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約翰23歲時,高中畢業便不再升學,終日不知所以地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惶惶然地在酒吧飲酒作樂度過,戀情不斷卻未見真愛。直到有一天,他毅然投效軍旅,並於放假回家時,在家鄉的艷陽下、沙灘上,偶然結識正值花樣年華的莎文娜。
21歲莎文娜的成長背景與約翰相去甚遠,她不同於約翰的放浪形骸,她單純、善良、率真,有堅定的理念與信仰,有清楚而明確的目標。透過莎文娜,約翰重新認識了自己,也重新認識了愛情。甜蜜的相處時光總是短暫,約翰必須回到軍隊,甚至被派駐海外。時間一天又一天地過去,這段靠書信維繫、偶而得以見上一面的遠距離戀情,終因莎文娜的一封分手信而劃下句點。陷入心碎絕境的約翰,把他收藏的整箱信搬出來,燒毀在軍營的火堆里。
後來約翰在戰場負傷,傷好後他選擇了繼續服役。然而因父親病危,約翰回家探望,順便去莎文娜家中卻發現早已物是人非,莎文娜和鄰居蒂姆已經成為愛人,而蒂姆此時也已經病重。後來倆人在莎文娜家中的共進晚餐,此時的莎文娜再也忍不住而一吐單獨生活的苦悶和當時處境的艱難,分別時莎文娜說不久再見,而經歷過戰爭中生死的約翰卻猶豫了很久,沒有像以前那樣給相同的答覆,只是說聲再見。他將父親生前收藏的硬幣全都賣了,只留下一枚錯幣,得到的錢匿名捐給了蒂姆,為蒂姆贏得了向家人告別的時光。約翰又回到了戰場。後來從莎文娜的信中得知蒂姆用人生最後的時間告別了朋友。最後以兩人在咖啡店前的相擁結尾,經過戰爭和離別洗禮的一對戀人終究是走到了一起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約翰 | 查寧·塔圖姆 | ---- |
莎文娜 | 阿曼達·塞弗里德 | ---- |
蒂姆 | 亨利·托馬斯 | ---- |
約翰的父親 | 理查·詹金斯 | ---- |
蘭迪 | 斯科特·波特 | ---- |
紐德 | D·J·科特羅納 | ---- |
魯斯特 | 卡倫·莫斯 | ---- |
斯塔克斯 | 加文·麥卡利 | ---- |
貝里 | 喬什·盧塞納 | ---- |
斯通隊長 | 基思·魯濱孫 | ---- |
蘇珊 | 萊斯莉·費舍爾 | ---- |
柯蒂斯先生 | 戴維·安德魯斯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馬蒂·博文、威克·戈弗雷、 瑞恩·卡瓦勞格 |
原著 |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
導演 | 萊塞·霍爾斯道姆 、Lasse Hallstrouml |
副導演(助理) | 蘭道爾·巴爾斯梅爾 、查爾斯·克魯維爾、朱莉·卡明斯 |
編劇 | 傑米·林登 |
攝影 | 特里·斯泰西 |
配樂 | 黛博拉·盧瑞 |
剪輯 | 克里斯蒂娜·博登 |
道具 | 喬安娜·科爾伯特 |
選角導演 | Mark Fincannon、理察·察曼托 |
藝術指導 | 卡拉·林德斯特倫 |
美術設計 | 馬克·加納 |
服裝設計 | 達納·坎貝爾、凱薩琳·蘭斯頓 |
視覺特效 | David Isyomin |
布景師 | 薩默·尤班克斯 |
註:分手信的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約翰 |演員 查寧·塔圖姆 高中畢業便不再升學,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惶惶然地在酒吧飲酒作樂度過,戀情不斷卻未見真愛。之後他毅然投效軍旅,並於放假回家時,偶然結識莎文娜。隨後約翰便回到軍營,長年與莎文娜有書信的交流。 | |
莎文娜 |演員 阿曼達·塞弗里德 約翰的情人,兩人在家鄉相識後不斷進行書信交流。但迫於約翰久不在身邊,最終與蒂姆結婚。 | |
約翰的父親 |演員 理查·詹金斯 約翰的父親,很少跟兒子約翰進行情感上的溝通,生活中唯一的愛好就是收集硬幣,因此收集硬幣是以前和兒子的共同愛好,隨著約翰的長大,這個習慣漸漸不見了。 | |
蒂姆 |演員 亨利·托馬斯 莎文娜的好朋友,有一個患有自閉症患者的兒子。影片最後與莎文娜結婚,但不久因癌症離世。 | |
蘭迪 |演員 斯科特·波特 迷戀莎文娜,影片開始之初處處與約翰不和。 |
角色介紹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曲目 | 演唱者 | 專輯資料 |
---|---|---|
Paperweight | Joshua Radin & Schuyler Fisk | 原聲集封面 |
The Moon | The Swell Season | |
Amber | 311 | |
Excelsior Lady | The Donkeys | |
Things & Time | Wailing Souls | |
Little House | Amanda Seyfried | |
This Is the Thing | Fink | |
Think of Me | Rosi Golan | |
You Take My Troubles Away | Rachael Yamagata & Dan Wilson | |
