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等法

分等法,數據分層法(stratification)又稱“分類法”、“分組法”。數據分層法就是性質相同的,在同一條件下收集的數據歸納在一起,以便進行比較分析。

什麼是分等法

數據分層法(Stratification)
數據分層法(stratification)又稱“分類法”、“分組法”。數據分層法就是性質相同的,在同一條件下收集的數據歸納在一起,以便進行比較分析。因為在實際生產中,影響質量變動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把這些困素區別開來,難以得出變化的規律。數據分層可根據實際情況按多種方式進行。例如,按不同時間,不同班次進行分層,按使用設備的種類進行分層,按原材料的進料時間,原材料成分進行分層,按檢查手段,使用條件進行分層,按不同缺陷項目進行分層,等等。數據分層法經常與統計分析表結合使用。

關於古代官員的分等法

官品
中華文化--中國古代官品制度
中國古代官制中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具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漢以降,歷代品位性等級的形態、來源,品位性官職的數量、類別紛繁複雜並且因時而異,其每一細微變化都可以折射出相關政治變遷,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顯示出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一些重要特點。
秦漢官僚的頭銜相當簡潔,大多不過一官而已。像“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這樣的頭銜是很希罕的。但漢以後就不同了,官僚的頭銜疊床架屋,諸如“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徐兗北徐南兗青冀六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南徐州刺史竟陵□開國公”、“使持節特進侍中太尉公尚書令都督冀定滄瀛幽殷並肆雲朔十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並肆汾大行台僕射領六州九(大)酋長大都督散騎常侍御史中尉領領左右駙馬都尉南趙郡開國公”之類官僚結銜,看得人眼花繚亂。
就算魏晉以後的官兒比秦漢能幹,兼治十數職畢竟勉為其難。其實這成堆的官銜各有不同性質,並不一定都對應著一份差事,許多不過用來增添榮耀、加重資望及賦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騎常侍”就是加號,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蟬,神氣多了。“特進”也是加銜,由此朝會時班次就可以進至三公之下了。加“開府儀同三司”則可開設府署、辟召掾屬,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禮儀。“驃騎大將軍”並不是軍職而是軍階,稱“軍階”也只是因其名為武號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將軍”標誌位階。散官“左光祿大夫”用於標誌文官位階,在北朝武職也能獲得。此外上述頭銜中還包括兼銜、爵號等等。這時官僚的業績未必超邁秦漢,可資誇耀的官號卻五光十色、琳琅滿目了。
這樣看來,中國古代的職類結構中至少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承擔兵刑錢穀、監察考選等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主要用於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屬“品位性職類”。後一類官號的權責規定有時只是徒具其名,但它們卻具有不容忽視的品位意義:用於增添資望、賦予待遇、確認品階,以及提供起家官職或遷轉階梯,提供候選、儲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舉的長串官銜,其中有許多就是這類官號。當然,在職能性和品位性官職之間,也存在大量既有職能、又有很濃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職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散階制,這在唐宋時期尤為突出。以唐制為例,其時文武散階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文武散階都是29階,分別以“大夫”、“郎”或“將軍”、“校尉”等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大夫、將軍等已不再是官職了,只是標誌等級的階號,好像近代的軍銜。散階和職事官階並不一致,為此還發展出了“行”、“守”等術語以規範之。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散階;在任滿解職的時候,散階依然維繫著官員品級;在授予職事官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曾有眾多待遇從屬於散階,例如薪俸、給田免課、刑罰、班序、車輿、衣服等,此外還涉及致仕、封爵、置媵、營繕、喪葬、謚議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祿官”為階官。唐宋的敘階及進階制度,繁複得讓人眼暈。
