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鐵庵

凌鐵庵

凌鐵庵,名凌昭,字鐵庵,清代著名將領聶士成的外孫女婿,1887年出生於安徽定遠縣凌家大堂榜眼府,1962年病逝於台灣,享年75歲。

簡介

凌鐵庵,名凌昭,字鐵庵,清代著名將領聶士成的外孫女婿,1887年出生於安徽定遠縣凌家大堂榜眼府,1962年病逝於台灣,享年75歲。

生平簡歷

鐵庵先生兄弟三個,他居幼,少時曾就讀武備學堂,志在救國,因兩個哥哥在南京求學,便去了南京就讀江南陸師學堂。1906年元月,與好友袁家聲張匯滔等一道秘密加入同盟會,是安徽省籍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也是同盟會員中青年有志者之一。1907年從陸師學堂畢業後,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曾東渡日本接受孫中山先生召見,聽取孫先生對安徽革命的指示,回國後,與兩位哥哥一道將家中部分田產變賣,作為資助革命的經費,並利用在安慶清軍炮營中任軍官的機會,從事反清武裝鬥爭。先後在安慶炮營弁目訓練所等地秘密聯絡起義,積極投入光復安慶的武裝鬥爭。安徽省軍政府成立後,鐵庵先生受命為安徽民軍第五師師長。1911年,武昌起義後第二天,鐵庵先生率部在安慶新軍炮營回響,策動清軍倒戈。
1913年,柏文蔚出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鐵庵先生即與常恆芳等12名民軍司令聯名通電回響,並參與策劃了白朗起義。1914年白朗義軍在袁軍重兵圍剿下失敗,倪嗣沖率兵進攻安慶,凌鐵庵被迫與一批革命黨人流亡上海。是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鐵庵先生是堅定支持者,受孫先生任命為中華革命黨代理駐滬主盟人,代理中華革命黨安徽支部長等職,繼續努力開展反袁鬥爭,並常往來於上海、安慶之間部署工作。
1919年,中華革命黨統一改名為中國國民黨,鐵庵先生出任籌備委員會委員。1921年起,鐵庵先生在安慶與國民黨元老管鵬等創辦《民治報》,至1924年的三年中,《民治報》在安慶的影響非常大,發表過許多宣傳新思想、抨擊北洋軍閥、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文章。尤其是在著名的安慶“六·二”學潮中,該報旗幟鮮明地以大量篇幅揭露軍閥馬聯甲禍皖,殘害愛國學生的罪行,有力地聲援了安慶的“六·二”學潮。為了支持國共合作和建立統一戰線,凌鐵庵等還在《民治報》上開闢專欄,專門轉載中共《嚮導》周報的進步文章、資料。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1926年,凌鐵庵作為國民黨元老之一與管鵬等人共同發起組織了國民黨安徽省黨部,擔任執監委員。是年冬,安徽境內成立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柏文蔚任軍長,奉命率師北伐,凌鐵庵為國共合作共同北伐立下煊赫戰功,晉升為中將,遂任中將參謀長。
1927年,對楊虎、劉文明等一系列破壞國民黨安徽省黨部(左派)的陰謀活動,鐵庵先生概不參加,並暗中保護了柯慶施等共產黨人免遭毒手。不久,他被迫離開安慶,調任交通部航政司司長
凌鐵庵(二排左五)與孫中山先生(前排中)及同盟會會員合影凌鐵庵(二排左五)與孫中山先生(前排中)及同盟會會員合影
。他在任職期間,不忘孫中山先生的生前教誨,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大膽揭露張作霖出賣東北主權的“四路密約”而遭奉系軍閥暗害,被特務炸瞎雙眼。此後,他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依然以愛國為重,不遺餘力宣傳孫中山革命思想,擔任過國民黨中央黨史編委等職。
抗戰中,鐵庵先生入川,任軍委會中將參議,在重慶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後遷居江津,創建難民工廠,籌組義民公墓,支持馮玉祥發起獻金運動,深受下江難民擁戴和當地士人欽敬。他還熱心從事盲啞學校和殘疾人事業,口授了20萬字的《盲人之路》一書,主張為盲人打開一條出路,為殘疾人謀福祉。
抗戰勝利後,他被聘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設計委員,1948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曾在“國大”中發起修改舊法統運動;他一直以實際行動反對和抵制內戰,多次保護和營救共產黨人、民主人士、愛國學生。同時在他的力主之下,說服定遠凌氏家族,將房產捐給政府創辦了“定遠中學”。當年出版的《人物》雜誌,曾以《盲目不盲心的凌鐵庵》為題,對其事跡進行述評;上海、南京的《現實》、《新民報》等也發表了專訪,對他“倡導救鄉運動,救安徽貪污政治下的三千萬人民”的功德以高度讚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凌翁鐵庵先生的一生是愛國愛民的一生。他晚年在台灣賦閒,日夜魂牽夢縈於祖國大陸和安徽家鄉父老。1962年臨終前,他留下要把遺骸運回為之奮鬥過的安慶安葬的遺囑,以實現他情系故土、葉落皖地之夙願。他逝世後,國民黨中央對他的評價是“堅貞足式”,生前好友於佑任先生親書輓聯:“盡國民天職,盲目不盲於心;是革命人豪,壽己兼壽夫世。”
1995年4月6日,凌鐵庵先生的骨灰終於從台灣台北遷葬安慶三胞墓園。遷葬時,獨子凌躍龍專程從台灣護送骨灰到安慶,女婿、著名作家王火偕夫人凌起鳳從成都來安慶,外孫余望手捧骨灰至安慶公墓。1995年4月14日《安徽日報》在“台港澳之窗”專門發文並刊登遷葬時照片,對此進行專題報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