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簋

這件西周中期冬簋,通高21厘米,口徑22厘米,腹深12.5厘米。器形侈口垂腹,雙耳,帶蓋,短圈足,蓋頂有圈足形捉手。兩耳作昂首豎冠的立鳥形,鳥首高出器口,鉤喙朝外,挺胸翹尾,垂珥足。

拼音:冬戈dong gui
1975年陝西扶風白家出土,扶風縣博物館藏。 
 簋蓋及腹身以雷紋為地,通體飾垂冠大鳥紋。簋身以兩耳為界分兩面構圖:每一面以頸部中間突起的獸頭狀飾及其下延至腹底的一條豎棱紋為對稱軸,兩邊對稱分布兩隻垂冠大鳥,鳥首相對。每隻大鳥構圖完全相同:巨目,鉤喙,鷹爪,大卷翅,頸項飾鱗狀花羽;冠羽分三條:一向頸後折垂與鳥身相貼,兩向前下垂至地,形成大垂冠;尾羽有三條,與翼身相勾連,向上折卷下垂。簋蓋紋飾除無突飾外無腹身幾乎完全相同。圈足飾三道弦紋。
簋類器受形制限制,裝飾紋樣一般在耳足部分變化較大。此簋將耳作成的圓雕立鳥,此鳥依形就勢,隱身於耳,藏足於珥,栩栩如生而又與全器渾然一體,整個器形生動別致,獨具風格。腹、蓋紋飾採用大手筆,鳥形碩大,冠、尾長大而折卷,顯得繁複而不失和諧、鮮活而不失穩重,與器耳的圓雕立鳥相得益彰,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此簋器、蓋分鑄,耳、身合范渾鑄。腹、足兩側及耳上可見明顯的范痕。腹底邊側有一微小砂孔貫穿腹壁。簋蓋表面兩側亦可見明顯的范痕,捉手下部范線穿過處有兩鏤孔。蓋內壁有十數處指頭般大小的凹坑,經修補打磨使平,邊側尚有一穿孔未修補。蓋內及腹內壁各鑄銘文十一行,內容與行款均同,每行十二字,加重文二,共一百三十四字。
銘文正體字王暉釋讀內容大致如下:惟六月初,吉,乙丑,才(在)【高止】(堂)師戎伐君叔冬率有(司)師氏奔追及戎於【周或】林,博戎【害夫】朕文母競敏啟行,體宕厥心永襲厥身,卑克厥啻(敵)獲【首或】百,執訊二夫俘戎兵逐甲矛戈弓矢胄凡百有卅五,寬掠戎俘人百又十又四衣博無於【冬戈】身,乃子【冬戈】拜,稽首紂揚文母福刺,用作日庚,尊簋乃子冬戈萬年甲,夙夜向考於文母,其子子孫孫永寶(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