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唐五代韻書集存》,周祖謨編著,是20世紀唐五代韻書彙輯與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著作。南北朝之際,反切興起,韻書亦隨之興盛。至隋初,陸法言執筆的《切韻》問世,此前《韻書》遂廢。至北宋,陳彭年奉詔依《切韻》重修《大宋重修廣韻》。此後《切韻》及此前《切韻》增補本亦廢而不行,此後學者如顧炎武、段玉裁的等欲得《切韻》原貌而不得。至清末,在敦煌藏經洞發現宋以前《切韻》寫卷,至1948年,在已歸國家的故宮博物院中亦發現《切韻》系韻書寫本。此時遂有學者致力於唐五代韻書的收集與整理。早在1921年,王國維據照片把英藏的三種敦煌《切韻》殘卷抄錄印行。1925年,劉復《敦煌掇瑣》輯錄法藏伯2011號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及兩種《切韻》的序文。嗣後,丁山、董作賓、方國瑜、羅常培、厲鼎煃、蔣經邦、陸志韋、魏建功、姜亮夫等續加搜考,又有許多新的收穫。1936年,北京大學出版了劉復、魏建功、羅常培編的《十韻彙編》,把當時所能見到的唐五代各種《切韻》、《刊謬補缺切韻》、《唐韻》寫本和刊本共9種(殘),外加《廣韻》一種(全書)對照排比在一起。1955年,姜亮夫把自己以前在國外摹錄的一些韻書集為一編,名為《瀛涯敦煌韻輯》,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印行。姜書凡三大冊二十四卷,分字部、論部和譜部三部分。字部收敦煌韻書摹本凡三十三種;論部收論文二十一篇,對所收韻書卷子的抄寫年月、版式、體制及其流變進行了細緻的介紹和考證;譜部據敦煌韻書卷子及其它材料,製成《隋唐宋韻書韻部總譜》、《諸隋唐宋人韻書反切異文譜》等表。後來姜氏又把《瀛涯敦煌韻輯》字部、論部修訂改編為《瀛涯敦煌韻書卷子考釋》,交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但限於當年的條件,姜書的錄文間有若干疏誤。有鑒於此,後來潘重規據敦煌寫本原卷(或縮微膠捲)重加校核,並補充了姜書的一些遺漏,出版了《瀛涯敦煌韻輯新編》(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74)。
1983年,周祖謨把數十年來蒐集的唐五代韻書寫本、刊本通過精心的拼綴之後,得30種,編成《唐五代韻書集存》由中華書局出版。《集存》分上下二冊,上冊為“韻書集存”,將30種韻書分成:(1)陸法言《切韻》的傳寫本;(2)箋注本《切韻》;(3)增訓加字本《切韻》;(4)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5)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6)《唐韻》殘本;(7)五代本韻書,共七類。這三十種韻書殘卷全部使用照片影印,文字不清處則另附較為可靠的摹本或摹刻本。下冊則是對這三十種韻書殘卷的考釋,說明原書的體制、內容及其特點,並與相關韻書比較,指出異同,闡明彼此之間的關係。1994年,台灣學生書局接受周先生委託出版台灣版,製版結束時,周先生復得日本刊布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所藏的《箋注本切韻》、《唐韻》殘葉三件,遂作為附錄附在全書之首,此書益見完備。2008年,中華書局據83版重印。
版本
《唐五代韻書集存》目前共有三種版本。即1983年北京初版,1994年台灣版,2008年北京二版。從內容上說,北京的兩次版本一模一樣毫無變化,而台灣版則是在北京初版的基礎上增加一個附錄,增收了3個殘卷。
從質量上來說,北京二版是用北京初版重印,清晰度已經不及北京初版。而台灣版則是利用周先生所存照片原件重新製版描潤,其清晰度在1983年的北京初版之上。
因此不論內容完備度和製版清晰度台灣版均超過北京兩版,是目前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