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螞蟻寫字的原理,先塗上蜂蜜,然後螞蟻會爬上去,從遠處看,就像是字。
我們來看看複印機。它的主要部件是硒鼓。該鼓上塗抹的硒能在黑暗中留住電荷,一遇光又能放走電荷。將要複印的字跡、符號、圖表等通過光照到硒鼓上,就能將這些內容如同在石碑上先塗上蜂蜜一樣“寫”在硒鼓上。受光照而又無字的部分放走電荷,有字的部分留住了正電荷。當然“螞蟻”不爬上去,是看不見這些字的。那“螞蟻”又是誰呢?是墨粉,我們設法讓帶負電的墨粉吸到硒鼓的有字部分上。硒鼓轉動時,讓帶正電的白紙通過,墨粉吸到紙上,經過高溫或紅外線照射,讓它熔化,滲入紙中。這樣便形成牢固、耐久的字跡和圖表。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工程師切斯特·卡爾森(Chester Carlson),發現常需要多份同樣內容的信函、公文送交各個部門,讓秘書抄寫、打字,易出差錯,份數一多又耽誤了工作。這種不便與麻煩使他感到要創造一種新機器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卡爾森潛心研究,經過長時期的探索,他成功地繪製出複印機的設計圖。但沒有哪個企業肯幫助他進行一項他們聞所未聞的發明,卡爾森只好在自己家中的廚房和浴室里進行研究。他白天上班,晚上廢寢忘食地研究製造複印機。經常搞到第二天凌晨,啃了啃冷麵包又匆匆趕去上班。在最後階段,精疲力盡的卡爾森只能請了一名叫奧托·科尼的助手。科尼是一個勤奮的青年,他協助卡爾森日以繼夜地苦拼了三周,終於制出了第一台複印機,並完成了第一張複印圖片。這張小小的僅5厘米見方的小圖片印著:“ARTORIAl0—22—38”。這小紙片今天成了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它記載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日期。從發明靜電複印機到正式投放市場,卡爾森足足搞了22年。直到1949年,卡爾森所在的哈格德公司生產出了靜電複印機。哈格德公司就是今天以複印機而聞名世界的施樂公司的前身。施樂公司的英文名詞Xerox正是靜電複印xerography中開始的幾個字母。
使複印機獲得發展的是卡爾森的接班人——鮑勃·岡拉克,按卡爾森設計並制出的第一批平板複印機是笨重的。複印一張拷貝需要花費四分鐘,印製精密的圖形,由於掃描粗糙,複印品常常讓人無法辨認。那時一些企業都寧可雇用打字的女秘書而不肯購買價格昂貴的複印機。卡爾森是施樂公司的總設計師,他當然為產品打不開銷路而煩惱不已。
一天,他走進車間,看到一個年輕人正滔滔不絕地告訴周圍工人,如何使用經他改進的一個複印裝置。卡爾森沒有驚動大家,悄悄走到一邊凝神靜聽了很久,他微笑起來,多么美好的設計啊!他當即誇獎說:“你是一個發明家!”他親切地問了年輕人姓名,知道他是剛進公司的大學生——鮑勃·岡拉克。
卡爾森的鼓勵增強了岡拉克的自信心。在此後的歲月里,岡拉克僅在靜電複印機技術上就有過133項發明和改進。他作出的發明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複印速度,岡拉克從原來每四分鐘印1張發展至今可以在一分鐘內印上150張。岡拉克主要是使複印機簡單化。他認為“簡單化是成功的關鍵!”岡拉克革除了複印機中不必要的部分,使複印機可放在書桌上卻又能印出一碼寬的檔案。卡爾森年事已高,他向董事會推薦了當時僅25歲的岡拉克。鮑勃·岡拉克替代了卡爾森,成了施樂公司的首席研究人員。由於岡拉克的努力,施樂公司的複印機成了世界上銷路最廣,套用最多的複印機。施樂幾乎成了複印機的代名詞。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複印機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現代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在複印機上得到套用。積體電路板塊代替了複雜的電晶體線路;雷射技術使複印更清晰精細;現代攝影、化學的最新技術使複印發展到幾乎完美的地步。
80年代出現了全色複印機,複印出的圖畫與最美麗的彩色照片無異。複印機已不僅僅是辦公用具,它在生產建設、科學研究中都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