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塞格巴恩

凱·塞格巴恩,1918年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高解析度測量儀器的發展,以及光電子和輕元素定量分析方面的工作,與肖洛和布洛姆伯根分享了198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Kai M. Siegbahn
凱·塞格巴恩(1918~ ),因高解析度測量儀器的發展,以及光電子和輕元素定量分析方面的工作,與肖洛和布洛姆伯根分享了198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當用紫外線照射某一物質時,就有可能使它發射電子,這就是著名的光電效應。這一效應最早是由赫茲發現的。1905年愛因斯坦利用量子假設對它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以後,科學家們便試圖利用這一效應,通過研究光電子而獲得物質內部的信息。但長期以來,由於儀器解析度不高,致使這一工作進展緩慢。
1954年,當時塞格巴恩領導著一個原子核物理小組,他們為了測定β射線能譜而設計了雙聚焦磁式能譜儀,並用來研究X射線光電子的能量分布,這標誌著世界上第一台光電子能譜儀的誕生。他們發現能量損失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極高的解析度上,彈性散射的電子峰和非彈性散射的電子峰是嚴格分開的。據此,他們把原先測量光電子的吸收限,改為測量光電子的吸收峰,從而大大提高了儀器的解析度,為發展新型的光譜學開闢了道路。在1981年的評獎過程中,人們對塞格巴恩教授在高解析度譜儀方面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高解析度的譜儀,便可從電子峰的位置和形狀得到重要信息。塞格巴恩是世界上第一位用電子能譜峰的位置精確測量元素內層結合能的人。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不斷改進譜儀,精確測定周期表中各種原子內層電子的結合能,並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發現了X射線光電子能譜的化學位移效應。接著,他們還從理論上給予闡明,把化學位移和元素狀態及化學環境聯繫在一起。從而為鑑別化學態和化學結構建立了新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研究試樣中有哪些原子,而且還可以了解這些原子“生存”在哪種化學環境中。
塞格巴恩是瑞典一位實驗物理學家,他1918年4月20日生於倫德。1944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4年起在烏普薩拉大學任物理學教授,現為該大學物理研究所所長,皇家科學院成員,併兼任若干雜誌的主編和編輯。他的父親曼尼·塞格巴恩在1923~1937年間也曾任該物理研究所所長,並因對“高精度X射線譜的研究和套用”以及“M線系X射線譜的發現”獲得192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凱·塞格巴恩教授的三個兒子也都是物理學家,其中之一H.塞格巴恩副教授就在他所領導的研究所工作。他們家真可謂“物理世家”。
塞格巴恩善於組織和領導他手下的科研人員,他的成就正是通過他所領導的小組而獲得的。他是一位非常勤奮的人,甚至在周末和節假日晚上都不休息,總是工作或巡視各實驗室。他事無巨細都親自過問。他發表了大量文章,但我們發現他有眾多的合作者,正是這些合作者完成了一個人所無法承擔的工作。他不尚空談理論,而是一位勇於在實踐中探索真理,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的人,化學位移工作就是以大量可靠的實驗數據為根據的。塞格巴恩富有創造精神,從不滿足已有的成就,總是不斷地給自己提出新任務。在前進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從不畏懼,而是朝著看準的科研方向不停頓地前進。光電子能譜技術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這不能不歸功於它的第一位開拓者——凱·塞格巴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