,同時還可賞其書法,考其紙墨裝潢,堪稱稀世之珍。1947年,故宮博物院將此本影印出版,簽題《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
已知《刊謬補缺切韻》還有兩種傳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紀初法國人伯希和盜出,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殘損較甚;其二為故宮所藏明項元汴跋本,稱“內府本”,但內容與宋濂跋本殊異,早經學者定為他人改作之書。
宋《宣和書譜》、《中興館閣儲藏書畫錄》,清《石渠寶笈·初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書著錄。
相關詞條
-
《切韻》音
《切韻》原書已經失傳,但它的語音系統卻完好地保存在兩個增訂本里。這兩個增訂本是故宮博物院藏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般簡稱《王三》)和《大宋重修廣...
《切韻》音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切韻》
中國重要韻書。隋代陸法言著, 成書於公元601年。原書已經失傳。20世紀初以來陸續發現了不少唐五代的寫本和刻本。雖多是一些增訂本的殘卷和殘頁,但藉此可以...
《切韻》 配圖 -
《廣韻》
《廣韻》是中國古代一部標註漢字讀音的書籍,保留了很多漢字的古音,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重要書籍。《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
圖書簡介 歷史源流 內容介紹 主要觀點 優點特色 -
唐寫本《切韻》
原題《刊謬補缺切韻》。朝議郎行衢州信安縣尉王仁昫字德新撰定。無書人名氏。王仁昫事跡亦無考。據此書“三十五銑”、“顯”字下注“今上諱”,王氏當為唐中宗時...
唐寫本《切韻》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廣韻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
簡介 主要內容 韻目 特點 主要問題 -
《五音集韻》
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這種書主要是為分辨、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而作, 屬於音韻學材料的範圍。同時它有字義的解釋和字型的記載,也能起辭書、字典的作用。
《五音集韻》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切韻研究
切韻研究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號: 現任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
圖書信息 作者簡介 目錄 -
韻目
韻目指從《切韻》以來的韻書為各個韻排列的目錄。供作詞曲用的韻書往往用雙字作韻目,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以“東鍾”、“歌戈”等作韻目。韻目把同韻的字歸為...
簡介 歷史相關 簡介 韻目代日 配圖 -
唐五代韻書集存
至隋初,陸法言執筆的《切韻》問世,此前《韻書》遂廢。 1955年,姜亮夫把自己以前在國外摹錄的一些韻書集為一編,名為《瀛涯敦煌韻輯》,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提要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