現代文官等級制中,依據品位的分等和職位的分等,構成了兩種不同類型。品位的分等是針對人員資歷品級的分等,表現為跟人走的官階;職位的分等則僅僅針對崗位權責確定報酬、劃分等級,此外就別無官階了。唐宋的“階職分立制”,顯屬品位分等。
傳統文官等級制乍一看來好像很簡單:秦漢用“若干石”的祿秩,魏晉以降用九品官品,如此而已。其實不然。祿秩或九品僅僅是級差而已,透過“品位—職位”視角,我們能看到多得多的東西。階官與職事官都用九品來標誌高下,但對於前者,九品是個人的位階;對於後者,九品是職位的等級,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於是第一,職位本身的高低構成了序列;第二,個人的官階高低構成了又一序列。
如果由“品位”繼續說下去,則還有第三,作為“品位”而被運用的各色官號、名位、加銜、兼職等等,事實也是等級制的重要部分,往往構成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序列,對應著不同地位待遇。進而還有第四,級差本身也可能用如品位。比如說吧,漢代的官僚待遇有一些逐漸與祿秩等級相應了,如六百石以上官有免役權、“先請”權,二千石以上官有任子權。比起權益只和具體職位掛鈎的做法,待遇依品級而定則品位分等色彩就濃厚了一些。後代也有大量官僚特權以官品為差。清代的“加某品銜”、“加某品服俸”,等於是把官品本身用如品位了。此外還有第五,勛官、封爵的等級雖非官階,但無疑也具有某種品位功能。
歷代王朝中這些因素形形色色、錯綜交織,且不斷發生著各種變異,呈現為不同格局。甲骨文和金文中一般情況是一人一官,那么也許有人就會用“早期特徵”解釋秦漢的官銜簡煉。南北朝的官僚遷轉,有時就能看到各種官銜的此升彼降:某人遷某官步子過大了,就略降其另一銜號以資微調,以更精確地確認這位官僚的品級。古人札記記述,元明的官銜有多達200多字的。傳統的等級與職類安排的演進,不僅體現在職能分工的日益細密上,還體現在權益分配、品位設定的日益複雜化上。
不過若把品位的複雜化僅僅看成一個線性進程,也未盡然。比如說,不妨認為周代官員都擁有兩個基本官稱,司馬、司寇、右師、大史什麼的當然應該看成職事;而被後儒稱為“內爵”的卿、大夫、士序列,看來就有從屬個人的“品位”意味了。《周禮》對某官用中大夫、下大夫還是用上士、中士、下士,都有明確規定。在世卿世祿的貴族制下,“內爵”等級首先取決於宗法身份,各色禮遇權益大都附麗於爵級。這種獨立於官職的“內爵”,可以視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品位分等。
秦漢用“若干石”祿秩來標誌官僚等級,而祿秩有一個突出特點,它很大程度上是附麗於職位的:居其職方有其秩,居其職則從其秩。做了太守你就是“二千石”,一旦解職,“二千石”就非你所有了。官員因故去職後朝廷並不為之保留既往官資,再仕之職低於原秩也不希罕。比如有位六百石縣令,在辭官為父母服喪三年後,只謀到了一個百石的州從事。甚至三公的再仕官低於原職也不希罕。假如以前做過三公,那么做千石的尚書令時朝廷多少有些優待,可給予二千石的待遇,但仍達不到先前相當“萬石”的級別;但如故官二千石者做了尚書令,就這點兒優待也沒有了,只能依從新職的千石之秩。今人經常詬病職位能上不能下、級別能高不能低,秦漢卻不是這樣。這很有點職位分等的意思吧。也就是說,從先秦“內爵”到漢代祿秩,官制中的品位因素反倒一度趨於淡化。
論漢代官制:“從整個制度來看,與後世相比,冗官不多,而且每個官吏都擔負非常具體的任務。……冗官少恐怕是官僚制發展的表現,但也是官僚制尚處於初期階段的特點。”所謂“初期階段的表現”,除了簡單粗糙外還可做較積極的理解:官僚組織在初創時總是較為精幹有效的;此後隨時光推移,老化、腐化和貴族化因素便逐漸滋生積累,包括冗官充塞、品級繁複等等。秦漢等級管理的簡單性中包含著草創的粗糙,但同時又是簡煉明快、富有新生朝氣的;唐宋入流、進階、磨勘、改官的複雜程式當然含有制度的進化,但過分的繁文縟節、繁瑣細密,也反映王朝已須為官僚的特權分配窮思殫慮,這部分事務畸形膨脹開來了。
唐宋的散階制,上承魏晉南北朝的制度餘緒。由於士族門閥政治東風送暖,魏晉以來官制中的品位因素百花爭艷。秦漢的領兵武職“將軍”,很快就虛銜化為軍階。各種冗官、名號、榮銜的滋生如雨後春筍。散官大夫在漢代只是沒有固定職事,卻經常承擔臨時差使,魏晉以下則幾乎就是冗散或榮銜。漢代加官本來具有的職能意義,在此期也明顯淡化。南北朝時形成了東西省體制,兩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階、遷轉階梯及用作加銜。此外秘書著作之官、東宮侍從及府官僚掾,也因優遊無事、主要用於起家遷轉而大為“品位化”了。在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下,中正依門第而定品,士人在入仕之初甚至之前,就先已擁有了一種作為官資的“門品”了。相關的各種選例,包括清濁有別、士庶有別、文武有別、官吏有別,都具有強烈的品位性質。後代好些品位性設定,都是此期發展起來的,例如重文輕武之制、流內流外之制等等。唐代的文武散階就來自南北朝的文散官和將軍號,而且與東西省散官呈沿革關係。
由唐宋而明清時代,轉折再度發生了。明代的散階形似唐宋而實已變質:唐代是據門蔭而授階、據階而授官,官職來自位階,或說以“階”為基準;明制卻是據官而授階的,有官職才有位階,散階通過入流和考滿來授受,並依職事變動相應調整,如此而已。所以學者認為明代散階僅是一種榮銜,不再有獨立於官品。清代官員的等級待遇進一步向實際職務傾斜,散階制繼續淡化、簡化,甚至混同於封贈,面目全非了。
由此可見,品位分等和品位性職類在歷代並非直線前行,而是存在著起伏不平的波峰和波谷。周代的“內爵”可以視為最早的品位分等,漢代祿秩等級則顯示了“附麗於職位”的鮮明特徵;魏晉南北朝的“門品”等等制度,無疑是品位性安排和品位性官職的一個高峰,唐宋階官承其餘緒;明清時則又出現了向職位分等回歸的趨勢。
