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冰河爪熊
中文別名:爪熊
英文名稱:Cave bear
物種學名:Ursus spelaeus,由約翰·塞穆勒(Johann Rosenmüller)於1794首次描述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一種屬於已滅絕的新物種。
物種分類:動物界(Animalia)、脊索動物門(Chordata)、哺乳綱(Mammalia)
、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熊屬(Ursus)、冰河爪熊(U. spelaeus)
物種簡介
生存情況
冰河爪熊的頭骨冰河爪熊體型巨大,雄性冰河爪熊的體重可達到2200磅(1000公斤),雌性則要小很多,而現今體型最大的熊類是科迪亞克熊和北極熊,其體重最大可達到1760磅(800公斤),平均體重為1100磅(500公斤)。典型的冰河爪熊頭骨長約50厘米,而現今的熊頭骨僅20-25厘米。冰河爪熊壽命約為20年,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草及漿果為食,但 有時也吃蜜糖。在過去的30年間,有關冰河爪熊頭骨、頜骨和牙齒的研究曾表明,冰河爪熊很可能是一種食草動物。此外,中歐和西歐冰河爪熊的骨頭也都符合食草動物的骨骼特點,如氮15水平較低。氮15的原子核中的中子比氮14多1個。在進食過程中,動物會在體內不斷積聚氮15,相對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體內氮15的積聚要多許多。
食物
此外,黑熊和棕熊都是雜食動物,這表明,儘管一些冰河爪熊可能大部分是草食動物,但是也可能有一部分是雜食動物(科學家們於2007年在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脈西南角發現的冰河爪熊骨頭數據表明,一些冰河爪熊可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因為骨頭中的氮15水平非常高)。分布範圍
各個時期的化石證據表明,在距今300,000到15,000年的整個更新世,冰河爪熊遍及歐亞大陸的各個角落,更新世末期,最後的冰河爪熊類曾生存於中、南歐一帶。直到最後的冰期結束,它們才真正開始消失。冰河爪熊並不單獨生活,而是以小型家族群體形式存在,彼此間有相當的協調和聯繫。在一些洞穴的壁上常常可清晰地辨認出冰河爪熊的爪印,這是它們擴大其生存空間的一個有意識的經常性舉動。冰河爪熊類頭骨在歐洲、亞洲的許多山洞附近都有發現。在個別地區,它們的頭骨被當作龍的頭骨,從而引起許多地方傳說。在奧地利一頭被稱為龍的雕刻,其形象就明顯來源於冰河爪熊的頭骨,其雕刻時間大概為公元1400年左右。
在高加索山脈諸多洞穴的發掘中,科學家們已經確認有6或7個洞有古人類生活的遺蹟,而其餘洞穴中往往被冰河爪熊盤踞。通過研究,在古人類食物殘餘物的遺蹟中,科學家們確認有2到6頭冰河爪熊的部分遺骸。在瑞士,通過對15個有冰河爪熊遺蹟洞穴的勘察,有兩個也與古人類有關,這些遺蹟基本確定是在馬格達蘭期;德國阿爾卑斯山地區冰河爪熊遺蹟也是在馬格達蘭期。
據研究,早在克魯馬農人出現在歐洲之前,冰河爪熊的數量已經呈明顯降低之勢。這表明,尼安德特人也已經開始獵捕冰河爪熊,但當更進步的人類出現後,其相對先進的工具和圍獵技巧,更進一步加劇了冰河爪熊滅絕的速度。(在歐洲早期的岩畫作品中,就有古人類用長矛圍捕狂怒的熊類的場面)。
滅絕原因
冰河爪熊的骨骼許多年前,人們就在一些洞穴中發現了冰河爪熊的骨骼殘骸,並猜測它們可能是在冬眠時死亡的。2008年,科學家結合冰河爪熊生活時期的氣候變化,推算它們滅絕的時間是2.78萬年前,當時的氣候特徵是天氣顯著寒冷,從而導致冰河爪熊食用的植物大量減少或完全消失。正是由於食物供給中斷導致冰河爪熊的滅絕,遠古哺乳動物群——多毛猛獁、多毛犀牛、巨鹿和洞獅,也都在冰河時期末消失。
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遠古人類的獵殺是導致它們滅絕的重要原因,然而維也納大學研究員馬汀·徹(Martina Pacher)和倫敦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安東尼·圖亞特(Anthony J. Stuart)發現沒有足夠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這些遠古動物的滅絕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
關於這些遠古大型物種滅絕的另一種理論是某些病毒或細菌導致它們數量驟然減少,但是佩徹和斯圖亞特認為,像這樣的“超級疾病”不太可能解釋它們滅絕的時間,而且不可能造成如此多種類、不同體型大小遠古哺乳動物的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