Dear John Theme | Deborah Lurie | 發行日期:2010年02月01日 |
精彩對白
這是開頭的獨白 也是John寫給父親的信,很感人
Something I wanna tell you.
After I got shot,
you wanna know the very thing that entered my mind?
Before I blacked out?
Coins.
I'm 8 years old again on a tour of the U.S. Mint,
I'm listening to a guide explained how coins are made.
How they're rimmed and beveled. How they are stamped and cleaned.
And how each and every batch of coins are personally examined.
Just in case any have slipped though with the slightest imperfection.
That's what popped into my head.
I am a coi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 was minted in the year 1980.
I've been punched from sheet metal.
I've been stamped and cleaned.
My ridges have been rimmed and beveled.
But now I have two small holes in me.
I'm no longer in perfect condition.
So there's something else I wanna tell you.
Right before everything went back.
You wanna know the very last thing that entered my mind?
Is you.
離開我就別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縫補也會遭遇穿刺的痛。
If you leave me, please don’t comfort me because each sewing has to meet stinging
原聲資料
Little House—— Amanda seyfried
Paperweight——Joshua Radin & Schuyler Fisk
Think of me——Rosi Golan
You take my trouble away——Rachael Yamagata & Dan Wilson
Dear John Theme——Deborah Lurie
Things&Time——Wailing Souls
The moon——The Swell Season
This is the thing——Fink
Amber——311
Excelsior Lady——The Donkeys
幕後花絮
影片名Dear John是美國的一個俚語,意思為絕交信。它原先寫為Dear John Letter,John在這裡代指美國大兵。這個詞的來源是二戰時期,由於在家鄉的未婚妻或者是妻子忍受不了自己的男人常年在外,從而提出分手。這種信的內容一般都是:“我已經找到終生伴侶了,那個人不是你”。由於Dear John的風靡,而且信件內容非常簡短,所以直接催生了另一個英語中的詞組:“That's all she wrote”,這個詞組的非字面含義是“我被她甩了”。
《分手信》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第11本小說,曾是《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並被翻譯成了35種文字,全球銷量4500萬冊。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有多部作品被搬上過銀幕,其中有《戀戀筆記本》、《瓶中信》、《初戀的回憶》和《羅丹島之戀》等。
影片女主角的名字叫做莎文娜,和尼古拉斯·斯帕克斯一個女兒的名字一樣。其實,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在自己的書中總是喜歡以自己親人的名字來命名人物。
《分手信》里的父親和提姆的弟弟都是自閉症患者,生活中,斯帕克斯的兒子是輕度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的一種)
。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11年 | 泰勒獎 | 最佳票房應影片 | 獲獎 | 黛博拉·盧瑞 |
2011年 | MTV電影大獎 | 最佳男演員 | 提名 | 查寧·塔圖姆 |
最佳女演員 | 阿曼達·塞弗里德 | |||