那些波峰和波谷不會無因而來,與各代官僚政治和官僚群體的性格變遷,肯定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就不能不涉及品位分等和職位分等的不同傾向性的問題了。學者認為,品位的分等是“以人為中心”的,它有助於保障官僚的穩定感,使其不致因職位變動而喪失“級別”;職位的分等則是“以事為中心”的,體現了相對科學性、民主性,保證了效率和同工同酬。早期歷史文官制一般都呈品位分等,越傳統的社會越重身份,而“身份”就是一種從屬於個人的地位。例如,英國文官制的誕生較早,所以採用了品位分等之法、殘留著貴族色彩,與富有現代性的美國文官制相當不同。
進而這兩種分等就可以和官僚的“自利取向”或“服務取向”問題聯繫起來。在“服務取向”的情況下,官僚只有很小的自主性和拓展特權的天地,專制君王的鐵腕迫使他們成為動員資源、統一國家和壓制反抗的有效工具。而在“自利取向”情況下,官僚特權膨脹,擁有更大空間來牟取一己私利;官額膨脹而效率下降;官僚將官位僅僅視為薪俸之源,將之“私有化”甚至世襲化,並使自身“貴族化”了。我們假定:重身份、“以人為中心”的品位分等安排,與官僚的“自利取向”或“貴族化”傾向具有更大親和性;重效率、“以事為中心”的職位之分等,則與官僚的“服務取向”呈內在契合關係。
由此來看歷代官階制變遷:周代官員的卿、大夫、士的品位性分等,與其時的封建貴族政治相為表里。戰國急劇的官僚制化造成了身份制的斷裂,秦漢強硬的皇權“以吏治天下”,或說以“吏”的形象為百官定性定位,相應地,祿秩等級便呈現出從屬於職位的濃厚色彩。魏晉以降官僚階層大為“士族化”了,與士族門閥政治相應,此期等級制中的品位因素在帝國時代名列前茅。唐宋發達的散階制,一方面殘留著上一時代的影響,敘階時“一切以門蔭結品”;同時“勞考進敘”之制又顯示,它已回歸於官僚政治範疇之內了。至如明清時代向職位分等的一定回歸,與學者所云此期“專制皇權高度強化”、“官僚法律特權地位降低”,應該說直接相關。
對歷代品位制變遷的如上敘述,只是個非常粗線條的勾勒;除了以上概括的5類品位安排之外,肯定還找得出更多的品位因素。歷代品位性等級的形態、來源,品位性官職的數量、類別紛繁錯綜且因時而異,其每一細微變化都可以折射出相關政治變遷;解析其間因果,便可以顯示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一些重要側面。品位視角的官制研究,較之職能視角的官制研究,應該說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後由吏部尚書陳群提出。它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州郡選擇「賢有識見」的官員任「中正」,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將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實際上官員都從世家大族中選定,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以此制選官。
唐代的官僚等級制下 在職事官之外,存在著文散階和武散階序列,它們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被稱為“散位”、“本品”或“本階”。文散官一共有29階。開府儀同三司居從一品,特進居正二品;自從二品到從五品下的11號都以“大夫”為名,分別是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自正六品上到從九品下,分別是朝議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朝請郎、宣德郎、朝散郎、宣義郎、給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務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將仕郎。武散官也是29階。自從一品到正三品分別是驃騎大將軍、輔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冠軍大將軍;自從三品到從五品下分別為雲麾將軍、忠武將軍壯武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定遠將軍、寧遠將軍、游騎將軍、游擊將軍;正六品上到從九品下,上階為校尉、下階為副尉,分別是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振威校尉、振武副尉、致果校尉、致果副尉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宣節校尉、宣節副尉、禦侮校尉禦侮副尉、仁勇校尉、仁勇副尉、陪戎校尉、陪戎副尉。白居易《輕肥》有句:“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依照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緋衣,二品、三品官佩紫綬,“大夫”與“將軍”都是就散階而言的。
