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韌帶

分歧韌帶,足內側軟組織松解術。尚無骨變形的大齡兒童或非手術療法失敗者應即施行此手術。嚴重跖屈,經手法矯正、跟腱延長後的殘留跖屈,切開踝後關節囊可予矯正。但骨已有變形者無效。

[適應證]

非手術療法失敗、生後6個月以上者或年齡較大未經治療者均需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選擇]

1.跖屈畸形 嬰幼兒用跟腱切斷延長術,3歲以上須用跟腱延長術(見跟腱延長術),嚴重畸形須加用踝關節和距下關節後關節囊切開術。

2.高弓足 跖腱膜切斷術(見跖腱膜切斷術)。並切斷屈、屈趾短肌的跟骨起點。

3.內翻畸形 切斷所有致內翻的軟組織因素。有分裂韌帶,三角韌帶的脛跟、脛舟韌帶,距跟骨間韌帶,Z型切斷、延長脛後肌腱。

4.內收畸形 切斷距舟韌帶,舟楔韌帶。

5.攣縮肌肉的拮抗肌力弱者應施行攣縮肌腱轉移術(見肌腱轉移術)。

6.有骨性畸形的病人須行三關節或二關節融合術(見足三關節融合術)。

[術前準備]

1.術前浸泡、清潔皮膚。治療胼胝。

2.攝足部X線片,了解骨關節變位和變形情況。

3.術前練習足外翻活動,牽松內側緊張的皮膚。

[麻醉]

嬰幼兒用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成人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對側臀部墊高30°,病足可外鏇平放在手術台上。

2.切口 起自第1跖骨基底部內翻,弧形向後繞過內踝下1cm,達跟腱內緣。

3.松解內翻軟組織攣縮 切開皮膚,不作皮下分離。先找到舟骨結節(由於內翻跖屈畸形,舟骨移位靠近內踝)及附麗其上的脛後肌腱,分離並切斷該肌在載距上的止點,切斷分歧韌帶,切開腱鞘、Z形切斷、延長攣縮而增粗的脛後肌腱,足內翻可得到初步矯正。

切開屈、屈趾長肌腱鞘,將屈趾長肌腱和脛後肌腱向前牽開,將屈長肌腱和脛後血管神經束向後牽開,顯露距骨、舟骨的內側面及三角韌帶淺層。在載距突上方切斷脛跟韌帶,在其前方切斷脛舟韌帶、距舟韌帶。但注意勿損傷深層的脛距韌帶和跟舟韌帶,以免日後發生平足。強力外翻患足,如仍有跟骨內翻,應切斷距跟骨間韌帶[圖1⑷].跟骨內翻即可完全矯正。

4.矯正前足內收 經過上述步驟,可以矯正部分前足內收。如矯正不足,可切開距舟關節囊,舟楔韌帶,必要時可切斷跟舟背側韌帶和跟舟跖側韌帶的一部分。前足內收即可被矯正。

5.矯正高弓足畸形 應施行跖腱膜切斷術(見跖腱膜切斷術)。

6.矯正跖屈足畸形 施行跟腱延長術和踝關節後關節囊切開術(見跟腱延長術)。

7.內固定 維持足於理想的矯正位,用克氏針由楔骨插入,經舟骨進入距骨,以固定距舟骨的位置;如固定不牢,可固定跟骰關節的位置[圖1⑸].

8.縫合、外固定 分層縫合皮下和皮膚,術畢用雙石膏托固定足於矯正位。

[術中注意事項]

1.術中應一邊手法矯正畸形,一邊對緊張的組織辨認清楚後切斷,以免切斷正常組織。

1.手術矯正必須達到下列情況才算完全,如達不到,應繼續檢查和松解。矯正標準如下:

⑴所有畸形無需強力矯正可達到過度矯正的位置。即前足外展、足弓變平、踝關節背屈及跟骨輕度外翻位。

⑵足X線片示跟距、脛距、距骰軸線和距舟軸線恢復正常解剖關係。

3.嚴重跖屈內翻畸形的內側皮膚少,畸形矯正後皮膚緊張,難以縫合時,應先照顧縫合,待皮膚癒合後再矯正殘留畸形。再者脛後血管神經束不象肌腱可以延長,矯正畸形也應以不引起功能障礙為度,待後逐步矯正。

[術後處理]

1.術後抬高患肢,嚴密觀察血運和功能。如有障礙,應立即拆除石膏,減少矯正程度。

2.術後2周拆線,6周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針,積極鍛鍊功能。

3.如有殘留畸形,套用手法矯正,繼續矯正位外固定,或隔2周再重複直至過度矯正為止。然後逐步鍛鍊,晚間用石膏托維持矯正位半年以上。

4.定期隨診至少2年,如有復發,應及時矯正處理,並穿矯形鞋1~2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