2011年 | 美國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劇情類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2011年 | 美國青少年選擇獎 | 最佳劇情電影男演員 | 提名 | 查寧·塔圖姆 |
最佳劇情電影女演員 | 阿曼達·塞弗里德 | |||
最佳劇情電影 | 全體劇組 | |||
最佳電影火花 | 阿曼達·塞弗里德、查寧·塔圖姆 |
發行信息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加拿大 Canada | 2010年2月5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10年2月25日 |
英國UK | 2010年4月14日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10年5月6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10年3月4日 | 德國 Germany | 2010年5月6日 |
法國 France | 2010年3月31日 | 新加坡 Singapore | 2010年2月25日 |
西班牙 Spain | 2010年4月23日 | 瑞典 Sweden | 2010年6月4日 |
票房信息
影片在美國上映首個周末在2969家影院放映,共收穫3240萬美元的票房
。影片在香港上映單日收穫15萬港幣票房,上映4天共獲85萬港幣票房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影片給觀眾提供了充足的機會來欣賞查寧·塔圖姆寬闊的肩
膀和阿曼達·塞弗里德燦爛的微笑,但讓遠隔千里的他們保持聯繫的敘事裝置在銀幕上不怎么管用。(《綜藝》評)
影片《分手信》小心翼翼地蒸餾了人們的經歷,並把它們濃縮成味道甜美而且易吸收的糖漿,這也許不是一劑強效藥,卻能有效地治療純情緒化和感應式心痛。(《紐約時報》評)
影片最終會讓人哭得唏里嘩拉。(《底特律新聞》評)
導演柔和的執導手法甚至讓戰爭也顯得那么安靜。(《娛樂周刊》》評)
兩位主演之間擦出了強烈的火花,塞弗里德給她的角色帶來了一種活力的自信。(《紐約每日新聞》評)
影片裡大多數是兩位漂亮的主演含情脈脈地相互對望,對那些追求浪漫的觀眾來說,通常這就足夠了
。(《西雅圖時報》評)
負面評價
影片《分手信》講述了兩個相愛的年輕人最終未能找到幸福的心碎故事,只是因為他們落入了尼古拉斯·斯巴克斯小說改編作品的陷阱之中。(《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充斥著過度傷感情緒的《分手信》會深深打動觀眾,如果她們只是12歲的女孩子。(《亞利桑那共和報》評)
兩位主演不再共同出現在銀幕上為影片加溫時,它就像昨天的剩蟹湯一樣冰冷結塊。(《費城詢問報》評)
人物在任何方面都沒有真正的深度和質地,無論是傷感或者其他什麼
。(《洛杉磯時報》評)
影片製作
幕後製作
純潔至上的愛情
有人經常認為,小說的主角往往就是作者自己。其實這種說法不見的完全正確,但也不無道理。一個作者總是要根據自己或者是身邊的人和事來組織題材和人物。有"美式純愛系小說天王"之稱的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就是這么一個喜歡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素材的作家。對於這本《分手信》,他說:"實際上,這本小說中的故事基本就是我的愛情故事。當然,我的愛情比較一帆風順。那個我愛上的女孩現在已經成了我的太太。20年前,我和她在海邊相遇,一見如故,聊了很久。我當時發現我們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4天的時間裡,我們就互相愛上了對方。不過短暫的休假結束了,我和她就要各奔東西。我們都非常捨不得,於是就約定要用通信聯繫彼此。在接下來的那幾個月里,我們一共大概寫了200多封信。"也許生活真的是作家最好的素材庫,這本帶有作者親身經歷影子的小說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不僅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榜首,並且還被著名的瑞典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相中,改編成影片。
萊塞·霍爾斯道姆說:"我在閱讀這本暢銷小說之前,沒有對它抱有太多的期待,很多年的閱讀經驗告訴我,被眾人追捧的東西不見的就是佳作。可是當我開始閱讀它的時候,我完全被《分手信》迷住了。小說中對愛情、對兩個人的情緒的絲絲入扣的描寫很容易就抓住了我的心。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小說並非在敘述一個發生在兩個人中間的愛情故事,而是在描述一個男孩的成長,那種他對自己的生命的尋找,以及救贖。這是小說中最吸引我的。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從裡面找到自己年輕時候或者是戀愛的影子。可能這種心境,每個人都有體會。"
