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新中國建立後
1956年,區內零陵縣、冷水灘鎮和祁陽縣列入湖南省人民委員會《湘中區區域規劃工作計畫》,與衡陽市、南嶽、郴縣、資興共同構成湘中南部工業區,首次確定城市的工業特性。是年,零陵縣人民政府提出縣城建設和修建環城馬路的初步構想。1959年,湖南省建築設計院編制《零陵縣冷水灘工業鎮初步規劃》,劃定冷水灘城市功能分區。
1960年
冷水灘鎮升格為縣級市。市人民政府組織力量,對城市建設和發展制定粗線條的規劃,並按這一規劃建成一批道路和房屋。
1962年
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冷水灘市,為零陵縣下轄鎮。。
1969年
2月,經零陵地區革命委員會同意,建立零陵地區冷水灘鎮(縣級),為地區直屬鎮。12月,撤銷縣級資格,其行政區域仍回歸零陵縣管轄。
1984年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縣,恢復冷水灘市。零陵地區城鎮規劃重點轉向建制鎮規劃,對縣、市總體規划進行補充和調整。至1988年末,全區建制鎮規劃全部完成。
1985年7月
省建委編制《湖南省城鎮布局規劃綱要》,在湖南城鎮布局中,永州市、冷水灘市、道縣成為以衡陽市為中心、湘南城鎮體系的組成部分。永州市城市性質為歷史文化古城;冷水灘市城市性質為湘西南重要工業城市、零陵地區物資集散地。
1989年
省建委制定《湖南省2000年城鄉建設規劃報告》(簡稱"報告")和《湖南省國土規劃城鎮體系專題規劃》(簡稱"規劃"),永州市、冷水灘市屬湘南城鎮帶職能結構,永州市主導產業為食品工業,冷水灘市以機械、造紙為主,並列為省域的鐵路交通樞紐和流通性城市。
冷水灘、永州並列為省城三級中心城市,其中冷水灘為中等規模城市,人口規模20~50萬;永州為小城市,人口規模20萬以下;道縣、祁陽為小城市。空間結構為湘南城鎮區內的冷水灘——永州城鎮群,核心城市由冷水灘、永州兩市形成雙城結構。
在城市經濟區劃中,冷水灘——永州、道縣分屬14個經濟亞區,並與衡陽、郴州——資興共同組成湘南經濟大區。
1989年3月
地區建委城鄉建設建築業規劃組以省建委“報告”和“規劃”為藍本,編制《零陵地區二000年城鄉建設建築業發展規劃》,到2000年,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城鎮人口增加到175萬。城鎮布局分三個層次進行協調和均衡,形成以冷水灘至道縣水陸一線為重點,以冷水灘市、永州市為中心,道縣為次中心,圍繞中心、次中心建設城鎮集聚群的城鎮布局網路。第一個層次,重點建設冷水灘市,把該市建設成為擁有20萬人口的綜合性城市,形成全區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第二個層次,規劃和建設道州市,使其成為擁有10萬人口的次中心城市,形成南六縣經濟區的工業和商業中心。地區北部圍繞中心城市冷水灘,建設包括永州、祁陽兩個中小城市和白牙市、黃陽司、黎家坪等建制鎮的城鎮經濟集聚體,使工業化和城鎮化沿著湘桂鐵路由東向西,沿著水路、陸路由北向南的軌道梯度推進。南部圍繞次中心城市道州,建設包括江華、寧遠、江永、藍山、新田等5縣城關鎮和桃川、碼市等建制鎮的城鎮經濟集聚體。第三個層次,各縣城形成4~7萬的人口規模,成為片區中心,並以邊界集鎮和專業集鎮為重點,在每縣、市規劃建設3~5個小區域經濟中心。
1989~1992年
全區城鎮規劃工作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先後編制全區城鎮體系規劃,開展縣、市總體規劃修編,編制各種專業規劃和詳細規劃;並新編制出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九嶷山風景區規劃、中心城市規劃、城鎮綠化規劃、江華縣縣城控制性規劃和風凰園、桃川洞2個經濟開發區規劃。在全省樣板規劃競賽中,道縣城中開發區規劃獲二等獎,冷水灘市翠竹園小區規劃獲佳作獎。
1995年
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同時撤銷冷水灘市,在原冷水灘市委、市政府建制基礎上,設立永州市冷水灘區,並於1996年3月18日正式掛牌。新區政府駐永州市梧桐路。
總體規劃
1959年,省建築設計院編制《零陵縣冷水灘工業鎮初步規劃》,確定城市性質為工業鎮,劃定城區的功能分區。1960年,冷水灘鎮人民政府制定粗線條的城市建設和發展規劃。1982年lO月,冷水灘鎮人民政府完成《冷水灘總體規劃綱要(送審稿)》。1984年,國務院批准恢復冷水灘市後,市人民政府於12月在《冷水灘總體規劃綱要(送審稿)》基礎上,編製成規範完整的《冷水灘城市建設總體規劃》。1985年6月10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1988年9月,受市人民政府委託,省建築設計院和市規劃辦完成《冷水灘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方案》。1984年總體規劃和1988年修編方案的主要內容如下:
