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謬補缺切韻

刊謬補缺切韻 《刊謬補缺切韻》,5卷,唐吳彩鸞寫本,韻書,唐王仁煦撰,長孫訥言注,裴務齊正字。素箋厚紙本,龍鱗裝。凡24頁,首頁單面書,余皆兩面書,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頁“耕”起為36行,每行字數不等。朱欄,縱25.5cm,橫47.8cm。
卷首、末鈐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諸璽。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裝”及“裱褙匠曹觀”字樣。
隋仁壽元年(601年),顏之推、陸法言等撰成《切韻》一書,凡5卷,共收12100餘字。王仁煦在其基礎上又進一步整理增訂而成《刊謬補缺切韻》,除對《切韻》加以刊正、補註義訓外,還對本字俗體等加以辨析,增收約6000餘字,另增立兩韻,並註明《切韻》與另外5家韻書分韻的異同,可供了解其分韻梗概和關係等。
此書原為散頁,宋宣和年間裱成手卷,後有所改異:以首頁全幅粘裱於命紙右端,第二頁接續首頁尾,僅以右端紙邊粘於命紙上,各頁再依次以右紙邊向左相錯1cm粘裱,此式捲起如手卷,展卷時書頁鱗次相積,故稱“龍鱗裝”。因在收卷時各頁鱗次朝一個方向鏇轉,宛若鏇風,故又有“鏇風裝”之稱。外形似捲軸,但長度大大縮短,既便於翻檢,又保護了書頁,可視為捲軸向書冊過渡的一種裝幀形式。明洪武年間重裝時保留了原裝形式。
此書由宋內府遞歸清內府,清亡時被溥儀盜攜出宮,流落民間。1947年復為故宮博物院購得,仍完整無缺。與各書著錄比照,宋徽宗泥金題簽已佚,宣和7璽存4,本幅上加鈐了乾隆帝諸璽。欲得《切韻》原貌,唯賴此全本,同時還可賞其書法,考其紙墨裝潢,堪稱稀世之珍。1947年,故宮博物院將此本影印出版,簽題《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
已知《刊謬補缺切韻》還有兩種傳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紀初法國人伯希和盜出,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殘損較甚;其二為故宮所藏明項元汴跋本,稱“內府本”,但內容與宋濂跋本殊異,早經學者定為他人改作之書。
宋《宣和書譜》、《中興館閣儲藏書畫錄》,清《石渠寶笈·初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書著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