在影片的攝製過程中,演員也常被小說中的那種感同身受的情緒打動。扮演約翰的查寧·塔圖姆說:"這本小說里的愛情比斯帕克斯所寫過的任何一個愛情故事都要黑暗。這裡面有隱瞞,有孤寂,也有自閉。他在故事中傾注了自己的所有心血,才能寫的這么感人至深。整個影片沒有打仗什麼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純粹的傷感的愛情電影。兩個墜入愛河的年輕人,對愛情茫然而毫無所知。就像開著一輛失控的汽車,在愛情的高速公路上橫衝直撞。"與他演對手戲的阿曼達·塞弗里德說:"為了愛而放棄,這真的是一種自我犧牲,也是愛情的一種表達方式。影片在這一點上真的打動了我,愛人不是早上叫你起床的人,也不一定是等你吃晚餐的人,而是在必要的時候犧牲自己,為你保全幸福的人。"
愛情小說不是浪漫小說
已經寫了11本愛情小說的小說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對於愛情小說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說,"愛情小說不是浪漫小說,這是兩種類型的文學樣式。浪漫小說是那種通俗的流行劇,只要情節足夠浪漫和煽情就可以了,但是愛情小說卻是小說中最難寫的一種。愛情小說要求作者能探索人類真正的情感,並且喚醒讀者心中的這種欲求。但是作者卻又不能操縱讀者,不能像是愛情導師那樣教育讀者。愛情小說要求有戲劇性的故事,但是又不能寫成肥皂劇,它們要求角色具有普遍的意義,同時還要有新意、不流俗。最後還要有簡練而且一流的文筆將這些連起來。很少有作家能做到這些,就是因為愛情小說非常難寫。恐怖小說只要恐怖就好,不要求什麼愛情元素或者是悲劇元素;探險小說只要刺激就好,不要求能寫出人物的自我認知。這就是為什麼其他小說種類中有非常優秀的作家,而愛情小說卻鮮有高水準的作品--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埃里奇·西格爾的《愛情故事》都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對於安排911和伊拉克戰爭作為小說背景,斯帕克思解釋說:"戰爭是小說最好的背景,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亂世佳人》和《卡薩布蘭卡》都是箇中翹楚。這么做,會很俗套,因為在我之前已經有無數人這么寫過和拍過了;另一方面也會很脫俗,因為我沒有對戰爭表達褒獎或者是貶斥,我想這才是我寫小說的初衷。我寫的不是戰爭小說,而是一本愛情小說,最近這幾年,很少有作家這么做。"
雖然故事背景發生在911和伊拉克戰爭的大時代下,可是斯帕克思並沒有在小說中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這在近些年來的戰爭題材小說中是罕見的。導演霍爾斯道姆說:"其實這是一種策略,一種寫小說和拍電影的敘事策略。如果我在影片中拚命地表達我對戰爭的痛恨的話,觀眾很快就要厭倦了,電影業會失去觀賞性。如果我不表達我對戰爭的看法,只是描繪兩個人無力的命運和無奈的生活,觀眾很快就會對人物和故事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是我需要的。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Relativity Media [美國] Temple Hill 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Screen Gems Inc.[美國] (2009) (USA) (theatrical)
A-Film Distribution[荷蘭] (2010) (Belgium) (all media)/(2010) (Netherlands) (all media)
Kinowelt Filmverleih[德國] (2009) (Germany) (all media)
Metropolitan Filmexport[法國] (2009) (France) (all media)
Pinema[土耳其] (2009) (Turkey) (all media)
特技製作公司
Company[美國]
其他公司
Dolby Laboratories[美國]
sound mix Entertainment Clearances Inc.[美國]
rights and clearances Movie Movershair and make-up trailers/transportation Relativity Media[美國]
funding Business Affairs Inc.[美國]
production counsel Rockbottom Rentalscell phone rentals/walkie rentals/nextel cell phone rentals/modem card rentals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transportation equi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