其官司之別,曰省、曰台、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這裡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正一品:【正國級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榮譽官職,相當於人大、政協之類的】殿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北京軍區司令】、掌鑾儀衛事大臣【中央機關事物局、安全局長】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正國級減】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榮譽官職,相當於人大、政協之類的副職】
協辦大學士【政治局委員】、各部院尚書【副總理兼部長】、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書記兼最高監察長】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長】、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八旗軍大軍區司令】、都統【八旗軍首都及陪都軍區司令】、提督【綠營軍區司令】
正二品:【副國級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相當於總工會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中央儀仗隊】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綠營集團軍司令】
從二品:【部級】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國務委員】、翰林院掌院學士【社科院院長】
文職外官:巡撫【省委書記】、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長】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副部級】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副書記】、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訪辦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北京市長】、奉天府府尹【直轄市長】、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紀委書記】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軍級軍隊領導】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副部級減】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廳級加】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訪辦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外交部長】、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長】、奉天府丞【直轄市副市長】、各省守巡道員【地委專區書記】、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廳級】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中央黨校校長】
文職外官:知府【市委書記】、土知府【自治市市委書記】、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廳級減】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長】、太醫院院使【首長醫院院長】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副廳級加】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直轄縣書記】、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副廳級減】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縣處級加】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縣處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首都縣副縣長】、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縣委書記】、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副處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科級】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副科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股級】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副股級】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員】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