城市性質
1988年修編規劃確定城市性質為:以機械、建材、輕紡、食品為主的工業基地,努力建成湘西南地區的多功能、開放型、工業與貿易相結合的現代化的中心城市。
城市規模
修編規劃年限分近期、遠期和遠景3個階段,近期1988~1995年,遠期1996~2010年,遠景2011年以後。人口規模規劃近期由8萬人擴至15萬人,其中河西區12萬人,河東區3萬人。遠期由15萬人擴至30萬人,其中河西區24萬人,河東區6萬人。遠景50萬人,其中河西區37萬人,河東區13萬人。
用地規模:到2010年,城市用地規模35.87平方公里,其中河東區6.54平方公里,河西區29.33平方公里;2011年以後,遠景用地規模60平方公里。
總體布局
工業布局分5大區。西區建成以建材為主的工業區;北區建成以食品加工為主的輕工業區;南區以機械工業為主;河西舊城中心區以發展商業、服務業、文化娛樂場所為主;河東區為新開發的重點建設區,以黨政機關、文化教育、商業服務設施為主,適當發展輕工業及勞動密集型小工業。城市道路採用方格網式布置,規劃主幹道6條,次幹道6條,一般道路24條。道路紅線寬度:主幹道42~46米,次幹道30~36米,一般道路14~24米。修建瀟湘大橋、復興大橋。
對外交通:將冷水灘火車站由三級站升格為二級站,擴建客站,遷建貨站;長途汽車站搬遷至白竹亭,將過境公路引出市中心。城市供水:近期在荷葉嶺修建日產50000噸水廠一 座,遠期在曲河修建日產20000噸水廠一座。城市排水:採用合流制,排入湘江下游,修建污水處理廠。城市綠化按“點”、“線”、“面”布置,規劃人平公共綠地9.67平方米。開闢瀟湘公園和宋家洲江心公園,各區結合地形建設區級小遊園。城市供電:近期在河東新建35千伏變電站1座,遠期將下河線35千伏變電站擴建為110千伏,在苗圃新建35千伏變電站1座。電訊:規劃在河東新建以自動電話為主的電訊綜合工程,近期裝機2000門,遠期裝機4000門。住宅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分批建設住宅“組”、“團”、“區”,房屋間距1:1。1:1.2,層數4~6層,人口淨密度為每公頃900~1000人,城市郊區規劃為珊瑚、仁灣、水浪壩、馬路街、上嶺橋5個鄉的16個村,總面積42平方公里。
1988年修編後的總體規劃,城市發展結構以河東片、舊城片、西北片、城南片4大片組成城市團狀格局。用地選擇為改造舊城片,適當發展城南片,重點發展河東片和西北片。其功能分區為:河東片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舊城片以商品流通、經濟貿易為主的商業區;西北片以機械、建材、食品加工、輕紡為主的工業區;城南片以機械、建材、倉庫為主的綜合區。對工業布局作相應調整,將原規劃中的西區和北區合併為西北片,並將該片規劃為鳳凰園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冷水灘市改革開放試驗區,主要開發和引進機械、建材、輕工、食品加工等工業和新技術、新產品;河東片復興橋下游安排製藥、製革等排污量較大的工業;曲河橋上游發展食品加工業,梅灣一帶布置無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小工業。舊城區限制、改造、搬遷原有污染工業,適當發展無污染工業;城南片在原有工業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擴建,不作重點發展。城市道路增加鳳凰路和梧桐路2條主幹道,市區道路布局調整為8條主幹道,11條次幹道,16條區幹道,道路紅線寬度修改為主幹道40~60米,次幹道30~60米,區幹道20~24米。城市供水將曲河日產20000噸水廠改為日產60000噸,增設忠烈廟日產lO萬噸水廠1座。排水改為河東合流制,河西分流制。建設白竹亭、宋家洲、鐵古亭、鄧家岩、瀟湘等5個公園,在湘江東西兩岸增設2條江岸綠化帶。電力增設水汲江110千伏變電站、新密塘220千伏變電站各1座。自動電話增加到近期4000 門,遠期10000門。城市郊區擴大到116平方公里。
婚姻習俗
在冷水灘,有訂婚習俗,女孩16歲後,男孩18歲後,乃是訂婚佳期。門當戶對,媒婆參合,男女初步認可,男方下訂女方聘禮金,一般幾千,表示意思。女方家接受,兩家預訂婚緣,是否修成正果,還要男孩、女孩兩人意願。之後,各自生活。直至女18歲,男20歲,正式談戀愛。男外出工作賺錢,女在家學成家庭生活。直至國家規定男22歲、女20歲,兩人自願達成結婚。男方給予女方禮金,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女方家收禮金,陪嫁,女方家表示誠意,全部禮金,用來買辦婚後用品,如洗衣機、空調、冰櫃、汽車等物品。兩家結親,同喜共賀,夫妻相濡,永結同心!(有些地方結婚,新郎身上背算盤,表示精明能幹)
註:個別不一樣的,可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