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字形
1. ㄏㄨㄤˊ
2.〔鳳~〕見,鳳。
3. 鄭碼:QDNC,U:51F0,GBK:BBCB
4. 筆畫數:11
5. 部首:幾
6. 筆順:撇、橫斜鉤、撇、豎、橫折、橫、橫、橫、豎、橫、橫。
7. 粵語:wong4
8. 圍頭話:wong4
9. 客家話:fong2
10. 國語:huáng2
解釋
“凰”一般不單用,總是和“鳳”連用為“鳳凰”。
在古代中國民間傳說:鳳雄凰雌。如:鳳求凰(拓展一下,鳳求凰是司馬相如彈給卓文君的求愛曲)。
“鳳凰”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一律寫作“鳳皇”,來源於“風(鳳)姓皇者”一語的縮略。風(鳳)姓皇者就是三皇五帝時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110年,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前半期(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的中國最高統治者,也就是天皇、地皇、人皇、提挺、通姓、有巢、燧人、伏羲、蚩尤,共九位皇者,史稱“九皇”。文獻明文記載為風(鳳)姓的帝王是燧人氏和伏羲氏父子倆。但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原則,可以推論以上九皇全部為風(鳳)姓。風(鳳)姓是中國第一個姓氏,即“元姓”。
《說文》“女生為姓”指的是帝王從全國各地的土著強力集團中廣納姬妃,和她們生了兒子後,這些兒子回到各自母族,擔任部族首領,他們的姓氏根據各自母親的身份確定,如伏羲娶少典氏的女子為妃,故神農姓姜,這是因為其母親在帝廷中如羊一般溫順;黃帝姓姬,這是因為其母親為美貌宮娥。但風(鳳)姓不遵從這個得姓原則,因為在他們以前,中國沒有過帝王。因此風(鳳)姓得自於“蓋天論”:“天地之氣,合而生風(鳳)”(即天氣下降,地氣蒸騰,二氣相遇,化為大風(鳳))。也即“以天為父,以地為母(父天母地)”的意思。因此,“鳳皇”指風姓皇者,或風姓王者和他們的大群追隨者。
“鳳凰”指鳥王和追隨它的大群鳥兒。“鳳求凰”可以理解為“鳥王求鳥群(跟隨它)”。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下】【幾部】 凰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9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黃。《爾雅·釋鳥》鶠鳳,其雌皇。《注》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采色,高六尺許。《山海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膺文曰仁,腹文曰信。見則天下大安。《韻會》雄曰鳳,雌曰凰。古詩:鳳兮鳳兮求其凰。
又《集韻》或作。《晉書·武帝紀》起儀殿於後。
又通作皇。《書·益稷》鳳皇來儀。《詩·小雅》鳳皇鳴矣。
考證:〔《爾雅·釋鳥》鶠鳳,其雌皇。《疏》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 謹照原書疏改注。
說文解字
【卷四】【羽部】
樂舞。以羽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從羽王聲,讀若皇。胡光切〖注〗或作〔羽〕,同、翿。
說文解字注
樂舞。羽自翳其首。祀星辰也。翳猶覆也。周禮舞師雲。敎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注。鄭司農雲。舞、蒙羽舞。書或為皇。或為義。樂師雲。有皇舞。注。故書皇作。鄭司農雲。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讀為皇。書亦或為皇。按大鄭從故書作。後鄭則從今書作皇。雲襍五采羽如鳳皇色。持以舞。許同大鄭。惟不雲衣飾翡翠羽。又不同經文舞旱暵之事。而雲祀星辰耳。葢本賈侍中周官解故。○禮注文今考定。從羽。王聲。讀若皇。胡光切。十部。按此等字小篆皆未必有之。專釋古經古文也。
凰的簡介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鳳凰和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最初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而到最後卻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身如鴛鴦,翅似大鵬,腿如仙鶴,成了多種鳥禽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
與西方神話里的火鳥、不死鳥以及在古埃及神話中形象為長尾巴的火烈鳥相似,但絕不相同。
需要留意的是“鳳凰涅槃”一說首見於郭沫若的文學創作,使用需謹慎。
自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后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
《國小紺珠》卷十:“鳳象者五,五色而赤者鳳;黃者鵷雛;青者鸞;紫者鸑鷟,白者鴻鵠。”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說文》:“鳳,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
說明:
1.“東方君子之國”就在今山東日照兩城鎮,為人皇和蚩尤的治所所在,也即文獻所稱的“堣夷”所在地,或《堯典》所謂的皇家天文官羲仲所居的“暘谷”所在地。
2.“翱翔四海之外”是說三皇時代中國領土範圍很大,有所謂的“大九州”,即是說三皇的統治從中國大陸延伸到四海之外。這事兒不奇怪,因為三皇皇室就是良渚文化集團王室,屬於古越族,而古越族是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航海民族。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是從吳越之地的江蘇太倉港起航的。元朝進攻日本,其水軍官兵全部是吳越男兒。《帝王世紀》:“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這段記載明白說明三皇統治的範圍是大九州,五帝統治的範圍是小九州。
3.“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是說良渚文化集團從人皇於公元前2550年從浙江良渚古城遷都山東日照兩城鎮起,就開始沿著東西方向從最東邊太陽升起之處“暘谷”出發,向西傳播良渚文化,一直傳播到甘肅青海地區。
4.“莫宿風穴”即指黃昏時刻鳳凰回到風穴休息。“風穴”即“丹穴”。“丹穴”在南方。南方是百越族世代居住的地區,也就是三皇的老家。確切地說,三皇老家在太湖之濱的古杭州。三皇時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的首都只有一個:1997年宣布發現的“良渚古城”。
5.鳳凰外形:“雞頭”就是鳥頭,鳥王的頭。“蛇頸”說的是三皇之族本為蛇族,三皇皆為蛇身之人。漢畫像石的伏羲像就是蛇身像。《說文》:“蠻:南蠻,蛇種。”又曰:“閩:東南越,蛇種。”《索隱》:“蠻者,閩也,南蠻之名。蠻亦稱越。”
《山海經·圖贊》說鳳凰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詳細註解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
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幾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几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 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裡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係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云:“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云:“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面,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徵,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徵:“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繫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 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
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徵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