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凱恩斯的消費函式理論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具有其兩重
特性。一方面,它從資本主義制度出發,服務於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要使經濟擺脫危機而得以順利增長,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市場經濟的一般運行規則。
縱觀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以下簡稱《通論》)中有關邏輯順序,可將其消費理論簡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費量(c)與就業量(n)連線起來。認為一定水平的就業量決定一定的消費量。(《通論》第79—80頁)。
(二)設一定的收入決定於一定的就業量。即“在本書範圍內,真實所得之變動原因,僅限於一特定資本設備上就業人數之增減,故真實所得隨就業人數之增減而增減”(《通論》第98頁),這樣又把收入(y)與就業量(n)聯結起來。與第一步相結合,從而把消費與收入聯繫起來。
(三)討論消費與收入等因素的關係,定義消費傾向(函式), c[,w]=x(y[,w])。
社會的消費取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數量。
(2)客觀環境因素。
1、工資單位之改變;
2、所得與淨所得之差別;
3、資產的貨幣價值的變動;
4、時間貼現率;
5 、財政政策之改變;
6、個人對未來收入的預期。
以上除工資單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內都不會有太大變動,所以對消費也不會有重大影響。因此,消費是真實所得的較穩定的函式。
(3)主觀因素。
首先分析影響儲蓄動機的因素,包括謹慎、遠慮、計算、改善、獨立、企業、自豪與貪婪。然後從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響消費的主觀因素為享受、短見、慷慨、失算、炫耀與奢侈,等等。這些因素取決於制度、傳統、資本技術設備等影響,而在短期內不易發生變化,即可看作既定量。這樣,再一次證明了消費是收入的穩定函式,這裡的收入當然是指現期的絕對收入水平。
(四)定義邊際消費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的比例。0〈dc[,w]/dy[,w]〈1,邊際消費傾向呈遞減規律,小於平均消費傾向。“當社會之真實所得增減時,其消費量亦隨之增減,但後者之增減常小於前者。”(《通論》第98頁)。
以上構成凱恩斯消費函式理論的主要內容,被稱為“絕對收入假說”。
(五)由邊際消費傾向推出乘數理論,說明邊際消費傾向的遞減,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國民收入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導致失業,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發點。
其總理論中的地位
凱恩斯指出:《通論》“分析之最終目的,乃在發現何者決定就業量。”“就業量定於總供給函式與總需求函式
之交點。總供給函式主要繫於供給之物質情況,其中道理大都已為人熟知。”但是“一般人卻忽視了總需求函式之地位,”(《通論》第79頁)。所以,凱恩斯的重點放在總需求如何決定就業量這方面。凱恩斯通過三大基本規律的揭示來說明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基本規律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預期邊際收益率遞減規律和人們的靈活偏好。三者導致人們將收入以貨幣形態保持在手中,而消費和投資則減少,因而減少了有效需求,結果使經濟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均衡。
在凱恩斯理論的這三大支柱中,以其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最為根本。他固然把有效需求不足分為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但他認為前者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而後者最終不過是前者引導出來的派生現象。因為“消費乃是一切經濟活動之唯一目的、唯一對象”(《通論》第90頁),“資本不能離開消費而獨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費傾向一經減低,便成為永久習慣,則不僅消費需求將減少,資本需求亦將減少。”(《通論》第92頁),由此可見消費理論在其理論中獨特的基礎地位。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的揭示,使推翻薩伊定理有了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總供給恆等於總需求,即“供給會自行創造其需求”。凱恩斯的消費函式理論說明了消費的增減不如收入增減之甚,從而打破了供給恆等於需求的教條,克服了理論觀念上的障礙。承認市場調節會帶來盲目失衡,即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從而為他的整個就業理論奠定了前提和基礎。同時,幾乎所有解決需求不足,增加就業的辦法都與消費有關,由此也可見消費理論在其整體理論中的重要地位。
消費理論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通過邊際消費傾向的揭示,建立了乘數理論,從而為進一步分析經濟成長和周期理論奠定了基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作為經濟的內在穩定器,其波動的幅度比收入的波動幅度較小,從而說明經濟波動主要是由投資波動引起的。另外,邊際消費傾向的提出致使乘數可以計算,乘數:k =1/(1-邊際消費傾向),這為進一步分析增長周期理論提供了定量工具。
缺陷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畢竟還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凱恩斯理論建立在主觀的心理分析基礎之上,而且邏輯也較不嚴密。在概括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時,把它稱之為“正常心理法則”(《通論》第98 頁)。雖然也指出尚須若干修正,但也不是難事。但對此卻再沒有更充分的證明或修正了。只是歸結為“人類天性”。作為經濟理論的支柱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礎之上難以令人信服。
第二,凱恩斯局限於總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響消費的現象,而不能進一步揭示影響消費的收入背後是收入的分配,進而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相互關係。所以,他不可能從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費的結構差異及其資本家和工人的階級差異,而只是籠統地稱“公眾”、“居民”,雖也提及“富人”與“窮人”但也只是細枝末節。
第三,由其理論得出的許多結論也是不合情理的。如戰爭、地震之類都可解決失業問題等等。這裡,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論斷看上去“奇怪荒謬”,但在凱恩斯理論中則是順理成章的,由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斥之為不近人情,凱恩斯由人之天性為基礎,結果推出不合人情的結論,足以促使後來者對其理論本身的反思了。
消費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函式關係。決定消費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財產、利率、收入分布等。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消費函式實質上是指消費與收入之間的函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