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臘增殖性紅斑

凱臘增殖性紅斑(queyrat’s erythroplasia)又稱紅斑增殖病或增殖性紅斑,是發生於黏膜上的鱗屑性紅斑。發病多在50歲以上男性多見於?頭,亦可發生於女陰和肛門。臨床主要表現為界限清楚的紅色小斑片,覆以灰白色鱗屑可轉變成侵襲性的鱗癌。手術早期切除,效果好。

流行病學

發病多在50歲以上男性,多見於頭,亦可發生於女陰和肛門

病因

可自然發生,但常發生於割包皮後癒合不良而少量滲液的患者,因滲液產生慢性刺激而引起本病。

發病機制

黏膜上皮常全層受累,與周圍正常部分的界限明顯,其組織象類似皮膚原位癌。組織病理特徵為乳頭間表皮棘細胞肥厚,形成細長的表皮突,象手指樣向下生長直到真皮,但基底膜完整,真皮內有血管擴張,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呈帶狀浸潤,在增生的上皮中可見有許多異形上皮細胞,核深染,或為多核。瘤巨細胞和角化不良細胞較少見。

臨床表現

凱臘增殖性紅斑凱臘增殖性紅斑

1.好發部位損害主要發生於龜頭,其他部位如口腔、女陰和肛門等黏膜亦可累及。
2.臨床症狀一般為單個略高於皮面的鮮紅或淡紅色斑片邊界鮮明,呈圓形卵圓或不規則形,上覆以稍發亮具有韌性、薄的不易剝離的灰白色鱗屑,表面光滑細軟深處稍有浸潤如圖1所示。通常無自覺症狀,有時可有瘙癢和燒灼感。

本病發展緩慢,病程自數月至25年不等,平均約為2年。若持續時間長、呈疣狀增生或形成潰瘍,則提示可能轉成侵襲性鱗癌。

併發症:
1.侵襲性鱗癌非侵襲性增殖性紅斑病若未能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病變可出現浸潤糜爛、破潰或乳頭狀變化,常表示已發展成侵襲性鱗癌。
2.周圍組織侵犯和淋巴結轉移一旦轉為侵襲性鱗癌可侵犯周圍組織,伴有區域淋巴結和(或)遠隔部位轉移(約有20%)。

診斷

根據本病的好發部位、皮損特點結合病理檢查,一般診斷不難。

鑑別診斷:
組織學上需與慢性局限性?頭包皮炎、固定性藥疹銀屑病、扁平苔蘚、紅斑狼瘡、漿細胞性包皮?頭炎、梅毒、濕疹等病相鑑別。

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可見黏膜上皮受累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分明,組織象類似皮膚原位癌瘤巨細胞和角化不良細胞較少見,浸潤細胞中漿細胞多見。

治療

應避免任何局部刺激。
1.非侵襲性損害
(1)5%氟尿嘧啶(5-氟脲嘧啶)軟膏外用或5%~20%氟尿嘧啶溶液外用。
(2)單獨切除。
(3)雷射、液氮冷凍、電灼等治療
(4)淺層X線照射的效果亦較好通常採用低電壓,一般用29~43KV,3000~5000R。
2.侵襲性損害最好採用Mohs外科技術治療。
治療中應注意保護陰囊,否則易受刺激而發生水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